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火焰山来的鼓手》中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解读

2015-03-19 01:08王小冬
电影评介 2015年10期
关键词:阿勒维吾尔民居

王小冬

电影《火焰山来的鼓手》剧照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在为人们提供娱乐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能把真实的景观场所作为背景予以展现,而其中的景观与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多元的文化样式,都通过电影媒介而被创造并传播。电影《火焰山来的鼓手》是由新疆本地导演广春兰执导拍摄的一部电影,主演是库尔班江、阿依努拉等。影片上映于1991年,该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有着精湛手鼓技艺的维吾尔小男孩库来西的家庭,以及与乌鲁木齐“小月亮”艺术团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是以家庭叙事的方式展开。影片中库来西小时候生长的“火焰山”古朴、原生态的聚落风貌,错落有致的民居院落,特色浓郁的室内装饰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的“火焰山”实际上指的是位于鄯善县吐峪沟大峡谷南口沟谷中的一个静谧、古朴、几乎与世隔绝的维吾尔族村落——麻扎阿勒迪村,被誉为是维吾尔族活的人类学博物馆,已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 传统村落人居文化显性特征

(一)聚落风貌

阿尔伯蒂认为建筑和建造是一致的,它是设计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吐鲁番的维吾尔传统风貌村落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改造自然、适应自然,长期的建造实践而积累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结果。麻扎阿勒迪村所在的吐峪沟位于火焰山脚下的峡谷地带,是一条贯穿火焰山南北的险峻峡谷,村落整体格局依附于乡土资源的禀赋和地理形势的特征来组织空间格局。所处环境主要以沙石和黄土为主,当地居民以种植葡萄为主[1]。影片中库来西早晨上学之前帮助外公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着驴车将地里新鲜的“无核白”葡萄采摘回来挂在自家屋顶的晾房里等着风干。库来西外公家的房子和其他家一样,基本上依山就势,围着清真寺分层叠落爬坡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民居聚落。聚落以清真寺为中心,高耸的穹顶塔楼将高大的礼拜堂围和,以及周围民居环寺而建,使聚落有着强烈的向心性和秩序感。站在村落西北角高处远眺,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油画,统一而不饱和的土黄基调,层层叠落民居形式的笔触感,格律一直的光影关系,通过嵌入式的绿色植物搭配,以及村落中人们生活劳作场景,将古朴、静谧而略带忧伤的画面赋予了生命的意义及人文气息。

(二)建筑样式

吐峪沟以维吾尔传统生土民居而著名。因雨量稀少,老房子多为带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屋顶都以黄黏土覆盖,再依地形建造成院落组合式住宅。麻扎阿勒迪村民居具有与地形紧密结合,不过于注重朝向的特点,这与村落处于峡谷地带和吐峪沟本身光热资源充沛有直接关系。麻扎阿勒迪村民居的形制,以生土建筑为主,主要采用密梁平顶平房加晾房的形制,居室一般采用多间室组合布局,一般由厅、堂、围廊、储藏室组成,是吐鲁番地区维吾尔传统民居常见建筑样式[2]。其空间灵活,施工便捷,同时满足了防晒通风的基本要求。庭院以家庭生活起居为中心,除了冬季最寒冷的几个月,平时的饮食、起居和娱乐等基本都可以在院内进行。麻扎阿勒迪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门檐几乎可以不考虑雨棚的设置。将门和窗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加了室内的亮度,而且带来窗户的比例变化,使大窗和小窗相互对应,反映出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同时产生了韵律感。为满足居住需求,当地居民在有限的场地上进行扩建,有效利用两幢民居建筑相邻山墙叠建二层或者是在狭窄街巷上空进行出挑加建二层。有名的过街楼灰空间形式在实用功能上增加了使用面积,减少了烈日直晒而自然地形成了通风纳凉的灰空间,建筑形态也富有景观效果。

(三)庭院布局

庭院是维吾尔传统民居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室内空间与庭院外部空间的“灰空间”,具有功能的多元复合性和文化的多义性。能够折射出当地人居环境的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历史文化乃至民族精神。在民族繁衍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于人文社会、生产生活等的各个方面,承载着当地维吾尔同胞对庭院场所精神的执着追求。因麻扎阿勒迪村地处峡谷地带,民居庭院主要以爬坡式为主。院落空间布局比较灵活,通常是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而灵活组织,具有因地制宜,顺势而建的特征。从库来西外公家的院落可以看出,院落依山而建,分前后两个院落;由于借助地形作依托,逐层不断拾级攀升,形成屋子高地错落的形态,不同的落差也被巧妙地加以利用,体现出日常劳作,休闲、社会交往等多样化功能。

麻扎阿勒迪村各家院落的分隔主要以夯土或者是土坯砌筑围墙,因通风空洞较多,形成了不同使用功能的半敞开式空间。大多数围墙带有随机性较强的形态多样的通风口,既能起到分隔各家各户院落,又能够阻挡风沙侵扰和保持空气流通。由于吐峪沟生土土质的特性良好,使用生活设施、构筑物、砌筑物等的主要营造材料都是生土、木材等其他建筑材料为辅的营造技艺,体现了美观、牢固、实用和生态等特性。

