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概念下的电影创作生产

2015-03-19 01:08侯志明
电影评介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众筹互联网+创作

侯志明

历经“黄金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电影产业迸发出强劲的活力。国家政策的支持、科投的进步、互联网的介入、金融资本的渗透等,带来中国电影市场高位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随着互联网+电影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BAT(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进军电影产业,加速了互联网时代电影产业的迅速迭代,中国电影市场将进一步释放活力,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推动下,发生积极的结构性变化。本文结合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的全新背景,探究互联网对传统电影制片产业带来的全新变化,以及电影制片环节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把握机遇、增强电影整体制作水平的方法路径,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实力。

一、 “互联网+”对电影创作带来的改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发各个行业的创新转型。“互联网+电影产业”的跨界合作与融合也必将为电影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2014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最显著的改变就是来自于互联网的深度介入。以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电影产业,并用技术、平台、用户思维重塑影视产业链,分别通过众筹投资、大数据分析、IP孵化等手段深度介入内容制作,带来新模式与商业机会以及影视产业格局的新变化。近年来就有业界人士断言:随着互联网公司跑步进入影视界,未来电影公司、电视剧公司都将变成“BAT”等互联网公司的打工仔。而在3年之内,影视行业将迎来一次大洗牌,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和借助资本时代的影视公司将被淘汰!

2015年,“互联网+”对电影产业从众筹融资、制片、发行、营销、版权以及衍生产品开发等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重塑和改变。在互联网不断冲击融合电影产业的过程中,电影产业链上游对电影内容研发、融资、制作以及盈利模式方面都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电影《左耳》海报

(一)互联网改变了电影的融资模式

互联网企业资本及投融资模式解决电影融资困境。过去电影融资模式都是B2B,由于互联网企业的参与,互联网电影融资可以实现C2B。区别于传统电影生产所采取的合作拍片、预售版权、银行贷款等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金融资本得以介入影片融资环节,致使影片资金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互联网为电影产业带来了众筹融资,众筹为电影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众筹作为互联网新型股权投资形式,为电影行业带来了大量资金和极具活力的投资模式。阿里巴巴的“娱乐宝”、百度的“百发有戏”以及中国平安的“平安好戏”,在电影项目的众筹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以“娱乐宝”为代表的电影众筹产品,模式特点在于全民投资和出品,并以此为起点,主动参与电影宣发环节,提前预售和锁定票房转化率,打通电影上下游生产环节。“娱乐宝”让普通网民出资100元即可参与投资电影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5月,“娱乐宝”已推出九期,投资了《小时代3》《狼图腾》《天将雄师》等16个电影项目;“百发有戏”首期产品选定了《黄金时代》,用户最低参与门槛仅10元;“平安好戏”的第一款理财产品并未直接参与电影投资,但是也选择与电影《匆匆那年》合作营销,未来也将相继推出娱乐投资产品和娱乐众筹产品。正是得益于上述众筹产品的相继入场,百花齐放,让影视投资人群的范围从专业机构扩大到普通投资人。

电影众筹除了归集影片投资资金的融资功能,有效解决电影制作初期的融资困境外,还通过剧组探班、明星见面会等回馈,吸引受众参与,撬动粉丝经济,发挥营销作用,提前锁定和拓展潜在的目标消费群体,使受众提前获知项目信息。通过受众的反馈意见,也直接为电影项目的后续营销、发行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大数据助力制片生产

由于当下电影观众与互联网用户的重合程度较高,在电影制片环节中,互联网大数据能相对全面、及时地反映消费者需求。互联网积累的用户数据可以反向输入到创作部分,有利于提升市场预估准确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制片,为电影项目的题材研发、内容生产、主创及演员团队的选择、受众规模预估等提供决策参考。大数据已成为国产电影题材选择、锁定目标受众、优化剧本、选择主创阵容等的“利器”。

大数据改变了传统电影制片的规则,传统影视行业以创意者为中心导向受众,互联网时代则是受众导向创意者。传统制片的模式是“拍电影给观众看”,互联网时代则是“为观众定制拍摄电影”。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挖掘用户需求可以更加准确地捕捉观众的兴趣,并根据海量数据归集受众的喜好题材类型、主创及演员团队等,有所判断和取舍,降低投资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

《小时代》《后会无期》《分手大师》《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心花路放》等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影片,均是充分依托大数据助力制片的成功案例,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近期由歌手、导演卢庚戌执导的电影《一生有你》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通过与百合网在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价值理念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推出“百合十年,讲述‘一生有你’的故事征集”活动,面向8500多万会员征集爱情故事,部分故事将成为电影《一生有你》的故事原型,优化影片剧本,丰富影片内容。

(三)网络IP孵化开发,拓宽电影类型

互联网对电影产业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电影创作题材的扩展,带有互联网基因的IP正成为电影创意开发的新热点。阿里影业CEO张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既然电影主力观众都是年轻人,都是在网上泡着的,那么电影从演员到台词,都必须符合他们的审美,大明星、大导演并非电影票房的保证,相比之下,更愿意信赖热门文学的销量、点击量、口碑等数据。

