中外合作办学:我国教育滞后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优选路径

2015-03-18 04:49蒋桂莲
关键词:办学生态发展

摘要:在阐述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加速演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和改善困境的迫切意愿。认为目前我国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到了关键期和转折期,科学选择发展路径和尽快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课题。分析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地区发展教育的主要瓶颈,认为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应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优选路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5)03-0167-04

收稿日期:2015-09-01

基金项目: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项目(12A630114);2014年郑州大学骨干教师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蒋桂莲(1974-),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

1 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加速进化

1.1 教育生态系统基本理论

教育生态理论是教育研究和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也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热点,对我国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基础性指导价值。吴鼎福把教育和其周围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经深入分析后提出,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学科 [1]。因此我们说,教育生态理论是以教育和其周围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和作用机理作为研究对象一种多学科综合性理论。

目前国内教育生态研究呈现明显的学科化趋势,相关学者重视对教育系统内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管理、学科建设、教师培养等子系统生态演进的研究,也有部分学者从区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对教育生态的影响角度探讨教育生态问题。缺乏必要的国际视野和教育整体生态圈层面的研究成果,尤其缺乏对在新生态条件下教育相对滞后地区实现突破发展的优势、原则和措施等的研究,而这种研究正是我国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急需的,对改善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滞后的局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从生态论和系统论讲,一个完整的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生态下不断演化的,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巨型的有机社会生态系统,也在依循自身规律,随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化。

生态系统演化一是自组织化和结构优化过程,二是功能实现和调整过程,三是对环境生态的反馈和优化过程。上述过程的实现主要是生态主体之间的博弈及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根据进化的能量传递和要素的重组、优化看,系统的演化过程是能量传递过程是,也是主要的要素的重组过程。

1.2 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加速演化

1.2.1 教育生态的演化

我国大陆学者一般认为,教育生态结构包括教育整体、学校教育(或某一层次的教育)和学生的个体发展三个层次;教育生态存在迁移和潜移律、富集和降衰律、生态的平衡与失调、竞争和协同进化、生态的良性循环等五大规律;揭示教育生态内部规律的基本原理有:限制因子规律、教育生态位原理、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理、教育生态的边缘效应、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一潭活水效应”等原理。

整体看,我国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包括:教育机构工作者、学生及有关人员、市场主体、教育管理机构和源于外来教育机构的竞争者。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源有:生产力和市场发展需要、学科发展和教学需要、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政府管理目标对教育的要求和参与教育竞争的需求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过程主要是:生产和市场发展需要作为根本动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强烈需要,然后对学科进步和教学需要提出发展要求;教育管理机构作为政府管理目标的代言人利用掌握的各种资源对教育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国际教育竞争对手通过教育市场竞争为教育系统演化动力提供更多的源头活水,通过对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系统内部主体的推动作用,贯穿于教育系统演化全过程。

和自然界中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单一,参与主体作用缺失,信息反馈渠道简洁,能量和要素明显沿线性路径的垂直传递不同,教育生态系统是多元主体互动的大系统,主体之间的互动往往存在多重交叉和重叠,构成一个更加复杂多向的能量和要素流动结构,教育主体之间形成多样化的竞争和共存、共生关系。教育系统主体之间的博弈和合作既是教育生态系统进化的能量和动力源泉,也是教育生态系统信息反馈的机制,又是教育生态系统不断生长的内在原因。

不难看出,教育生态系统内生产和市场发展需要是推动教育系统生态演化的基本动力,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科进步的需要既要适应外部环境又遵循内部的规律呈螺旋式前进,教育管理机构以政府管理目标的代言人身份为教育系统提供能量和物质条件并引导教育生态系统合意演化,国际教育竞争者在蚕食教育生态空间和各种要素的同时更提供了新的能量、物质和发展的可选路向。

1.2.2 我国高等教育生态演化加速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的教育改革明显加速,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教育系统生态演化的产物。只不过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烈要求,使我国教育系统加快了对各种条件汇集过程,表现出了更强的能量和要素的富集效应,以及更快的演化与生长速度。

第一,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生态显著变化。主要表现是:生源减少和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显,社会对教育均衡发展要求日益强烈,国内教育格局面临调整;国际化进程加快和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竞争加剧,网络教育的深远影响不断演进;社会创新发展和生产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教育自身创新不够和教育教学与市场脱节问题日益突出,各个行业和地方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均持续增加,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不可避免。尤其是我国中西部的教育滞后地区,发展优质高等教育的愿望非常迫切,细心观察可以发现,相关社会群体和地方政府已经多年持续不断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这种愿望。总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汇聚社会方方面面的期望,也正承受了国家加速建设创新型社会,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推动经济、科技、文化、国防等各项事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巨大压力,也富集了教育系统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决断期、关键期,也是实现飞跃发展的最好时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认为,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自觉承担创新使命,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3]。科学选择发展路径和尽快提高教育质量将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的课题。

