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马”字习语的隐喻认知

2015-03-19 02:50侯海燕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认知隐喻

侯海燕

(四川美术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重庆 401331)

英语“马”字习语的隐喻认知

侯海燕

(四川美术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重庆 401331)

摘要:西方丰富的马文化反映在语言中,使得英语中关于“马”的习语十分常见。人们与马朝夕相处,对马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认知,然后将其映射到人自身,认识人的行为、情感、思想,及周遭的人事、环境、社会等抽象事物,从而形成了关于马的丰富的隐喻认知。

关键词:“马”字习语;隐喻;认知

收稿日期:2015-07-06

作者简介:侯海燕(1968-),女,四川巴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社会文化及英、汉语比较。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6-0056-05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化最生动的载体。[1]语言学界对习语的研究由来已久。传统观点认为,习语是语义统一、结构固定的特殊语言表达形式,意义不可推导。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这一习语观遭到了否定。根据认知语言学,习语是人类对世界经验化、概念化的产物,是人类认知系统的产物。习语的意义是有理据的,决定习语语义理据性的三大认知机制是: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2]习语的形成除了依赖概念认知机制外,也离不开所在的民族文化,文化是习语产生的温床。[3]

西方的马文化源远流长。工业革命前,马一直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动力来源,耕田犁地、驮物负重、驰骋疆场,人类生活中处处可见马的身影。如今,随着技术时代的到来,马昔日的功能早已让位技术,马与人类的关系不再是功能性的,而是演变为美学关系,主要在体育运动和休闲娱乐中作观赏表演之用。

在西方,无论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还是宗教故事,马都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赋予了丰富的寓意,象征勇气、力量、速度、战争、岁月的变迁、生命的流逝。希腊神话中,黄金马车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座驾,飞马珀伽索斯是最著名的奇幻生物之一。马还与月神不可分,马蹄铁代表新月,挂在门上,女巫和撒旦会望而却步,直到今天,马蹄铁仍然被视为吉祥物。中世纪骑士时代,白马代表纯真与忠贞。马背上的诺言是必须遵守的。

西方丰富的马文化必然反映在语言中,英语中“马”的表达十分普遍,光是“马”字习语就有近百条[4]。在与马朝夕相处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对它的特征习性变得熟悉,对马有了一定的经验认知后,就将其映射到人类自身,认识人的行为、情感、思想,及周遭的环境、社会等抽象事物,从而形成了关于马的丰富的隐喻认知。[5]英语中的“马”字习语从本质上说是认知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个体经验的认知

人们将马的显著特征投射到人类自身,并与自身的特点建立联系,再通过认知形成了“人是马”的概念隐喻。[6]此概念隐喻下包括“力量是马”“速度是马”“情感是马”“滑稽可笑是马”等子概念。

(一)“力量是马”

在西方,与太阳、月亮相系的马似乎成为统摄寰宇强大力量的象征。《启示录》里的四骑士、丹佛国际机场的雕塑反映了马惊人的体能。在古代,马在动物群里是庞大健壮体格的代表。习语中的“马”常含力量巨大之意。

Horsepower成为测量机器动力的单位名词,与过去马充当生产交通工具展示的巨大力量不无关系。如:as strong as a horse, as stout as a horse(非常健壮、精力充沛);work like a horse (拼命干活、辛勤工作);horse work(吃力单调的工作);workhorse(干重活的人);wild horses shall not drag it from me(休想从我这里探口风);stout horses and willing minds make short journey(只要马儿壮,只要兴致好,跋涉不疲劳)。

在过去,马承担了繁重的劳役,身体消耗大,特别能吃喝。马的这一特质也投射给了人。如:eat like a horse(吃得很多);hungry as a horse(饿极了);drink like a horse(牛饮);a hungry horse makes a clean manger(一匹饿马能把马槽打扫得干干净净,指饥不择食)。

(二)“速度是马”

马与生俱来长于奔跑,马群在原野上觅食一天要跋涉数英里。这一特长被人类巧妙利用,先作交通工具后又成为休闲娱乐工具,野外骑乘、耐力骑乘,马术场的玩套绳、跨越障碍赛都利用了马善奔跑的天赋。马成为速度的象征。

这一概念项下的习语有:swift horse(千里马);flying horse(飞马);hold your horses(别操之过急);Don’t spur a willing horse(快马不用鞭催);at full gallop(飞奔,以最大的速度);on the trot(忙忙碌碌);take something in one’s stride(一跨而过,轻而易举地解决某事);win at a canter(轻易获胜);illness comes on horse but leaves on crutches(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三)“情感是马”

