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

2015-03-18 22:32吴冠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色

吴冠勇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

吴冠勇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特地位,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一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独创性理论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做出了新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历史虚无主义横行的背景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处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更是回应国内外的歪曲和误解之风,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必然性

(一)时代呼唤

“文革”结束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西方国家正在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美欧日经济正在迅猛发展,中外差距越来越大。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之下,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转折点。邓小平同志大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他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他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大道,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和法轮功事件、国外发生苏东剧变和台湾国民党下台事件的大转折的背景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突破性的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转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凸显,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诸多,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增多等等。胡锦涛同志面对党和国家社会事业出现的这些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他新颖而独特的解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因此,伴随着时代的呼唤,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也就响应了时代变迁,肩负起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客观需要

我国经济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急需新的理论来指导。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成熟的环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理论的产生总离不开当时所处的实践环境。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为各种思想提供了温室,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保障。不管哪种社会形态,不管哪个朝代,总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在思想理论上的统一领导。马列主义在指导我国革命取得国家政权,毛泽东思想指导我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带领我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三)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遵循着人类社会以及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与无产阶级实践的结合中成才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是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下无产阶级的命运中形成的理论,并与无产阶级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样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建设实践的相结合中形成的。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过程中发展的。理论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一系列争斗,或流血,或和平演变 。近几十年来,我国理论体系不断走向成熟就是在与西方思潮的斗争中取得的成绩。再次,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生命科学、医药卫生、激光技术、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核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恩格斯曾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2]。我国三代领导集体认真归纳科学技术,积极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的进步,开拓出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必定沿着前人指引的道路,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孕育出新的果实。

(四)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所面临国内外严峻形势迫切需要新的正确理论来巩固其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党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风险,表现出脱离群众、能力不足、消极腐败等等各种不良现象。中国共产党要想长期执政,就不仅要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下改善党的领导,还要坚持进行理论创新,用最新的思想观点武装党员队伍。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党员应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才能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也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新鲜血液。因此,新的理论的提出,对于党的发展和党员培养是相当必要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一)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是发展着的存在,它不仅具有内涵的一脉相承,还有与时俱进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在于与时俱进,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过程的完整性,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本源的联系是不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源思想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全貌。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成果和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毛泽东同志深刻总结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坚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自主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领导集体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敢于开拓创新,敢于与时俱进,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理论的一次又一次腾飞,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卓越的创新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独创性理论成果

首先它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各种社会演变进程进行分析,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存在状态的剖析,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将分为三个阶段。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列宁知道划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但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过多次有益尝试。邓小平则深入研究国内国外建设实际,开辟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创新理论。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囊括的意思。我们所有的工作中心要围绕这个阶段进行,绝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其次它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3]。这些科学命题,完全打破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两种制度对立的魔咒,使我们在认识这个问题上有了新的进展。

再次它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唯有发展才能进步,离开了发展,就像无水之源,一切都止步。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提出发展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把发展问题与党的建设联系在一起;胡锦涛同志一切围绕发展的观念分析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地位,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和重要补充,赋予马克思主义全新的面貌,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科学辩证地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科学发展观永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史册。

最后它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20世纪,刚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穷二白,该如何让人民摆脱贫困的问题是一个历史难题。各个国家面对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都显得措手无策。苏联经过多种方案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经济成效,但是苏联模式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弊端。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经验可循,各国都束手无策,甚至对这个新生的制度产生了动摇。而有着百折不饶民族精神的中国,以苏联为戒,走中国自己的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全国人民进行初步探索,在社会矛盾问题、民主政治问题等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思想观点。邓小平同志勇于担当,深刻总结和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情况,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离不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个指南针,对其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的一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闪着重要光辉。

(三)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邓小平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继承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提出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和党的建设要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他指出党应该成为有战斗力的政党。江泽民继承邓小平新时期的建党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以及执政党面临的问题。江泽民强调党内制度建设,把党的建设提到首位,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深化了建党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建党学说的重大理论创新。

(四)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中国梦就是社会事业全方位的进步,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世界和平发展。要实现这个美好而幸福的梦想,除了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外,还需要正确科学的理论来指引。也就是说,中国梦实现的每一步,都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驱动轴来驱动。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国党的指导思想和一切事业的指南针,理应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明灯。同时,我们要逐步完善理论体系,满足实现中国梦的具体需要,更好地指导中国梦梦想成真。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任何胜利果实,都离不开前人的经验总结,更促使人们继续追寻真理,是一个继承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当前在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纵深发展。

[1]任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095-4654(2015)02-0023-03

2014-11-27

D61

A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