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浙江官书局之编校及刊书

2015-03-19 23:49侯丽媛
传播与版权 2015年9期
关键词:刻书所刊书局

侯丽媛

论浙江官书局之编校及刊书

侯丽媛

浙江书局是晚清官办书局中规模较大、刻书最精的刻书机构之一。它作为浙江省官办刻书机构,拥有高水平的编校队伍并依托浙江藏书众多等优势,不仅注重校勘品质,而且刊刻质量上乘,其所刻图书以精品著称于世。

浙江官书局;编校;刊书

[作 者]侯丽媛,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浙江官书局背景

清朝末年,随着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的爆发,中国的传统藏书业受到了大规模地损害,作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书籍大量散佚、焚毁、丢失。这对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造成了尤为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文化重镇江浙地区的打击更为严重。

因此,清朝的封建统治者为了“重兴文化”,加强对民众的传统思想控制,便首先着手于书籍的刊刻工作。同样作为统治阶层的各地方督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陆续在各省设立了官办书局并进行书籍刊印。清代最早的官书局是曾国藩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江宁设立的江南官书局。以此为发端,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也相继设局刊书。1865年,浙江地方创立了一个编刊与发行书籍的机构,浙江官书局便在此时应运而生。

该书局是当时诸省官书局中的重要一家,在浙江历史上是第一个官办专事刊印书籍的出版机构,并且对浙江的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和振兴浙江文教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1910年(宣统二年),浙江官书局最终并入浙江图书馆,完成其历史使命。

二、编校——群英荟萃

清末书局先后成立后刊书甚多,在出版业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浙江书局所刊之书虽不是最多,但其质量却是一流,可以说居于诸局之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有一支很强的、水平很高的编校队伍,即所谓群英荟萃。

(一)襄办

在浙江书局创办过程中,杭州藏书家丁丙作为襄办人起了重要作用。丁丙藏书之富,约言之,“小八千卷楼”有宋元刊本二百余种、明刊精本、旧抄本之佳本及著述稿本和校雠秘册,总计约二千余种。另有四库著录之书,以经史子集,按“四库简目”排列,合计有三千五百部:“后八千卷楼”主要藏四库未采录之书,计八千余种。

据陈训慈言:“举凡置备募工稽查司计等事,先生襄办一月,匡助尤多”“今省立图书馆犹以印售浙局本古书及丁氏刊书著称,饮水思源,先生之遗爱犹不可殁也”。书局刊刻古籍,先要觅收底本,而底本好坏,实关系书籍质量,丁氏以藏书丰富著称,他慷慨地将珍贵藏书提供作底本,又以家藏各本珍籍提供校勘之用,加上那些严肃认真的大学问家们的辛勤劳动,所刊书籍质量自高。

因此,浙江书局所刊之书精审,实得丁丙助益不少,这个条件在其他各省书局中恐怕是少有的。

(二)总校、分校、助校

书局中主要业务人员负责编校工作,他们负责搜集底本、校勘等书籍出版任务。编校人员则有总校、分校、助校三类。浙江官书局的首任总校有四人,分别是:高均儒、李慈铭、谭献、张景祁,此四人各自负责经、史、子、集部分的校勘业务;第一任分校主要有八人,分别是:胡凤锦、陆元鼎、陈豪、张预、汪鸣皋、王麟书、张鸣珂、沈景修,他们主要负责各书的初校及交换后复校的工作;最后是助校,即负责某部特定书籍的某些部分或者整部书的校勘工作。

浙江官书局对待书籍的校勘工作是十分看重的,在刚成立书局的时候,马新贻就曾经提出:“遴选笃实绅士分司校勘,并先恭刊……仍分饬在局绅员认真校刊”,所以说,入浙江书局做编校者,均为当时当地的著名文人和学者。