人的情感体验往往伴随强烈的身体反应,发怒时体温上升脉搏加速,恐慌时大汗淋漓。马也如此,喜悦时自由奔放,发怒时喷鼻长啸,时时需要人的驾驭控制。下面的情感隐喻,可见马被映射到快乐、愤怒、恐惧、忧伤、傲慢等概念中。

表快乐:frisky as a colt(喜出望外,乐不可支);feeling his oats(吃了燕麦的马,比喻活泼欢跳,精神饱满)。

表愤怒:a bridle to one’s quick temper(收住火暴脾气);harness anger(克制怒气)。

表恐惧:unbridled panic(极端的恐慌);rein in fears(克制恐惧)。

表悲伤:curb sadness(抑制悲伤);unbridled despair(无边的绝望)。

表傲慢:curb/harness one’s pride (抑制傲气)。

(四)“滑稽可笑是马”

中古时期正值现代英语成形期,英格兰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马,所以现在很多“马”字用语反映出当时劳动阶级的生活。很多含有“horse”的词都有滑稽可笑之意。

Horse-feather(胡说、空话);horse-shit(胡说、谎话);horse sense(起码常识);horse laugh(痴笑);horseplay(恶作剧);talk horse(吹牛、闲聊);horse around(鬼混、闹哄);horse on somebody(作弄某人);play horse(胡闹、开玩笑);it is enough to make a horse laugh(极其可笑,让人笑掉大牙)。

二、对社会经验的认知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一个正常的人总处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自古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们认识社会、了解世界以及相互交流提供了途径。

(一)政治领域

语言学家们一致认为:不仅隐喻广泛见于政治话语,政治领袖们还尽可能借用隐喻谋利。Gibbs写道:“隐喻充斥于当代政治话语中,政治思想大多具有隐喻性。政治隐喻系统地借助了体育军事用语。”[7]Stenvoll认为“语言包括隐喻的使用成为一种权力工具,政客们用来进行合法的交流或者掩盖政治利益。”[8]D Vertessen和De Landtsheer认为政治隐喻诉诸情感、理念和道德伦理观。[9]

马和赛马的隐喻在政治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dark horse(黑马)是最早出现的关于马的隐喻之一,指政党内派系间相互妥协而使得出人意料的政治候选人当选。

Stalking horse(原指16世纪初人们打猎用的掩护马)。狩猎中,猎物见到猎人易受惊,猎人就训练马作掩护,他们躲在马身后不断往前靠,最后接近猎物时一举将其捕获。该词现比喻借助某人或某物隐藏深层目的,竞选中指为试探对手支持率而推出的掩护性候选人。

美国总统的竞选搭档称running mate,原本是赛马用语,马主人选送两匹马参赛,慢马要在快马前为其导向定速,助其成为明星,称为领跑马。该词沿用一个世纪后开始用来比喻美国副总统,这一用法始于伍德罗·威尔逊总统。1912年民主党全国大会上,总统提名在纷乱的争吵中经46轮投票尘埃落定,时任新泽西州长的威尔逊成功当选,他宣布另一州长托马斯·马歇尔担任副总统,一句“我非常荣幸有这个领跑伙伴”(And I feel honored by having him as my running mate)博得了满堂喝彩。

Jump on the band wagon与乐队彩车有关。早期每逢选举,候选人会乘坐乐队彩车在大街上游行造势,支持者们跳上马车,跟随候选人及震耳欲聋的乐队一起游行。后来,这条习语比喻支持有获胜把握的竞选者;倒向胜利者一边,随大流趋炎附势。

Do not change horses in midstream(本义指过河途中莫换马,比喻勿在危急时刻作重大变动)。1864年美国内战陷入胶着状态,要求改选总统的呼声很高,时任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这样劝诫了批评者:“我不敢自诩为国之栋梁,但此问题上,我想起了一位荷兰农夫对同伴说过的话,‘渡河中途最好莫换马’。”

此外,还有一些与政治相关的“马”字习语:neck and neck(势均力敌,不分上下);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旗鼓相当);hand the reins(掌权,执政);handing over the reins of responsibility(让权,移交权力);get back on the horse(重整旗鼓,步入正轨)。这些习语反映出政治领域中竞选、执政、权力更迭等情形,涵义非常深厚。

(二)文学领域

文学家的想象中,动物词汇尤为重要。文学家总是借助动物、动物王国反观人类社会,全面理性地传输社会镜像。马常常成为文学作品中的有效隐喻,反映人性的阴暗面或者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理想道德价值观。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游历最后一站,来到慧马国——一个马的国度。这里没有拜金没有贫富悬殊,国民们以诚相待,一派盛世气象令格列佛惊叹不已,当格列佛向马们讲述人类故事时,它们同样深为惊异,人类的政府机构、法律制度、拜物主义、说谎成性,这些听上去十分可厌。慧马国既无“说谎”一词,更无说谎的行为。游历中,格列佛发现有一“人形兽”部落与人类很相似,走时他如是说:“想到我的家人朋友同胞时,就觉得他们外形性情都与地道的人形兽吻合。”[10]

