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感教育的家园培育途径

2015-03-19 02:50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情感教育幼儿

余 瑶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5)

幼儿情感教育的家园培育途径

余瑶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5)

摘要:情感教育关注幼儿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的培养,对幼儿的生理成长、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幼儿情感教育存在的内容简单化、目标偏失化和主体性欠缺等问题,提出了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家园共育中的幼儿情感教育培养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幼儿;情感教育;家园共育

作者简介:余瑶(1982- ),女,四川泸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6-0128-04

情感教育的提出与研究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伴随着教育内涵性均衡发展的要求,情感教育对个体态度、兴趣、理想、欣赏和适应方式等情感层面的关注和培养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得以实践和深化。1993年我国教育专家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和张志勇《情感教育论》的出版发行,开启了国内教育界对情感教育领域全面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1999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明确提出了情感教育的目标,即“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作为我国幼教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新纲要将“情感”放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首位,十分清晰地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必须重视幼儿情感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方向。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情感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对智慧的发展,德性之养成以及个人的成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幼儿期积极开展情感教育,促进其良好的情感发展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一、幼儿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唯智教育”的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范式,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现有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研究领域,都对情感教育的内涵给出了相应的界定。但由于情感教育内涵的复杂性,外延的广泛性和在各领域中的渗透性,使人们很难全面准确地揭示情感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情感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独立的发展序列,主张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习热情、合作态度、获得知识以外,还应具有融入自然、社会、生活的各种情感,它是个体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产生的情境性评价和选择,对认知教育和智力教育起着纠偏与补弊,融合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之间沟壑的作用。

对于幼儿期的教育来说,除了认知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幼儿美好心性的培育。幼儿情感教育通过积极发掘幼儿的潜能,关注幼儿成长中的态度、情感及信念,帮助幼儿认识调控情绪,学会与他人相处,获得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情感品质,实现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情感发展良好的幼儿热情开朗,能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乐于创造;认识和了解情绪,具有较好的情绪管理和调控能力;自信心强,懂得自我激励;需要暂时无法得到满足时,能够耐心等待,接受延迟满足;人际关系良好,合作、宽容,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因此,幼儿情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的教育;有效控制、管理情绪的教育;自我激励教育;同情心和利他精神培养的教育;人际关系及人际智能的教育等内容。[1]

二、幼儿情感教育的功能

幼儿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最大发展,具有重要的发展性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教育促进幼儿生理健康成长

幼儿时期是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之一。生理的成长发育与健康的情感发育是息息相关的。由于幼儿身体各项指标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自理能力的缺乏,需要得到成人的哺育与照顾。但是,幼儿囿于表达能力不强,很难及时准确地向成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只有通过情绪情感的表达来唤起成人的注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情感就成为了幼儿生存的适应机制。成人通过幼儿情绪的变化来实现和幼儿的沟通,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和生理发育需求,使幼儿的想法和需要能够得到满足,获得照顾,以促进其生理的健康成长。此外,幼儿本身情感状况也会对其生理健康产生影响。长期稳定的积极情绪能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感受,从而提高相应的人体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

(二)情感教育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新皮亚杰学派和罗杰斯都强调积极情感的培育对于幼儿的认知学习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幼儿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易冲动、不稳定和外露性等特征,这种情绪的随意性和幼儿认知的发展有密切关联。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脑力活动,提高幼儿的认知效果、使幼儿更具专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不愉快的消极情绪会对幼儿的认知活动产生较大的抑制和阻碍效果。如恐惧、痛苦等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儿的认知偏差。因此,对幼儿开展情感教育正是要通过对积极情绪的培育,来保持幼儿愉快稳定的心境,从而对幼儿认知的各项能力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情感教育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能够得以全面、和谐地发展。在人格的六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机系统中,情感起着核心作用,在健全人格中占据着基础的地位,催化和整合人格其他要素的形成与发展。事实证明,过多的消极情感是导致个体产生人格缺陷和障碍的重要诱因。幼儿期正好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幼儿情感的培养,正是要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同时及时干预、调控可能导致幼儿产生不良情感体验的消极情感,使幼儿经常保持愉快、稳定的心理。因此,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离不开情感教育的培育和塑造。