高点击量的网络文学、流行的网络游戏、高人气的网络小视频等在互联网上获得成功的IP,为电影创作生产提供了创意来源。由于当下电影观众和互联网用户的重合度相当高,可以充分利用成熟IP所拥有的粉丝基础。

2.2 内含子环化机制 Zhang等提出了内含子自身环化产生环状RNA模型,即内含子也可以独立形成circRNA。Abdelmohsen等提出RNA结合蛋白(RNA binding protein,RBP)相互作用可以在侧翼内含子之间形成RBP桥,使得剪接供体和剪接受体接近,形成circRNA。在某些古生菌中,circRNA来自于rRNA加工过程中的中间体或者tRNA内含子剪接产物[7]。

随着《小时代》《老男孩》《匆匆那年》《左耳》等IP电影的集中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国电影的题材类型。

2015年电影创作生产的趋势是内容的IP化加深,“五一”档期,同场竞技的《何以笙箫默》《左耳》《万物生长》皆来自热门小说。《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鬼吹灯之寻龙诀》相继杀青,年内即将上映。儒意影业和来自加拿大的SYON传媒在法国戛纳共同宣布,要把中国现代著名奇幻小说作家沧月的最畅销小说“镜系列”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

同时,中国电影新力量正在快速崛起,跨界导演(包括音乐人、明星、网络作家、畅销小说作家等)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些新的创意元素,受到年轻主流和核心观众的喜爱,也让电影更加紧密地参与市场互动。

此外,互联网拓宽了中国电影的观影群体,年轻观众群体之外的更多人群养成了到电影院观影的消费习惯。观影人次的逐年增长,观影频次的逐年提高,观影群体的不断拓展,也是支撑中国电影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规模以及容量的不断扩大,为制片生产丰富影片类型、风格多元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支撑空间。

二、 “互联网+”概念下电影创作生产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电影产业”,众筹、大数据以及IP的引入,对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国产电影取得了爆发性的产业增量。然而,不能忽视的是,《2015年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指出:“随着大数据、粉丝、社交化等因素对电影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电影如何在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防止过度迎合所带来的娱乐无度、伦理无度的偏向,使电影坚守基本的文化底线,这正在成为对电影文化未来发展的新考验。”[1]

(一)资本逐利导致众筹的局限性

当前,电影众筹项目大多为拥有明星主创班底的商业影片项目,众筹模式并没有为急需得到扶持的文艺电影和小众电影带来应有的帮助。同时,受制于资本逐利的本性,虽然互联网公司大量资金涌入电影产业,但是投资的重心向商业大片倾斜,也将使文艺电影、严肃的小众电影本已脆弱的市场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以后的众筹,在关注商业大片项目的同时,更应该为文艺电影、独立电影等小众电影开启融资之门,帮助其获得资金来源,承担更多责任,提供更多支持,解决其生存困境。

(二)迎合市场,导致电影创作的娱乐化倾向加重

中国最大的电影O2O平台猫眼电影发布的《2014-2015中国电影大数据深度解读》指出:“观影消费随年龄变化明显,19至23岁是观影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①《中国电影大数据深度解读(2014——2015)》,猫眼电影大数据中心,p15。,电影创作生产迎合90后主力消费群体的娱乐偏好,电影的内容和品质也被网络市场主导和牵制,一些影片用话题性、小品化、桥段化、网络热点语言等形成桥段、吸引观众,而忽视叙事作为电影核心能力,大有“娱乐至死”的倾向。“其叙事的碎片化、台词的网络化、场景的戏谑性、审美的丑陋性、价值观的大众‘草根性’等一方面体现出这些电影与网民的亲近和贴近,以及其迎合网民审美的意图,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些电影某些伦理虚无主义、美学粗鄙化倾向的质疑。”[2]一味迎合市场、追逐高票房,在凸显、放大影片商业属性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影片的艺术品质。

此外,对市场的一味迎合,致使市场井喷出大量带有互联网气质的“软电影”,现实主义题材、文艺片等均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不利于中国电影产业构建更为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

(三)大数据的“陷阱”

如果当前制片方落入对大数据的盲目推崇中,将本该充满艺术创造魅力和承载人文价值梦想的电影创作量化成所谓的“大数据”与“用户需求”,依托于大数据理论预测电影的票房产出,从而为电影制片提供决策依据,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如果一味迷恋大数据,我们可能就不会看到艺术品质和市场表现俱佳的影片《智取威虎山》,该片的出品方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从业者迷恋大数据。甚至有很多电影人是在根据市场大数据定制电影作品。《智取威虎山3D》这个项目如果用大数据来分析的话,当初根本就不应该拍。但我们始终相信,电影创作是一件有灵魂的事,电影人也应该是一群有情怀的人,不能忘记我们进入这个行业的初衷”。[3]

三、 变“‘互联网+中国电影’为‘中国电影十互联网’”