第二,新生态下我国高校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动力正由内生性向外生为主和内生为辅方向转化;办学主体由公办向多元化办学转化;管理体系由集权管理向自主管理转化;评价由政府机构主导向独立第三方主导转化(正式的程序化的评价向多元特征的社会声誉转化);办学性质由公益性质向以公益为主的多元价值取向转化;办学生态由内生性的一元化竞争向外源性的全向度竞争转变,办学方向上由规模向内涵与特色鲜明转化,由条状分割向多元互通转化;学习主体和教学样式由长期脱产向短期脱产集中,与由实体教室向与网络化教学结合为主,以知识传授向实际思考、验证设计能力和动手技能的形成为主转变。当然,以上转变的特征、条件、机制生成、调控手段和点位等内容十分丰富,囿于本文的目的此处不再细述,将在另文逐项详细展开讨论研究的成果及发现的问题。

2 我国教育滞后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路径

2.1 教育滞后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主要瓶颈

近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规模和质量都实现了质的突破,基本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但是和教育发达国家比较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还不够,尤其是我国教育滞后地区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的差距更大。我国教育滞后地区的高等教育之所以滞后是各种历史上条件不利、客观条件不具备和主观上思想认识不足等造成的。

第一,历史条件不利,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和各民族地区历史上生产水平和教育文化传统极不均衡,历史条件和传统的改变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历史和地域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例如,河南作为我国历史上一千多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目前高等教育远远滞后于我国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方,其中原因和演变过程值得研究。

第二,客观条件不具备。从教育发展整体过程和各发展阶段的特征看,教育发展需要一定的政治及社会环境、经济前提、科技和文化基础。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可以说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和客观条件决定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是说教育总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反过来看,我国教育滞后地区多数是经济文化和科技滞后地区,因此说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具有根本性。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客观条件虽然是根本条件但其发挥作用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个可以解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教育科技发展水平为什么还严重滞后。

第三,思想上对教育的重视不够。虽然,我国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位置,并且提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等激动人心的口号,但是我国教育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教育的条件仍然严重不足,教育空间逼仄和教师地位不高问题没有得到显著缓解。每年度的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教师栏目暴露的教育问题触目惊心。导致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是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实际上也是对促进本国科技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重视不够的表现。最近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五次全体会议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但是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 [3]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并不难发现主要是还对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发展不好,科技发展就受限制,经济发展就缺乏依据。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教育是科技的生产力。如果此话不错,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进一步讲,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进步。当然,这个话题可以再讨论。我们回到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中分析,事实证明,用市场是换不来核心技术的。联想一下,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教育的决心和行动,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将会更清晰。总之,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不够,教育滞后地区对教育的重视尤其不够,是导致教育滞后的直接原因和主观因素。

第四,我国高校招生等政策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层次化结构特征明显,这和教育发展和教学活动的阶段性特征相一致。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并不最优,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均衡,层级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已经存在问题主要是高校招生政策对高校发展负面影响造成的。现行的高招政策负面影响主要有:通过教育效果的传导效应,严重压抑中小学生的潜质、特质等个性素质的发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分批划线和投档等政策人为地直接地限制高校之间必要的竞争和发展空间。另外,我国的科研管理政策和高校分类管理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目前对高校招生政策还没有能取得广泛认可的改革方案,甚至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现行的高校招生政策就是目前适应我国国情的最好方案。

2.2 我国教育滞后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路径

2.2.1 我国教育滞后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主要对策

针对发展高等教育的瓶颈,我国教育滞后地区可以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对策:①提高认识,真正重视教育发展,这是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目前各地对教育的重视的认识逐渐深化,前面已有所述。河南省的代表委员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教育部在北京教育机构外迁过程中应考虑河南的要求,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等教育机构迁往河南,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进一步均衡。②滞后地区要先行先试,主动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育投入机制,在教育与市场对接中增加教育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和总的物质要素,提高教育机构富集信息、能量和物质的能力,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石。③依法积极探索教育管理机制,积极破除已有的教育生态位的限制,为教育机构松绑,在教育机构营造必要的竞争性发展环境,主动争取在竞争中促进教育生态的优化,为教育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④积极通过合作办学、创办独立学院等方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2.2.2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是优选路径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引进外国专家,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国内外学术机构之间的学者访学、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吸引我国留学生回国服务,我国教育机构管理者到国外高校考察等方式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会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对我国教育发展滞后地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更有意义,应是目前的优选路径。这一思路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在上述对策基础上,国内教育滞后地区应主要考虑,通过引进国外知名大学来华设立分校。②主要优点是可以快速实现办学层次的提升。③主要的积极影响是:打破已有教育层次结构对教育滞后地区的限制效应,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氛围;突破现有教育生态位限制,实现教育生态结构的进化;通过必要的教育竞争激发教育生态的活力,实现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富集更多的科研资源、社会声望和优秀人才,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④主要原因是:前述国内教育滞后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主要对策的作用多是局部的,对教育的推动作用还很有限;国内教育机构的竞争不足造成发展的路径依赖问题突出,虽然河南同其他教育滞后地区一样都强烈要求,但是很少有国内知名教育机构会考虑迁移到教育滞后地区办学,哪怕是去那些地区设立分校都不会太容易,这也符合我国国情;教育滞后地区域内现有高校短期内实现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巨大突破的可能性不大;国内的教育滞后地区已经具备了办优质高等教育的条件,例如河南的GDP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省市区第5位,有了良好的教育环境、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充足的科研需求等,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愿望是美好,实现是困难的,把上述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所有的问题都依靠细致的工作来解决。但只要国内的教育滞后地区真正重视,大力争取国家的支持和国外教育机构的认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生态优化和良性循环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办学生态发展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