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纪录片创作中长镜头的应用

2015-03-19 01:08
电影评介 2015年8期
关键词:真实感制作者长镜头

侯 煜

“非遗”纪录片是记录型的电视专题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各名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等题材,做比较系统完整的纪事报道,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存在的事实。突出生活化,以自然的手法再现生活和自然的过程,排斥人为虚构和表演的电视节目形态。就如何巩固提高“非遗”纪录片在众多影片中的地位,吸引受众,那就要从纪录片的本质――“真实感”入手。特别是作为表达的语言――镜头,可以称为是纪录片的灵魂。

如何塑造“灵魂”?一种是蒙太奇,一种是长镜头。在众多纪录片拍摄实践中,我们关注钟爱的大多是蒙太奇,而较少地侧目长镜头,忽略了长镜头真实、自然、准确的再现、纪实性重要作用。因此要掌握长镜头的表达,运用好长镜头就得了解长镜头及其在表现纪录片方面具有的四大优势。

纪录片《最后的马帮》剧照

一、 长镜头的定义及其作用

长镜头,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首创 。主要是在一个长时间用一个连续不断、不加任何组接的镜头,还原生活本身的状态,使影像散发生活的魅力,减少影片制作者对影片欣赏者的强制性,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的镜头段落,以保证叙事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统一性,而不破坏事件发展中时间和空间连贯性的镜头。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长镜头都是不加任何组接的镜头,是通常所说的“一镜到底”;二是在这个镜头内完成了一个时间长度较长的画面事件的拍摄,再现了生活的本身,体现出了制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欣赏者充当什么角色的问题,制作者是在“叫你看什么”,还是制作者在“随你看什么”。它应用于“非遗”纪录片的拍摄,对于再现生活本身,如实记录当事人当时的状态和情景,使观众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最佳的创作方法,是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

“非遗”纪录片强调真实性和现场感的特性,恰恰与长镜头理论不谋而合,所以,长镜头作为“非遗”纪录片创作拍摄过程中的一种创作手法,一种再现生活的纪实风格,一种艺术表现形态,使长镜头的镜头语言纪录下“非遗”项目最质朴和原生态的内容,更有助于显示纪录片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在“非遗”纪录片中运用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可以使影像保持生活本身的状态,使影像散发出生活的魅力;再现事件过程的真实感,把观众带入拍摄时的环境氛围和角色当时所具有的状态,从而增加影片本身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讲述事件上具有一气呵成的感染力,使观众感同身受。

二、 非遗纪录片拍摄中长镜头应用的优势

(一)传达信息的完整性

长镜头避免蒙太奇剪辑中把一定的时间分割成许多片段的镜头人为组接,避免了破坏拍摄对象与其周围的自然关系,特别是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从而在营造信息的完整性及其真实的影像方面显示出自己的优势。

长镜头由于不间断地表现一段相对完整的影像,时间相对较长,同时在拍摄环境、人物角色、展示事件方面以及镜头中画面的信息,都与生活中的真实信息完全同步,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完整的时间和空间真实感,其传达的信息也具有相对的完整性。空间完整性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镜头的纪实性和内容的真实感。当我们把一个巨大的空间完整表现出来时,发生在这个空间里的故事、展现于这个空间中的时间与动作,也就自然地具备了真实的品性。观众就会在心理上给这些时间与动作贴上货真价实的标签。因此通过长镜头,观众看到一个不间断的完整事件和一个未经分割的真实现场,对画面的真实感和信息的完整性不再怀疑。

(二)镜头内容的丰富性

在一系列时间短和景深小的镜头中,画面信息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每个镜头在内容表现主次上,实现了高度的概括,因而观众的视野和理解力都会受到制作者本人对画面内容的“表现”,镜头内容的丰富性受狭小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限制。而长镜头重视场面调度和时间、空间的连续性。使得画面内容丰富,信息量非常大,没有确定所要表达的对象,往往需要发挥观众的主动参与性来发现和创造意义。观众可以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例如,有些“非遗”纪录片中使用剧中人的视点为拍摄意图的镜头,观众就能以主观直接“目击”生活其他人、事、物的情景。它因代表了剧中人物对人或物的主观印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能跟随拍摄者的角度和位置来获取信息,并发现在主观镜头下的真实状况,引发更深刻的含义。