To catch wind of(表嗅出味道、听到风声、察觉之意)。马的嗅觉特别发达,能嗅出有害水源、饲料和危险物体。这个成语比喻预先觉察骇人的事情,见于两部作品,高尔斯华绥的《骑虎》(J. Galsworthy,InChancery)和德莱赛的《巨人》(Th. Dreiser,TheTitan)。[11]

Put someone through their paces(考验某人某物是否合用;考察某人某物的能力或性能)。旧时售马,会有骑手跨上去让马做出各种步态:正步走、来回走、慢跑和疾跑,买家会在一旁仔细观察。该习语引申为对候选人进行考察以了解其基本情况,引自查尔斯·狄更斯小说《艰难时世》(Ch. Dickens,HardTimes)。[11]

The gray mare is the better horse(指妻子管着丈夫,老婆当家)。此句引自高尔斯华绥的《有产业的人》(TheManofProperty)、《女侍》(TheHousewife)。[11]

A horse, a horse, my kingdom for a horse(马!马!我愿用王位换一匹马!比喻人有时急需不重要的东西)。此语出自莎士比亚的剧作《理查三世》(RichardIII)。理查国王在大战至半时痛失坐骑,不得不徒步行走,绝望中他悲怆地呼喊:“马!马!我愿用王位换一匹马!”言外之意是有时坐骑比王位重要。

(三)体育领域

赛马在英国是仅次于足球的超人气体育项目,在美国是仅次于棒球的第二大运动。各种带赌注的运动中,赛马历史最为悠久。英语中大量赛马用语早已不知不觉融入日常生活,帮助人们进行交流。

Chomp at the bit:参赛马匹赛前在起跑线上急不可耐地咬马嚼子,跃跃欲试,急于起步飞奔。如今这一习语除了比喻赛马急不可待的状况,也比喻其他场合下人的迫不及待的状态。

Give a run for (someone’s) money:赛马场上人们为每匹赛马下了赌注,比赛输赢关系钱的得失,这使比赛变得异常激烈。后来,人们逐渐把该词用到竞选和商贸中,意指激烈竞争中双方全力博弈。

Win (someone) by a nose:比赛中领先的两匹马并驾冲向终点,但在到达终点线的瞬间,一匹马脖子前伸,鼻子比另一匹前挺了一、两寸,于是以一鼻之差获胜。可见win by a nose表示以一鼻之差、以极小差距险胜对手。

Homestretch:习惯上把赛程最末拐弯和终点线之间的距离称为homestretch,现在借该词比喻工作的最后一部分,政坛指最后阶段的竞选工作,尤其是投票前一两周里的竞选活动。

(四)军事领域

多年来,军事隐喻早已进入语言成为其组成部分,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军人履职期间会发生诸多精彩而痛苦的事情,挂靴后这些经历随之会用于非军事场合。今天,我们可能要求某人spearhead the discussion(带头讨论),get off your high horse(放下架子);行军中有人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没搞好关系);作战时会 close ranks(集结部队,比喻紧密团结)或 beat a hasty retreat(紧急撤退,比喻打退堂鼓)。兵器方面,可与某人cross swords(比剑决斗,比喻与某人较量、对抗)或对某人look daggers(怒目而视)。实际上,无论日常用语还是书面文字都有大量军事隐喻。由于马在军事上的作用,很多军事用语都与马有关。

Trojan horse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交战10年难决胜负,最后,希腊将领奥德修斯献计,将一批勇士藏于一巨大木马内,置于特洛伊城外伪装撤退。特洛伊人中计以为敌兵已退,就把木马当战利品拖进城来。到了晚上,潜伏的勇士从木马中跳出打开城门,希腊将士一拥而入攻下城池。The Trojan Horse比喻诡计、隐患,从内部进行颠覆破坏的人。

Ride roughshod,roughshod是给马蹄穿的钉鞋,shod是shoe的变体。为防马滑倒,也为增强地面附着力,铁匠打钉鞋时钉头都朝外突起,战时,这种钉鞋可刺伤刺死从马背跌落的敌兵。到18世纪该词有了“欺凌他人”之意,现在比喻为所欲为、作威作福、横行霸道。

Dragoon在法语中与dragon同根,最早是指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的“骑马步兵”。该兵种同时接受马术与步兵技能训练,配备有卡宾枪,喷出的火焰像龙一样,故也称龙骑兵,当时是国王路易十四迫害新教徒的精锐武装。dragoon一词现引申为任何形式的武力镇压与迫害。

