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5-03-19 08:16田振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科技能

田振江

(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021008)

2012 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重新进行了调整,在原有的英语专业的基础上,将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列入目录,自此,英语专业拓展为英语类专业。据统计,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英语类专业的高校已达994所,2013 年英语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达57.8万人,占外语专业学生总数的71.4%。[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英语类专业在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不仅如此,由于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对英语学习的加强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的迅猛发展,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技能得以提升,英语类的专业性出现了淡化的现象。这给高校英语教育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新的问题,英语专业该怎么办下去?英语类专业的核心价值在何处?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反思现行的以技能为主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社会需求和英语学科体系下的“专业共核”加以分析,以学科教学论和专门用途英语理论为基础,提出英语类专业培养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具有“英语语言技能加语言文学知识”的英专人才超出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堪忧。

我国大部分高校英语类专业培养方案类同,课程设计模仿痕迹较重,导致了毕业生千人一面、缺乏特色的现象。在校培养期间,语言技能训练课占大部分内容,专业方向课程(如文学、语言学等)开设的比例小且不够系统。以英语专业招生规模最大的英语教育方向为例,本科课程仅仅提高了英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仅教学法一门课程无法构建英语教学理论体系的框架,语言教学和外语学习等相关理论与实践能力薄弱,英语教师的从业逻辑以“模仿为主”,教学的科学性亟待提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逐渐加大,传统的以英语教育为主的英专人才大大超出社会需求,由于在校培养期间,英语教学之外的相关行业知识 (如国际关系、商务金融、旅游管理等)不够系统全面,相关行业的应用能力不高,毕业生在职场上优势不够明显,就业形势令人堪忧。

(二)突显技能优势的评价体系限制英专人才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

英语类专业评价体系以语言技能为主导,专四、专八的评价体系忽视了英语学科体系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以背诵、记忆等方式进行的多维训练忽视了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建设,这些势必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理论基础薄弱,有些高校把考级过关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只关注考级过关,无暇顾及学生思辨、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效的评价结果是对已有学业成果的反馈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国际上规模较大的英语考试 (如雅思、托福等)大多是为学生是否可以通过目标语言进行相关课程学习提供佐证。专四、专八作为终结性评价的考试,并未对英语学习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015 届毕业生英语专业8 级过关率为:师范类大学平均39.26%,全国平均39.85%;2014 届毕业生专业8 级补考过关率为:师范类大学平均22.80%,全国平均23.60%。由此可见,这种评价标准有待商榷并需要认真考虑加以改进。

(三)缺乏系统的学科体系的“技能培训”与教育初衷有所偏离,不利于人的发展。

我国大部分高校英语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占专业总学时的67%,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分别占15%和18%。[2]以语言技能为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英语工具论”的思想。很多教育管理者、教师,甚至部分英语专业教师片面地认为英语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忽视了英语专业的核心价值体系。高等教育是在一定学科体系下,培养具有学科知识理论框架和系统知识架构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即受教育(being educated)的过程。技能的培训(being trained)无法完成教育的任务,也不利于人的培养。英语类专业学科的理论建构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读,才能有效地指导和提高教育实践。

二、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所演变,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满足了不同的社会需求。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英语教育沿用了民国大学的模式,英语专业隶属于外国文学系,侧重英语文学的教育。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英语教育学习前苏联的培养模式,以英语技能(听、说、读、写等)培养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对英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英语教学逐步向“英语+专业” (如英语+商贸、英语+旅游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人才培养的重心经历了文学、英语技能和专业复合型的历史过程,以技能培养为主仍是现阶段英语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语言技能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在一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满足了专门英语人才(如英语教师、英语翻译等)的需求。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才的培养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与学科体系下专业共核的挖掘等因素。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首先要依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人才需求可以从未来就业去向的类别和未来人才的层次类型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就业去向方面来讲,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是30%,到2020 年将达到40%。[3]高校的高入学率和英语类专业培养的趋同现象导致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据程家福等对安徽省不同层次学校英语专业本科生2004、2006 和2009 年毕业生去向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层次高校英语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类别趋同,只是不同类别的比例有差异,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中小学、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三资企业等。主要的趋势为:英专毕业生在传统的就业去向中小学教师的比例普遍很小,全国重点、省级重点和独立学院的比例分别是0.3%、15.3%和8%;就业去向最多的是企业,其中全国重点50.6%,省级重点 58.2%,独立学院56.4%;三资企业的比例不高,分别是6.3%、1.4%和2.2%。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技能主导+语言文学知识”的师范英语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就是说,一方面,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数量大大超出了社会对传统英专人才(如英语教师、英语翻译等)的需求数量;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急需懂得国际惯例、具有初步的国际视野、初步了解国际行业规则(如商务金融、旅游管理等),在我国本土企业工作的人才,而现有的培养模式又很难培养出这类人才。