(三)影片的开放性

长镜头由于具有时空连续和重视场面调度,不强调形象队列,在叙事上不强制、不封闭是客观的、再现的,因而拍摄的事实在屏幕上展现,是客观的开放的画面。摄影机运动是实现长镜头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长镜头也可以利用摄影机在运动中来完成对画面的拍摄,使影片画面产生动感。摄影机运动、被摄对象运动,要努力和生活中该对象的运动方式、运动速度、运动时间等相一致;尽量减少人为的、虚构的画面,做到平起平坐、朋友式的相互交流的目的。这种创作方法与现代文学的“读”是一致的,形成的直接效果就是能够增加观众的参与意识。长镜头虽然减少了镜头组接,去除了更多的人为剪辑,但是,它却把更多的工作放在了镜头拍摄时的场面调度上,同样通过镜头内部运动这种组接技巧来表现真实生活,让拍摄画面更加自然,由于镜头内部运动其画框边缘的不确定,反而使观众能够对画框以外的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恰恰符合制作者预料中的想象和补充,从而使长镜头具有比普通镜头更加开放的空间容量,且由于增加了画外空间作为画内空间的参照,也使得影片的开放性得到了加强。就如一些纪录片中的镜头内部运动的长镜头,摄影机还是在运动的——远景——中景转换到远景,力求以这种运动来弥补蒙太奇创作方法中的镜头跳跃感和画面信息相对缺乏的不足,从而扣住主题,主导观众的视点。一般来讲,好的“非遗”纪录片侧重生活状态的再现,让观众愿意去“读”。而长镜头创作方法与蒙太奇的镜头组接剪辑创作方法是世界影像创作中的两大潮流,或者说是两大创作手段。它们领导着、主宰着世界电影创作的全部。“非遗”纪录片作为一种影片形式,在创作方法上不管制作者承认与否,都能够从中找到长镜头创作方法和蒙太奇的创作手法。它们在为影片解读方面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长镜头和蒙太奇的“珠联璧合”,才能使“非遗”纪录片的画面的表现力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四)影片镜头的真实感

长镜头能够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感、使纪录片更加生活化,能够减少剪辑所造成的人为痕迹,使影片更加自然,更加贴近观众;在时间、空间、拍摄过程、环境氛围、拍摄事实等方面,排除一切人为痕迹,具有毋庸置疑的真实感。作为非遗纪录片拍摄中必须遵循的一种叙述方式和拍摄手法,长镜头客观地纪录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的事实,它努力使影像保持生活本身的状态,使影像散发着生活的魅力,减少纪录片制作者对影片欣赏者的强制性,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增加了观众的主动参与性。强调“再现”的重要性和过程的如实记录,其结果就会把观众带入当事人当时的状态和情境之中,从而更加客观地表现影片的真实性。

因此,长镜头完整的再现时间发展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能保持空间的连续和时间上的不间断,使构图更自然流畅,具有动态美,长镜头在“非遗”纪录片中更加客观记实,不介入观众自我范畴,让观众自己判断思考。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和主观能动性。

三、“非遗”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长镜头的运用

长镜头作为一种创作手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是感性地、浑然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其最大的功能就在于逼真地记录现实——自然、生活和情绪。从长镜头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长镜头是一种单一的、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其效果是利用时间和空间运动的连续性将真实的生活现实面貌——包括环境氛围、自然的呈现在屏幕上,能真正体现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具有独特的纪实魅力。例如,在《最后的马帮》中,郝跃骏在恶劣的环境下对翻越高山、穿越峡谷、雪山突围等的跟拍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长镜头在其中的使用更是显得尤其重要,观众在欣赏影片过程中犹如身处真实环境之中,感受自然而然不一样。如果只用一般的镜头,没有连续性就会让观众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没有那么真实,其结果就是让这段叙述变得相当苍白无力。

结语

在日益讲求用艺术表现影片特性的今天,“非遗”纪录片的创作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结合受到了广大纪录片创作者的青睐。影视的长镜头表现手法历史悠久,近年来更获得长足进步。利用这一领域的最新成就为“非遗”纪录片服务,增添了“非遗”纪录片的魅力,且有着无穷的潜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的纪录片制作当中,使用长镜头太多的话,容易令观众感到枯燥,而掌握的分寸不对,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而,虽然长镜头有以上的四大优势,有助于在“非遗”纪录片中表现影片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但是如果“非遗”纪录片只有叙述性却丢失了艺术性,那也就缺失了它区别于新闻和纪实片的特点。人们每天都通过自己的眼睛接触真实的社会,如果“非遗”纪录片只有叙述性的话,那对于观众来说只是通过这种纪录的方式来回顾和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但是如果把长镜头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以摄像机进行主动干涉,发现和探究生活中更深层的真实存在,不仅可以保证真实性和现场感,还可以通过这种真实引起观众的更深层的思考。从而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重要的贡献。

猜你喜欢
真实感制作者长镜头
Sugar Painting 糖画
开化长镜头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卷雪茄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
回归真实感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古人怎样制作瓷器
南丰蜜桔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