(三)饱学之士

浙江官书局还有众多饱学之士,他们在经、史方面很深的造诣使所刊书籍,校勘精当,极少错讹,质量甚至超过“殿本”。

如安徽全椒薛时雨,曾任杭州知府,后主讲崇文书院,系著名学者,以振兴文教为己任;浙江瑞安孙衣言系著名学者、藏书家,曾主持杭州紫阳书院;浙江绍兴李慈铭亦是著名学者、藏书家,学问渊博;晚清有浙江三大汉学家之称,而其中之二德清俞樾、定海黄以周皆曾参与浙江书局刊书工作。浙江德清俞樾为晚清三大汉学家之一,其在学术上经、史、小学无不精研,著述宏富;定海黄以周为著名汉学家,长于经学。个个身怀绝技,皆为学界名宿。

综上所述,浙江书局的编校队伍集中了当时全国一流专家、学者,聚集一堂,皆致力于书局校勘,故所出之书极其精善。一时浙江书局刊书名声大噪,其刊印的书籍也以精善名扬海内。正是因为有这些具有丰富才学的编校们在,所以书局才有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书局的编校才子们经常聚到一起校书,也常常会因一字得失,相互讨论、推敲。说浙江官书局的编校们是群英荟萃,一点也不为过。

三、刊书——精益求善

从1867年创立到1913年并入浙江图书馆,浙江书局刊刻了大量图书典籍。据洪焕椿《浙江文献丛考》所载:“浙江书局自同治六年到光绪十一年,先后刊书达二百多种。……总计浙局在清末以前所雕刻的版片,几十二万八千一百零八片。”换句话说,即从成立到结束的18年间,浙江书局就刊刻了200多种图书。

浙江书局所刊书籍以精校、精刊流芳于后世,广大士人因此尤为赞颂,特别是以《续资治通鉴长编》《二十二子》等为佳作代表。

(一)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即为《续资治通鉴长编》。原本有九百八十卷,今存仅五百二十卷。光绪五年(1879年)黄以周等以张印活字本为据,又校以文澜阁本。不仅止于此,黄以周等又在朱彝尊所作《资治通鉴长编》跋语的启示下,又从宋杨仲良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辑录文澜阁本所缺的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至熙宁三年(1070年)、元祐八年(1093年)七月至绍圣四年(1097年)三月,以及徽、钦两朝史事,撰成《拾遗》六十卷加以刊入。此书一出,即被学术界认为当时最好的本子。

(二)浙江书局所刊《二十二子》

《二十二子》是子书丛刻中的最佳善本,在当时很有名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将浙局本《二十二子》影印出版,并指出:“浙江官书局辑印的《二十二子》,注重吸收历代学者,尤其是清代诸家整理和研究诸子书的成果,汇编了历代刊本中较有代表性的精校、精注本……选目精当,刻印尤善,在这一时期所出版的诸子书汇刻本中,堪称上乘之作。”直到今天,人们仍对浙局刊本有高度评价。

四、大“惠”天下寒士

清末迭经帝国主义入侵以及战乱,物价飞涨,刻书成本极其高昂。而当时浙江书局采用刻版时缩小版式,增多行字,以降低成本,这使广大读者,尤其是家境困难的寒家子弟能有力量购书,实属难能可贵。

浙江书局刻书,校勘精良,错讹极少,其质量在全国各官书局中堪称首位。此外浙江书局注重为读者服务,亦是做到了大“惠”天下寒士。

[1]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顾志兴.浙江印刷出版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3]顾志兴.杭州藏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沈善洪.浙江文化史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丁申.武林藏书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6]朱赛虹,曹凤祥,刘兰肖.中国出版通史清代卷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7]夏定域.浙江官书局史料[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0(2):40-41.

[8]潘猛补.浙江书局史略[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1(1):43.

[9]顾志兴.浙江书局始末及其所刊书[J].文献,1990(1).

[10]陈矩弘.晚清浙江书局刻书述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104-106.

[11]顾志兴,蒋德闲.浙江书局始末及所刊书籍初探[J].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

[12]宋立.浙江官书局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13]隗静秋,董强.“顺势而行”的晚清官书局创置与衍变——以浙江官书局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出版,2013(12):57-60.

猜你喜欢
刻书所刊书局
更正启示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更 正
英法德等数十国﹃禁飞波音﹄
转载与抄袭:《远东报》小说再评价(1910—1921)
论元代儒学刻书
科层制与关系网: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发行管理制度述论
探析曾国藩对金陵书局的影响
论晚清官书局文献史料价值及其搜集整理*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