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对纸媒体新闻报道影响研究

2015-03-19 23:49
传播与版权 2015年9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受众环境

张 琦

新媒体环境对纸媒体新闻报道影响研究

张 琦

新媒体环境不断发展,受众获取新闻更迅速、更便捷,对纸媒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同的传播特点,使受众对各种媒体的使用频率和印象愈发不同。新媒体环境对纸媒体新闻报道方面也产生影响:新闻报道失衡,报道内容同质化和报道方式的简单化。纸媒体在立足原有优势的同时,还要增强新闻报道中的互动性和深刻性,树立权威,打造品牌,以积极的心态和策略应对新媒体环境的种种挑战与多重影响,实现纸媒体的新发展。

新媒体环境;纸媒体;新闻报道

[作 者]张琦,渤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媒体概念近些年愈发火热,其实“新媒体”早在很久以前便已出现。2010年,新媒体经历了又一次重大变化——媒介聚合,即在技术推动下,将电视、广播、印刷文字和图表等媒介内容,融合到包含互联网、电子邮件和电话的数字化通信交流平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应用,让更多的人使用、依赖新媒体。新媒体环境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纸媒体在新闻报道层面也受到了新媒体环境的巨大影响。

一、新媒体和纸媒体的传播特点

传播方式和特点的不同,让新媒体和纸媒体在受众群体、媒体影响力、媒体辐射范围等方面大有不同。然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环境对纸媒体的影响已从各个方面产生。

(一)新媒体

1.传播速度快。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界限和周期性约束,可以在任意时间报道新闻。同时,新媒体除了可以对新闻有文字报道,配以彩色图片,还可以进行视频报道,音频报道,这些都极大地吸引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分享,有助于新闻的快速传播。此时的新媒体建立在得到了极大改善的流媒体的基础之上,成为新闻事件报道的主要平台。新闻事件在新媒体持续酝酿、发展并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其传播速度是纸媒体无法比拟的。

2.受众互动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Web2.0时期,新媒体极大地增强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程度,受众在获取新闻的同时交流感受、想法、观点和信息,对新闻内容的评论与分享,实现了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每一条评论,在观点表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新闻事件的发展。新媒体通过受众的评论和分享数量,分析新闻事件的报道效果,以便对后续报道、跟踪报道做好充足准备,满足受众需求。

(二)纸媒体

1.阅读便易。纸媒体的阅读与携带都是极为方便的,无须专用电子设备辅助,符合受众多年的阅读习惯。当下发行的报纸,除党政机关报纸外,大多为小开本报纸;杂志包装的精美和图片的真实同样吸引着大批受众的阅读。虽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越来越普及,但由于受电池续航能力的限制,网路信号和显示器光线影响,新媒体可阅读性都大打折扣。在户外,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交通工具内,纸媒体的阅读便易性效果更为显著。纸媒体阅读所受限制少,便于携带,适合受众仔细阅读,更有利于新闻的广泛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2.新闻权威。网络中海量化、碎片化的信息让新媒体在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上占得先机,同时虚假信息和失实新闻也遍布网络。反观纸媒体通过常年的妥善经营和良好的声誉积累,在受众中有着极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体育新闻中的《体坛周报》,关注生活、深度报道的《南方周末》,负责报道一切的《新京报》都是拥有强大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品牌纸媒体。可靠的消息源、深入的报道、严格的审核,让这些纸媒体报道的新闻真实可靠、有权威性。反观新媒体往往在得到一则消息后,为求快速,即刻发布,造谣传谣案例迭出。

二、新媒体环境对纸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对纸媒体的多重影响,在新闻报道方面体现在纸媒体新闻报道的失衡化、报道内容的同质化以及报道方式的简单化,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纸媒体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在失去自身特色的同时造成读者流失,直接影响媒体自身的商业效益。

(一)新闻报道失衡化

平衡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需要新闻媒体注意信息量、消息源、新闻事实、观点和价值判断等基本要素的平衡报道。纸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信息量,直接决定受众对新闻事件是否真实的确定性,信息结构的平衡性更是决定着纸媒体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可信度。纸媒体在追求快速报道新闻事件时,往往忽视了真实消息源的重要性,轻易误信网络中的消息源,看到部分新媒体的新闻报道,急于跟进,忽略调查和求证过程报道新闻,造成新闻报道失衡,其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新闻失实。在新媒体环境下,纸媒体更加注重新闻的快速报道,求新求快让纸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忽视了求证环节,忘却了观点的表达,试图只是将自己获取的信息进行发布,却不负责新闻报道的真实可信,新闻报道失衡严重。