(四)情感教育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幼儿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幼儿社会性发展,即幼儿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愿望、情感和态度,能够按照社会规范行动,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这种适应最为直观的表现方式就是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情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际关系与人际智能的培养,通过帮助幼儿建立互助、友爱之心,同情、利他精神,习得基本的交往规则和言行,让幼儿感受交往乐趣,学会尊重他人,体验相互合作,从而在交往中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情绪。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幼儿更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善于与人沟通,愿意与人分享,乐于与人合作,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更轻松地融入社会生活,获得更好的社会化发展。

三、当前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情感教育的理念已经广泛进入了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视野,但就当前情感教育实践的现状来看,尚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并未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教育目标偏失化

尽管现有的不少幼儿教育论著中提出了要高度重视情感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强调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情感,激发幼儿认知和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不少教育者仍然将认知发展视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所谓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提高智力、服务学习认知的一种辅助手段,仅仅将情感教育放在了一种从属的位置,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或减少幼儿情感教育培养。这种认识导致的结果是,没有真正把发展幼儿良好情感确立为教育的明确目标,忽视了情感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价值和功能。情感教育目标的模糊,使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措施都会产生偏失,难以保障幼儿情感的发展需求。

(二)情感教育内容简单化

由于人们对情感教育内容简单化的误解和轻视,出现了情感教育与道德和心理教育界限模糊,甚至是完全重合,使其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中并未成为主流,仍然存在重智轻情的情况。情感教育简单论将情感视为女性化、非专业的表现,在情感教育实施方面存在理论滞后,实践环节易流于形式。要么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将情感教育等同于传统的德育教育,只片面强调对幼儿的伦理道德教育,认为情感教育无非是在教育中强调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要么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情感体验等同于基本情绪,将情感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降低幼儿学习焦虑和倦怠感上。

(三)情感教育主体性欠缺

在情感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脱离幼儿实际,对幼儿主体性考虑欠缺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式的主体性欠缺。教育者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内心需要,不接纳幼儿自己对事物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不允许幼儿自由地表达和抒发感情,而是站在成年人的视角为幼儿建立规则,约束幼儿的行为,如不经幼儿同意,家长自作主张将其玩具与其他幼儿分享等,忽视幼儿的主观情感体验。二是教育内容的主体性欠缺。情感教育更多地关注外在的人和事物,注重幼儿热爱祖国和集体,和他人和谐友好相处,以及同情心和利他精神等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幼儿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如何教育幼儿认识自我,了解情绪,调控情绪,接纳自我等内容涉及较少。[2]

四、幼儿情感教育的家园培育

(一)家庭情感教育的培育

1.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内部的情感氛围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有义务为幼儿提供融洽和睦的家庭氛围,帮助幼儿保持健康快乐的心境。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乐群性家庭生活,各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民主平等,宽容体谅,积极乐观,给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幼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得到熏陶,为幼儿学习、理解和处理情绪树立良好榜样。如果家庭成员之间都不能互相爱护、和睦相处,那势必会对幼儿造成强烈的影响。这会给幼儿一种心理暗示,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幼儿在这种家庭中就会生活得很压抑、心情很暗淡。

2.建立温馨和谐的亲子关系

温馨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培育幼儿良好情感的基础,而陪伴则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首要基础。无论父母工作有多繁忙,都应该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多陪伴幼儿,在陪伴中加强与幼儿的沟通,增加与幼儿的情感互动,倾听幼儿的诉说,分享自身的情感,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应对困难,化解不良情绪的影响,多给予幼儿积极向上的情绪引导和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家庭和父母的依恋和归属感。在陪伴的基础上,良好的亲子关系还在于父母对幼儿充分的理解与接纳。父母对幼儿的欣赏、鼓励、表扬和承认,能够帮助幼儿消除恐惧感,建立安全感,产生自我价值,使幼儿体会到爱,在爱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成长。陪伴、理解和接纳,是对幼儿最好的爱。