(四)建筑装饰

从库来西外公家可以看出,当地民居建筑装饰构件相对简单,没有繁复的细节,与当地的经济条件有直接关系,也是特殊的自然环境压力所致。麻扎阿勒迪村的传统民居基本上都是土木结构,以夯土墙和土坯砌筑为主,整体装饰风格以简朴、实用、细部点缀为主。建筑装饰构件方面主要以生土和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色彩进行装饰。在门、窗、柱、檐口、楼梯、栏杆等部位,装饰结构上以简单的直线为主,讲求对称,细部有曲线轮廓装饰,如门板与门方拼接收口处,楼梯和栏杆的立柱弧形轮廓等,伊斯兰装饰艺术纹饰特征相对明显。室内空间界面装饰主要以材质本身质朴的美作为审美特征而存在,主要体现在墙体的砌筑工艺方面,土坯本身有一定的彩色、质地和比例形态,通过砌筑工艺中顺丁缝隙及比例关系处理,在立面上能够形成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构成,形成符号特征明显,装饰意味浓郁的效果。室内装饰主要以壁龛为主,有的是木雕结构,工艺精湛,大部分家庭是土坯墙体砌筑时立面凹进而形成。室内陈设装饰主要表现在器物方面,如影片中壁龛上放置的铜质茶壶、印有鲜花装饰图案的白色瓷盘,沙利老爹的小木箱,墙面挂毯等,这些陈设品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并且与周围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使得原本拙朴的场所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审美特征。

二、 显性特征之下的隐性文化基因

麻扎阿勒迪村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是乡土历史的自然产物,是当地世代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通过“改造—适应—再改造—再适应”不断向前发展,沉淀积累下的景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当前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之前论及的是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显性特征,成就显性特征的隐性基因不容忽视,对于研究传统村落人居文化有着决定性作用。具体如下:

(一)地理气候

地处火焰山南麓吐峪沟峡谷地带的麻扎阿勒迪村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是其地理气候环境特征的真实写照。解读传统村落建筑景观,必须整体地看待村落所在的整体大环境,抓住村落与环境的微妙关系[3]。虽然维吾尔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形态的地域性特征不能以地理气候环境决定论来解释,但是用此观点来探讨当时封闭原生态的麻扎阿勒迪村的聚落风貌和建筑样式的塑造因素,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建筑形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吐峪沟这种气候环境恶劣,当时技术水平有限,缺乏限制自然的有效途径时,当地村民只能通过自己的辛劳来不断实践,总结出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营造经验,才有了今天如风景油画般的聚落风貌,也可以说麻扎阿勒迪村是人与自然对话后妥协的结果。

(二)社会文化

马克斯·索尔将社会文化影响力多方面因素归纳为“生存模式”一词,囊括了文化、精神、物质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雷德菲尔德将“生存模式”进一步丰富为文化、风气、世界观和民族性是一个整体概念[4]。可以看出,在既定的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和建造技艺的约束下,维吾尔传统村落民居最终的形式和空间,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在麻扎阿勒迪村生活的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定义和追求。这一追求理想环境的过程受到多元社会文化影响力的综合作用,包括宗教信仰、家庭与宗族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生活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等。从麻扎阿勒迪村聚落风貌、建筑样式、庭院布局到建筑装饰,都体现了特定社会共有的目标和价值生活观念。从该村原生态的民居的布局、朝向、结构和材料来看,很少体现个人的欲求,而是整个村落对于理想人居环境的目标和追求。因此,麻扎阿勒迪村聚落风貌和建筑样式无疑具有象征价值,它是将文化上的理念和情感付诸于实践的产物。

(三)营造技艺

建筑样式受地理气候、社会文化等影响,同时要在这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将实用功能和精神需求相复合的建筑欲求变为现实,就必须通过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来实现。建造中的材料选择、营造技艺对建筑形式有很大的修正。建造者不但要考虑材料本身的属性,还要考虑环境适应性、构造、力学、防火以及场所精神表达等多方面关系,可见建造与材料在此起着根本性作用。因此,麻扎阿勒迪村生土民居建筑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结语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时空艺术。电影的叙事场景选择与主题之间的吻合和气氛烘托对导演的要求很高。而电影对场所环境和空间的艺术性呈现,引导人们创造了真实的场景奇观。同时,它通过打破受众原有的时空限制和思维定势,通常能建构起独特的人文社会景观和心理感受景观。像《火焰山来的鼓手》前期叙事场景所在的麻扎阿勒迪村的聚落风貌、建筑样式、庭院布局和建筑装饰不断激起了人们对视觉想象空间的不断认同,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形态,以其特殊的传播方式,给观众带来了特殊的场所环境感知、心理感受体验与思维训练过程,从而能够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场所进行不同层面的解读,产生不同一般的传播效果。

[1]邵培仁,杨丽萍.电影地理论:电影作为影像空间与景观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0(05):111.

[2]杨晓峰,周若祁.吐鲁番吐峪沟麻扎村传统民居及村落环境[J].建筑学报,2007(04):36-40.

[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李群,安达甄,梁梅.新疆生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阿勒维吾尔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四、准噶尔对天山南北麓维吾尔人的统治
民居智库
奇趣民居
维吾尔医治疗卵巢囊肿40例
维吾尔医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临床总结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