我们既要看到互联网给电影创作带来的强大推动力,也要看到由此带来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既要利用好互联网来推动电影创作生产,又不能被互联网绑架裹挟。当中国电影处于这样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时,怎么办?个人认为,首先是转变观念和认识,确立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电影人的主题主导地位。这就必须发挥政府科学的监管和引导作用和中国电影人的主体作用,促进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

(一)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传播主流价值观

电影首先是一门综合艺术,其次才是一门科学,其核心依然是“内容为王”。目前,互联网基因电影、网生代电影、轻电影在电影市场上大行其道,部分电影盲目追求房票至上、娱乐至上,通过低俗、恶搞、段子等吸引观众,在攫取高票房的同时也收获了低口碑。过度追求票房市场,将使电影创作在专业化、工业化以及美学艺术等方面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产业格局下,我们更应强化和凸显内容生产作为电影产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电影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依然要坚持内容为王,导向为魂,创意制胜,增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内生动力。总之,对于电影产业而言,内容是纲,纲举目张。”[4]

不管是互联网的跨界颠覆还是互联网化电影,其最终的竞争仍然是“创新、创意”的产业本原。当下,电影创作生产要继续遵循“内容为王、故事至上”的规律,从题材选择、技术应用,拍摄符合中国电影观众欣赏需求和多元化类型电影上,寻求国产电影的全面突破。针对电影观众年轻化趋势,要运用好互联网精细的数据分析能力,研究国产电影产业更新创举和更大突破,既拍摄《后会无期》《分手大师》等粉丝电影,还要顾及高艺术价值电影的创作生产,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肩负起电影观众娱乐引导和灵魂呼唤的双重责任。

(二)充分利用“电影产业+互联网”,加快建立工业化的电影制作体系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和起步阶段,中国制片行业仍处于粗放的作坊阶段,没有建立起工业化的电影制作体系。这是目前制片行业的一大短板,将大大制约我国电影创作的整体发展水平。我们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的开放合作思维,整合电影创作生产过程中的人才、创意、资金以及大数据要素,构建全新的产业体系,连接项目研发、投融资、制作生产、宣传营销、发行放映、衍生品开发以及版权经营等产业链条,助推整个电影产业规模化、正规化,推动中国电影进入真正的工业化。

(三)要规范互联网金融产品,完善电影投融资体系

虽然互联网企业通过跨界并购以及众筹产品有效补充了电影项目的资金来源,但我国目前在电影投融资领域还未建立起金融配套体系。“娱乐宝”等众筹平台,虽为《狼图腾》《小时代》等电影募集了部分资金,但是这些项目本身并不缺少资金,众筹在项目中所占份额较小,目前主要是看重其作为电影的宣传方式。互联网企业并未找到适应电影制作、投资和盈利的模式,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电影投资方和制作方之间的屏障。我们应该对互联网娱乐金融产品,进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引导,要依托互联网大平台,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担保机制等,力争从根本上变革电影的融资模式。

(四)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扶持青年导演创作

一直以来,电影行业由于门槛较高,导致电影创造者和主力观众群体之间有较大年龄差距,中国有全世界最年轻的观众,但是中国的主力导演们的平均年龄可能是全世界最老的,长期以来都是老导演拍给全年龄段的观众看。随着观众的年轻化,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变化,2014年《太平轮》《归来》等影片的票房受挫,从一定层面上显示老导演已经有点跟不上时代,必须培养更多年轻导演,才能满足这么多细分需求。

我们要充分依托和发挥互联网平台,用于优质青年导演及其电影项目的孵化、发掘,并为他们提供相对自由、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让他们充分展现艺术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创作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电影作品,共同放眼未来,努力打造下一个华语电影盛世,助推中国电影产业的进步与繁荣。

结语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在一个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发展阶段之中。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加强“电影产业+互联网”的拥抱、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合作思维,进一步改变中国电影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为中国电影创作生产释放更多活力,带来更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只有通过实施“电影产业+互联网”不断融合,继续完善并运用众筹、大数据理论工具,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电影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电影上下游的各个产业链之中,才能提升中国电影行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推动中国电影创作生产实现从资本型到创意型、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有效转变,构造现代化、国际化的电影产业体系,真正构建起与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相匹配的电影创作的创意、工业、科技、营销体系,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转变。

[1][2]尹鸿,梁君健.2015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第一章 2014年度中国电影创作备忘[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5,2.

[3]程凯.电影投资 大数据的悖论[EB/OL].(2015-01-17)[2015-05-15]http://tech.sina.com.cn/it/2015-01-17/doc-icczmvun5100825.shtml.

[4]饶曙光.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仍需坚持“内容为王”[EB/OL].(2015-02-27)[2015-05-15]http://www.ce.cn/culture/gd/201502/27/t20150227_4671613.shtml.

猜你喜欢
众筹互联网+创作
众筹
《一墙之隔》创作谈
新闻众筹初探
创作随笔
定增相当于股权众筹
试水“众筹+新三板”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