(二)报道内容同质化

拥有海量化、碎片化信息的新媒体,让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都更加依赖使用新媒体获取新鲜的资讯,也让更多的新闻在受众中传播。纸媒体的消息源除了之前建立的通信员系统、有奖征集新闻线索的手段之外,现在更多的纸媒体编辑选择在网络中寻找消息源。编辑在新媒体中看到一则新闻后,并不是对消息源的求证,以准备深入报道、跟踪报道,而是更多的直接对新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改写或转载。这种新媒体和纸媒体新闻报道的同质化,会让最先从新媒体获取新闻的受众对纸媒体报道的新闻价值产生怀疑,对报道内容不再有阅读兴趣,更会怀疑纸媒体的工作态度。报道内容的同质化,大量的转载报道,不但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反感,更会有对新媒体新闻报道侵犯版权的嫌疑,从而产生法律纠纷。

(三)报道方式简单化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新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评论,在社交媒体上转载分享新闻,使新闻在短时间内达到传播的最大化。同时,新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反应了解掌握网络舆情,便于后续报道。纸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观察到网络舆情后也会选择跟进,展开更为深度的新闻报道。然而,纸媒体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往往简化新闻报道方式,跳过必要采访程序,造成报道失衡,新闻失实。2014年10月23日,某报用一整版报道了之前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网帖,新闻标题为《95后女子“用身体换全国游” 每到一地征临时男友》。该报道不仅将网帖的内容详细陈述,还罗列了众多网友的留言评论。这则新闻出现在传统纸媒版面,更是引来众多网站的转载。然而,在23日微博中就有人证实网帖是某社交软件营销炒作的假新闻,随后多家媒体曝光了网帖营销炒作的事实真相。纸媒体通过新媒体获取新闻线索,在新闻报道中不仅应向消息源求证新闻是否真实,还应向当事人求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平衡报道,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三、纸媒体新闻报道应变之道

在新媒体环境的重压之下,纸媒体新闻报道必须要有所变化、改进和创新。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和加强报道深刻性是纸媒体的应变之道,也是纸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突出重围坚守市场份额,以期实现媒介融合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互动性

新媒体与受众间良好的互动性,让其在舆情掌握方面占得报道先机。纸媒体若要增加互动性,需要建立自身新媒体的同时,开展部门之间的互动合作,使受众在纸媒体官方微博、微信、网站上的留言,在纸媒体的刊物中有所体现。让受众的观点在线上有出处,在线下有体现。纸媒体还可以在官方微博、微信发布当期刊物的内容提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销售量。《新京报》官方微博每日不但推送当天报纸内容提要、大量新闻报道,还广泛收集网友对于新闻事件的观点,对新闻事件的跟踪报道也会及时在微博发布,向网友反馈。纸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及时与受众沟通交流,并依托纸媒体本身进行新闻报道,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同时,我们还应保持新闻事业的良好传统——读者来信。读者来信、读者专栏,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声,让受众的所见所闻所感,批判监督有体现,有发表。不同于新媒体上的留言评论,受字符和环境限制,鼓励读者“伏案疾书”,发表肺腑之言,有情有感,更体现出一种责任。相信纸媒体借助新媒体环境和传统优势栏目,在与受众交流方面会有所突破与成就,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

(二)深刻性

新媒体环境下,每一名受众都是新闻记者,新媒体报道新闻的快速使纸媒体的报道优势不复存在。纸媒体则可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向受众展现全方位的新闻事实,从多个角度看清事件本质,解答受众提出的各种疑问。通过记者的深度报道、仔细调查、隐性采访、专家评论,并与同类事件对比等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多层面全景呈现。深度报道的出现是新闻报道自身发展的需求,是纸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纸媒体与新媒体竞争的必然趋势,更是媒介素养不断提升的广大受众的需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这些纸媒体不论是业界地位还是受众口碑,都可称首屈一指。正是它们职业的新闻操守、敬业的工作态度、负责的新闻报道、深入的新闻呈现让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更加信赖纸媒体,更加坚定的支持纸媒体。纸媒体新闻报道的深刻性,不仅体现在报道内容的深刻,还有其思考科学、目标主流等方面,与新媒体环境下盛行的“一句话新闻”形成鲜明对比。深度报道体现出纸媒体的新闻价值,有利于思辨新闻事件,贴近受众生活,发掘更多的新闻价值,提升纸媒体的公信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纸媒体的生存压力倍增,若要生存,就应紧紧把握自身优势,增强新闻报道中受众的互动性和内容的深刻性,以此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只有突破纸媒体的原有瓶颈,将新闻报道做大做强,树立品牌,才能继续维持和拓展新闻报道空间。相信未来的纸媒体会有着自身的品牌,自己的特色,新闻报道权威、真实、深刻,借助新媒体平台,稳固自身生存空间,以求得跨越式发展。

[1]查尔斯·斯特林.媒介即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80.

[2]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4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5(1):27-40.

[3]刘敏.媒介生态视阈下的新闻平衡报道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36-40.

[4]克利福德·G.克里斯琴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3.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受众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环境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