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研究

2015-03-18 22:32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党性修养党性学生党员

房 巍

(丽水学院 民族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研究

房 巍

(丽水学院 民族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仅是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更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促进其和谐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冲击,加之新时期大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党员党性发展教育出现了诸多新问题、新要求。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本科院校中大学生党员党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提出建议。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

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本科院校中的学生党员,他们的党性修养及政治素养,更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民族的团结问题。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的党组织应切实加强对本校中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教育,积极拓展高校党建工作发展新思路。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现实意义

(一)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以其极强的可塑性成为促进当地社会政治稳定,维护当地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多为少数民族,这些学生毕业后也多会投身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之中,成为维护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推动其跨越式发展的新生力量。壮大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党员队伍,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式,是强化其战斗力的有力手段。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入手,加强该地区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则是保持基层党员先进性的必由之路,是团结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核心所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发展急需大量政治思想觉悟高、专业知识水平强的大学生党员,而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则是最适宜的群体,加强这类院校大学生党性修养,更是强化其政治素养,提高其业务水平,增强其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民族工作,真正成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的先进力量。

(二)是提高党员质量,加强党风建设的需要

党员质量影响着党员整体队伍的优化建设,党风建设关系到党员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自我党建成以来,党风建设整体状况较好。但是新时期中,国内外形势快速变化,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使得部分党组织内的优良作风逐渐被破坏,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严重,贪污腐败逐渐滋生蔓延,严重破坏了党风、政风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究其原因,党员党性的弱化、思想意识的不坚定,很容易被腐朽思想侵蚀。而当代大学生又是推动国家民族发展建设的后备力量,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对于提高党员队伍质量,强化党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党建工作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保障其健康成长的需要

现今的大学生党员几乎都是二十出头,生活阅历尚浅,社会经验较少,对社会没有深入的认知,入党时间短,接受党的教育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价值观念,对复杂社会中某些不良思想抵制力不强,政治敏锐度不高。而加强党性修养,则可以帮助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政治素养,使其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保障大学生能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状况良好

从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整体状况可以看出,高校中的党组织对学生党建工作都较为重视,从学生入学之初便开始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正面的教育,同时对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给予了大力的考察、培养、管理和教育。就学生整体而言,其政治观念及思想意识都是积极健康的,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也愈发高涨,高校中的基层党组织队伍逐渐壮大。高校党组织都在积极地开展各项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对大学生党员党性的培养与锻炼。大学生党员多为优秀分子,学习态度认真,成绩较为优异,理想信念较为坚定,自我管理能力强,这些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中党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在学生中可以起到较强的模范带头作用,更加有利于高校党组织的健康发展,为党组织肌体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二)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虽然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正在逐步深入,党员党性修养进一步提升,但是国内外形势的快速变化,多元文化的冲击,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党性修养教育体制,都使得现今的大学生党员产生思想观念上的偏离,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入党动机多元化

纯正的入党动机可以推动人们从事正确的行为活动,并提供充沛的动力与源泉。但是,当代大学生缺乏坚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对党的知识学习不够深入,缺乏理性的理解与认识,导致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缺失,不能准确的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很难形成纯正的入党动机。少数民族本科院校中往往存在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加之实用主义的渗透与影响,使大学生在入党初期便存在着多元化的思想动机。有些学生党员在组织形式上入了党,但是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深入党内。就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其入党动机有:理想型、功利型、冲动型、报恩型、从众性等。大学生入党时主流动机是崇高的,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抱着功利型、从众型的态度,入党动机不纯。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问题严重,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的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有些学生就希望借助党员身份为未来的就业增加筹码。还有些学生在入党初期表现突出,责任感强,对自己严格要求,但在发展后期往往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积极性与责任感减弱。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前期不纯正的入党动机。

2.重视组织发展,轻视后期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的基层党支部在发展新党员时,通常是每年的5月和11月各一次,多数校基层党支部都在这两次新党员的发展上下足功夫,而忽略了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期的教育管理问题。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缺乏长期系统的党性培养教育。党组织对党员后期党性的培养与锻炼缺乏强有力的监督。致使很多入党后的学生由于缺乏培养与管束,逐渐降低对自身的要求,无法有效的展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这种重发展、轻培养的党员管理模式,使得高校中的大学生党员未能在党组织内获得完善的监督与管理,大学生党员党性逐渐倒退。另外,在党课培训时,往往只注重对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党员党性的教育与锻炼,一味追求党课通过率,形成只要通过党课便可发展党员的模式,使得部分学生仅仅凭借突击学习通过党课考试,而后成为党员,既有悖于党员发展原则,又影响了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3.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工作难以深入落实

制度是将工作深入落实到位的基本保障,完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党性修养培养制度是增强学生党员自身政治素养和各方面修养的重要依据。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重点就是要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只有将党员党性修养赋予制度化、体系化,才能使培养党员党性修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尤其是对于自我管束能力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学生而言,只有借助健全的党性修养制度作为培养和管理的保障,才能对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管理。但是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工作中,并没有针对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党性教育与培养制度,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更是缺乏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具体制度与方案,导致很多地方院校的学生党员在党性修养上被置于“自生自灭、听之任之”的状态。