3.进行有效的家庭情感训练

首先,设置具有情境性的家庭环境。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的环境刺激能够向幼儿展示更多的信息,使幼儿通过直观而生动的形象汲取到充分的“营养”。因此,家庭中的环境设置要尽可能的多元化,要能够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符合他们的情感发展特点,通过环境的情境性设置对幼儿情感产生促进作用。其次,提供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父母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情感体验的机会,如让幼儿参与家庭劳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体会父母的辛劳;开展家庭活动,帮助幼儿丰富情感体验,懂得对父母表示关爱;在和其他幼儿交往时,引导幼儿管理自己的情绪,懂得分享,关爱他人,乐于助人。[3]通过情境丰富的家庭环境和对情感教育的挖掘积累,使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有利于推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二)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培育

1.创设与挖掘情感教育课程资源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应在情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构建目标清晰、内容详尽、系统完整、方法科学的情感教育体系。情感教育课程不应该和传统的认知教育、智力教育割裂开来,而应将情感教育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为幼儿创造情感学习和体验的机会,使情感教育贴近幼儿的学习生活实际,既切实可行,又与传统教育相辅相成,满足幼儿的成长需要。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模拟,充分挖掘情感教育课程的资源,激发和强化幼儿的正向情感体验。如举办角色扮演、职业模拟、亲子运动会、集体生日聚会等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性地实施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的理论自然融入到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中,和幼儿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将情感教育内化为幼儿健康积极的心理和情感品质,并通过持续不断的情感强化与巩固,使幼儿的良好情感体验得以不断稳定、充实和完善。[4]

2.建立情感浓厚的师幼关系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教师是幼儿除家长外,与成年人交往最多的对象,他们会在与教师的相处中,不自觉地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言行,用于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可见幼儿园师幼关系的建立对于幼儿形成亲社会的情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关注幼儿认知和智力的发展外,一定要向幼儿传递和善、友爱、尊重、宽容的情感,及时发现和肯定幼儿的成长和进步,允许幼儿犯错和合理表达不满情绪,不训斥、责骂幼儿的过失,并教会幼儿正确应对困难和挫折,帮助幼儿建立起自信心。教师还要重点关注部分出现情感发展问题的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爱,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和同伴的温暖,纠正不良情感对其人格和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3.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幼儿园是幼儿扩大活动范围和交往范围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通过更多地与同龄人接触,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和合作。为了让幼儿从对家庭这个小环境的依恋中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愿意与同伴交往并感到乐趣,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分享活动,可以将幼儿喜爱的玩具、图书或零食带到幼儿园,与小伙伴共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交往过程、交往方法、交往感受,鼓励幼儿大胆交往,乐于与人分享,使幼儿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愉快的情绪,获得美好的交往体验,从而增强与人交流的兴趣和动机,在交往中建立起自信和友爱。此外,各种游乐活动、混龄活动等教学方式的开展,有利于打破幼儿交往的年龄限制,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幼儿愉快地交往创设了好时机。

(三)家园共育的幼儿情感教育培育

教育幼儿,不单纯是家庭或者幼儿园某一方的责任,必须要将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幼儿得到全方位的情感教育体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由此可见,家园达成一致,树立共同的情感教育理念,统一情感教育目标,协调科学的教育方法,将对提高幼儿情感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保证。具体而言,一是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各种主题亲子活动,分别赋予家长和幼儿不同的角色和任务,使幼儿园情感教育自然与家庭衔接和融通,获得家长对幼儿园教学的主动配合,为家园携手共育幼儿的良好情感创设机会。二是畅通家园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册等途径,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从学校教育中汲取全新的情感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情感教育的质量。三是邀请家长担任幼儿园教师助教,使家长直接参与到幼儿园情感教学之中,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有机会充分实践情感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中科学地贯彻实施情感教育,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在共同的情感教育目标指引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使情感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林倩.幼儿情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初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成莉,刘云艳.父母要重视幼儿早期情感教育[J].教育导刊,2005(10).

[4]陈霖.幼儿情感教育的价值及指导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4):125-128.

[责任编辑石悦]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情感教育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