三、民族精神与性格的认知

(一)西方的职业精神

“职业”是16世纪宗教改革孕育的新教伦理概念。新教伦理认为职业是上帝为人安排的终生任务,要求人们戒绝奢逸享乐,勤勉工作努力致富,以事业成功获取上帝的恩典。这一职业观延续几个世纪,培养了人们根深蒂固的爱岗敬业、踏实进取的职业精神。而马这个昔日重要的生产劳动工具成为表达这一职业精神的绝佳载体。

西方人对工作十分热爱,把工作看成终生事业,干一行钻一行,努力成为行家里手。他们根据专长择业,“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即工作不能勉强应尊重个人意愿)。要“horses for courses”(各人专各行,各有所长)。工作启动后要真抓实干避免拖拉,要“hit the trail”(开始,动手,出发);对待工作要不知疲倦,“A horse hired, never tired”(一匹雇来的马,永远不疲倦)。

工作中,决策必定以事实为依据,即有“to get it 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来源可靠的第一手情报),不能“bet on the wrong horse”(判断估计错误)。完成工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A short horse is soon curried”(矮马容易刷洗,小事易办);“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前后颠倒);“Better ride on ass that carries me, than on a horse that throws me”(骑马摔一跤不如骑驴往前行)。重要工作要未雨绸缪,避免细小疏漏酿成惨痛后果,因为世事常会“Close only counts in horseshoes and hand grenades”(失之毫厘,差之千里);“For want of a nail the shoe is lost, for want of a shoe the horse is lost, for want of a horse the rider is lost”(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否则,“Close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马跑了以后才关上谷仓门,为时已晚);“As the grass grows, the horse starves”(等草长出来时,马早已饿死了,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有漏洞就得补,要“to drive a coach and horses through”(找出漏洞使之失效)。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也自有一套模式。上下级之间既有一种严格的管控约束关系,“keep a tight rein on”(严加约束,紧紧控制),也不排斥平易近人与提携后生的上下级关系,即“to get off your high horses”(不再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要“getting a leg up”(鼓励、支持以取得优势),因为“A ragged colt may make a good horse”(丑驹可能长成骏马,后生可畏)。

(二)人性的弱点

职业精神在西方各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创造社会财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无疑成为其他民族学习的典范。西方民族性格中除了熠熠生辉的卓越,也有需要克服的短板与缺点,梳理相关的“马”字习语便可见端倪。这些缺点也见于其他民族,可视为人性的弱点。

贪得无厌:“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Look a gift horse in the mouse”(对礼物吹毛求疵);“Run before one’s horse to the market”(过早地计算利润,乐观得太早)。

恃强凌弱:“One man may steal a horse, while another may not look over a hedge”(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The horse that draws most, it’s most whipped”(最卖力拉车的马,挨鞭子最多);“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会抱怨的人先得好处)。

自我标榜:“Every horse thinks its own pack heaviest”(每匹马都认为自己负载最重)。

阿谀奉承:“to curry favor with someone”(巴结讨好某人)。

朝三暮四:“Rode hard and put away wet”(玩够了就扔在一边)。

本性难改:“Zebra can’t change its stripes”(积重难返,积习难改)。

四、结语

本文分析的“马”字习语从字面上无一不是关于本色的马,或者赛马、或者马的习性、特点、各式马具等等,但在长期使用中这些习语积淀的意义早已超越马的世界而向人类世界扩展,表层语言下深藏着底层的概念与认知。“马”字习语的这一隐喻认知性为分析推导它们的意义提供了理据,为学习者系统学习与规范使用这些习语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8.25.

[2]杨海霞,杨偃成.认知视角下的英语习语形成机制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9(9):89-90.

[3]杨纯丽,谢桂玲.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看习语的含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1):102-105.

[4]李绍青.与“马”有关的英语习语[J].英语世界,2014(2):102-104.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0.

[6]Lake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5.

[7]Gibbs, R.W. The Poetics of Mind: Figurative Thought,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40.

[8]Stenvoll, D. Slippery Slope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In T. Carver & Pikalo (eds.). Political Language and Metaphor: Interpreting and Changing the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28-40.

[9]D Vertessen, De Landtsheer. Ideological Variation in Political Style and Emotive Strategy of Metaphor. In T. Carver & Pikalo (eds.). Political Language and Metaphor: Interpreting and Changing the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273-274.

[10]Swift, Jonathan. Gulliver’s Travels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58: 195. 227.

[11]刘贤彬,骆世平,等.综合英语成语词典[K].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703.803.1261.

[责任编辑亦筱]

猜你喜欢
认知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