其次,从人才的层次类型上分析,社会对本科人才的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特征相结合。英专人才的层次分类主要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4]学术型人才指“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英专本科继续求学攻读研究生的毕业生可以作为学术型人才的后备军,在程家福研究的数据中,本科毕业升学所占比例全国重点高校明显高于省级重点和独立学院,分别是全国重点25.4%,省级重点12.5%,独立学院10.56%。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定位还需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而不能通过学校层次直接定义为应用型还是学术型。不管是应用型还是学术型,探索英专学科体系下的专业“共核”,即英专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一段时间需要探索的目标。

(二)学科体系下英语类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探索是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培养,而学科教育是实现人才规格的基本途径,学科教育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较高度的系统性。高等教育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通过提供学生进入社会某个领域所需的专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专门性人才。具体的讲,是通过接受学科课程完成的,而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系统建构的原则为基础建立的,学科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专业的建构都是在一定的学科体系下发展的。以北大历史学本科为例,其主要专业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通史等。建构的原则是以“史”为知识体系核心,通过知识累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持续地培养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反思传统的英专核心课程,如前所述,占据67%的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精读、泛读、听说、写作等技能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材料中的内容以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为基础,通过扩大词汇量,提高综合语言技能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这种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生所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必然导致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知识体系建构不足的问题。

整体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偏重教育在现实中的工具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长远发展所需要的终极性素质教育。系统学科下的人的技能不仅包括可体现和表达的表层技能(surface skills),也包括内化的、深层次的、通过环境逐步促发的底层技能 (underlying skills)。人的培养不能单纯的以表层技能(如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等)为主,还要加强系统知识范畴下的思维训练和逻辑推理等底层技能。一个人没有接受任何学术研究训练和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很难说他接受过基本的大学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底层技能更能够不断调节和适应社会的变化。国际劳工组织把这种底层技能称为“技能的便携性”,其主要来源于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交流能力、行为道德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核心技能。这种核心技能都是英专培养模式的结果,以英语学科体系为基础的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出来的英专人才的学科共核,也是英专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了这种核心竞争力,外在的表现是良好的语言技能,内在的底层能力是人文背景下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听到了诸如杨澜在北京申奥时、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市宣传片中流畅的英语表达,更加为之折服的是前者的充满中国情怀的人文气息,后者在经济领域超强的创新精神。因为这些都是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去挖掘和探索的内在的核心竞争力。而恰恰没有深究的是他们在专四、专八考试的成绩表现。

(三)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我国高校英语类专业建设正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以规模扩张为特点的“外延式发展”走向以质量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从纯粹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走向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人文教育,以提高思辨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的多元英语类专业人才,具体的对策如下:

1. 逐步转变以语言技能提高为主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学科体系下的思维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系统性地提高英语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改变传统的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的教学理念,逐步采用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内容驱动(content-driven study)”的教学原则,构建体现语言 文学学科框架下的课程体系,不断增强相关知识的系统性。一方面,在专业学习阶段的课程模块设置中,构建以语言学 文学为主要方向的课程体系。如文学课程模块包括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文学批评等文学课程体系。教学目标要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过渡到文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文学批评的思维训练、和语言技能并行提升的目标;另一方面,改革基础阶段语言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传统的英语精读课中,教学材料的选择不仅考虑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同时考虑知识体系之间内在的系统联系。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教学专家编写的“大学思辨英语系列教程”中的《精读:语言与文化》,精读教材的章节包括如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语言与性别的关系、语言中的政治等,教学内容具有严谨的学科逻辑联系,通过思辨性阅读和跨文化反思等教学手段,加强思维训练,以系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理论体系,构架英语专业的学科共核,与此同时,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也不放松。单纯的技能课程如阅读、口语等课程都可以改革为英语教学文献阅读和英文学术报告等内容和语言技能同时提高的课程。

2. 改革现有的专四、专八考试制度,建立语言技能集中培训的“专业前”阶段和“专业”阶段。

“专业前”阶段是在一定时间(如一年或一年半)内完成专业阶段对语言技能的基本要求(听说读写等交流能力)。相关课程学习后要进行严格的考试,考试通过后才可以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专业”阶段的人才培养分为语言学术方向和应用英语方向两类:学术方向直接进入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翻译学、语言教学等模块的专业学习,以内容为学习驱动,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的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师等,同国际发达的非英语国家(如德国等)的高等教育英语专业逐步接轨;应用英语方向采取“英语+专业”的双修制度,保留我国传统的英专课程,兼修其他专业(如经济、法律、管理等),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专业学科(非英语)知识体系,通过英语或英汉双语为教学语言,西学东渐,不断培养熟知国际规范和英语语言优势明显的本土工作的人才。如此以专业共核为基础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必将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调查研究的问题还包括:英语专业学习在学生个人发展中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形成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未来社会在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中,需要国际间语言交流的人才和以本土工作为主的人才之间的比例;英语专业师资如何根据学生需求、个人教育背景等因素,逐步定位自身的学科发展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教务管理中的开放机制;英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关系等等。

[1]仲伟合. 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

[2] 张冲. 关于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J]. 外语界,2003,(4).

[3]杜玉波. 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13,(1).

[4]文秋芳. 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学科技能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