4.未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壮大学生党员数量的同时,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以提高党员的整体质量,使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出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总体效果良好,但其中不免有部分学生在入党初期积极向上,入党后期松懈懒散,不注重对自身先进性的要求,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党性修养的不足,致使部分学生党员忽略甚至有悖于党员的先进性原则,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逐渐下降,对集体或组织活动参与不积极,对工作敷衍了事,对有困难的同学漠不关心,虽然这样的学生党员只有一小部分,但却对高校中学生党员的整体形象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大学生党员未来的发展。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具体措施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新时期提高党的质量,完善党的建设的必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既要立足于实际,又要放眼于未来,以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点,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依托,进一步巩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同时以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与学院、学生发展相契合的工作新思路,为做好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与教育工作探索长远发展目标。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是党建的基础和灵魂,一个党员应具备基本的党性修养即坚定的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与革命理想,服从集体、忠于组织的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组织的后备军,应以党章及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从而以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党员受到社会经验、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较为缺乏,对于大学生党员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强化其党性修养的基础和前提。地方本科院校党组织在培养大学生党性修养的过程中,应引导并带领学生多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组织不同形式的党员理论学习活动,监督党员学生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党组织乃至整个校园中形成浓郁的理论学习氛围,使党的理论、党的思想深入到学生心中,在无形中指引学生的行为方向,使学生党员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与信念,强化党性修养。

(二)创新理论教育方式

现代大学生思想观念较为新潮,传统固化的教学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但是党性理论教育又是一个相对枯燥的内容,若不在教育形式上开拓创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影响理论教育效果及党性修养的最终培养。而且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通常经济能力有限,理论学习渠道不够宽泛,而网络又是学生最常接触,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学院党组织应鼓励学生抓住网络这一载体,通过网上发布的时事新闻、党政理论、方针政策及典型人物,将网络建构成理论交流互动平台,同时利用网络信息量及储备量大这些优势,将网络演化为学生党员自我充实、自我学习的党性修养仓库。另外,学院党组织在教授理论课时,应将主题严肃的政治理论知识融入声音和视频元素,以活跃授课氛围,激发学生党员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教育的感召力与说服力,在播放教育影片、新闻热点视频时融入党的政策方针与思想理论路线,提高党性修养教育的有效性。

(三)完善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管理体制

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完善管理教育体制是其基本的制度保障,是对学生党员进行系统化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高校党组织应对党员发展、培养、教育、考核过程中,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长效机制。第一,紧抓源头,在大学生党员发展初期,就对其发展在程序及其发展制度给予严格的规范,对入党积极分子应加强对其政治理论基础的教育,以科学的理论引领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端正其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利用团组织做好推优工作,认真为党组织优选入党“好苗子”。第二,稳保质量,在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阶段,结合相应的教育内容,采取丰富多样的党性教育和锻炼形式,有针对性的提高党员质量和政治素养,例如,听讲座学党章,看视频学理论,论观点谈心得。第三,从严考核,在对学生党员的考核过程中,应以学生党员日常的德行表现为考核基点,利用定量结合定性的考核方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评价,扩大评优选举范围,使非党员学生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在高校中形成积极的竞争氛围。

(四)以实践为载体,丰富党性修养平台

加强党员党性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一个认知到实践的不断升华,在认知与实践的反复循环中,有效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党性修养以思想认识为基础,以身体力行为关键,实践是强化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大熔炉。对于高校大学生党员而言,首先,应积极参与到高校党组织的政治生活之中,自觉接受监督,尽好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这不仅是作为一名合格党员最基本的要求,更是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提供完善的组织保障。大学生党员在参与到党组织的政治生活时,可以在对党内事务的管理和实践中,增强党员权利,强化自身的组织纪律性,提升党性修养的同时,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与自身政策理论水平。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开辟党性修养新渠道。例如,基层一线是大学生长知识、增本领、磨意志的最好课堂,是大学生党员增强党性修养的最佳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可根据本地特色,搭建党员实践基地,开展“三下乡”活动,创办党员服务队,带领大学生党员深入基层,在基层实践中感悟增强自身党性。同时,在学校中,可组织学生党员参与学校的各项社团活动和文化建设之中,也可举办以弘扬革命主旋律为主体的论坛、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也可组织学生到贫困的少数民族山区支援教育或开展义工工作,在实践中磨练学生党员的党性作风,提升其作为党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继而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五)重视对大学生党员慎独的锻炼

慎独是党员党性修养理论的基础性概念,是党员党性修养的根本要求和最高境界。简而言之,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管束自己,不做任何坏事,是自我修养达到的最高水平,更是作为一名合格党员必须具备的要求。大学生党员要想做到慎独,就要从日常点点滴滴做起,既是独自一人且无人监督,也要坚定自己的革命信念与党员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醒告诫自己,按照党员要求做事,绝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破坏党员形象,违反党章规定的事,高标准、严要求提升自身党性修养。

四、结语

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组织建设的后备军和新生力量,对于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对大学生党员党性应施予不断的敲打、长期的磨练,在敲打和磨练中坚定其理想信念,强化其党员宗旨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将他们真正培养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分子,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1]杨学龙,艾丽芳.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的机制和途径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18~21,137.

[2]李淑云.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的实践创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4):84~86.

[3]吴玉红.创新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再教育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56~157.

[4]谢颖.基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创新途径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7):23~24,62.

[5]宋珺,张慧芬,陈小立.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难点和途径[J].学理论,2011,(24):173~175.

[6]霍苗,邹雷,张伟.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1~152.

2095-4654(2015)02-0029-04

2014-12-12

G412

A

猜你喜欢
党性修养党性学生党员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树立党章意识 加强党性修养
传承耀邦家风 增强党性修养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汲取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强大力量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