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耦合的供应链知识协同机理研究①

2015-03-21 01:15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王清晓
中国商论 2015年16期
关键词:机会主义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王清晓

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耦合的供应链知识协同机理研究①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王清晓

摘 要: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间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知识流动和转移活动日益活跃,供应链合作伙伴间基于知识共享与流动的合作创新,成为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供应链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分析,给出两种治理模式耦合对供应链知识协同实现的作用机理,旨在提升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知识合作绩效与协同创新能力。

关键词:契约治理 关系治理 机会主义 知识协同

供应链体系的独特优势在于其知识来源的多样性与开放性、知识内容的相关性与互补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内在匹配性。中国的海尔和日本的丰田通过供应链知识共享、协同知识创造所带来效益已经为企业界和理论界所公认。2012年年初,中兴通讯启动全球供应商协同创新战略,旨在打造响应快速、绿色环保、低风险的供应商协同创新体系。Anklam(2002)将知识管理理论划分为数据传递、隐性知识共享和知识协同三个发展阶段,曾德明,文小科和陈强(2010)认为用系统论方法整合利益相关者的分散知识对提高协同效率至关重要。基于供应链网络独特的知识优势,供应链伙伴企业间超越物流协作与信息共享的、以知识共享与合作研发等为主要手段的知识协同将成为实现产品和工艺创新、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的新的重要途径。

1 知识基础理论与关系理论

随着“竞合”思想被引入商业领域,组织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组织间关系网络对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影响逐渐被认识,各领域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组织间协同的成因、机理、机制以及协同效果等,其中知识基础理论(Knowledge-based view)和关系理论(Relational view)的思想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知识基础理论是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的进一步发展,它将知识看做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Grant,1996;Spender,1996),企业的作用就是创造、获取、利用组织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绩效(Spender,1996;Nonaka,1994)。当然,企业可以利用的知识并不仅限于组织内部,Dyer和Singh(1998)指出来自顾客和供应商的外部知识可以弥补内部知识的不足。Grant和Baden-Fuller(1995)指出,对成功至关重要的隐性知识很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公司中,企业无法通过“市场交易”交换这些隐性知识与技能,往往是通过共同参与解决新产品研发等知识密集性问题来相互学习。

Dyer和Singh(1998)指出企业间特有的联系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关系租金(Relational rents)被定义为“一种只能产生于交换关系而无法产生于一个孤立企业的超额利润”,具体而言,关系租金产生于专有资产、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企业合作网络中资源整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成为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的来源。

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关系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研究供应链企业间如何通过构建长期的信任关系,实现契约与关系的共同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 供应链知识协同的本质内涵

21世纪,知识成为单一组织或虚拟组织的一种战略性资源,知识协同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Karlenzig(2002)将知识协同界定为一种可以使业务绩效最大化,构建内外部系统、商业过程、技术和关系的动态的战略手段。陈昆玉、陈昆琼(2002)和张中会(2004)等认为知识协同是指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使得学习、运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效益之和。企业“协同”知识创新,能够快速弥补知识缺口,有效解决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情景嵌入和路径依赖的问题。

Karkenzig(2002)认为知识协同的范围应当跨越组织界限予以拓展,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质在于将供应链看做一个知识网链或知识集合体。供应链知识协同是在供应链知识网络环境下,通过知识共享与融合,创造出复合知识,运用复合知识管理市场环境、目标、过程和资源,提高供应链的柔性、敏捷性和决策科学性,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的过程(刘勇军,2006)。吴绍波和顾新(2008)知识协同的目的是使知识要素的流动实现有序和协调一致,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各部分效益之和。本文将供应链知识协同界定为,供应链成员企业以具体的合作创新项目为载体,从系统和全局的高度,构建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知识资源在供应链网络体系中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从而获得“1+1>2”的协同创新效果。由于知识的稀缺性和知识创新的高投入性,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流动并不会自动发生,它需要相应的治理机制来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

3 供应链治理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治理机制是指通过控制机会主义来治理交易的制度性安排(Jeffrey,1996),现有研究组织间控制机制或治理机制的文献不少,Chwo-Ming Joseph Yu et al.(2006)将供应商——制造商间的治理机制分为正式治理机制(Formal governance mechanisms)和关系治理机制(Relat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正式治理机制包括契约协议和财务承诺(financial commitment),关系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计算信任和善意信任。Yuan Li et al.(2010)将国内和国际买卖双方间的控制机制分为正式控制(Formal control)与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其中正式控制主要通过正式契约(contract)来完成,而社会控制主要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来协调交易双方的关系。

根据Macneil的研究,正式契约事前可明确制订,事后可客观验证,并且可被第三方观测。而关系契约则是一种基于长期合作的重复博弈关系(Baker,Gibbons,Murphy,2002),合作的基础是交易双方对关系未来价值的预期,交易由参与者自行协调完成,无需制度、仲裁者等第三方干预(王安宇,司春林,骆品亮,2007)。交易成本经济学强调了正式契约对于机会主义的防范作用,然而许多学者认为,在复杂的、风险大的交易关系(如合作研发新产品、合作控制产品质量)中,由于一方的努力程度不容易被对方有效观测和验证,因而,正式契约的约束力大大降低。同时使用正式的契约治理以及非正式的关系治理比单独使用一种治理机制的效果好(Cannon,Achrol,Gundlach,2000,Poppo,Zenger,2002,Liu,Luo,Liu,2009)。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供应链知识协同作为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与行为在战略层面的体现,由于知识共享与创新努力程度难以观察,其有效治理必然有赖于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交互作用。

4 基于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耦合的供应链知识协同实现机理

4.1 契约治理与供应链机会主义防范

企业间合作的根本动力是未来的合作收益预期,只有预期的合作收益大于非合作收益,双方的合作行为才可能产生。正式契约通过正式书面协议为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提供一个合法的制度框架(Luo,2002),例如,在契约中约定买方的最低购买量、最高购买价格、制造商承担供应商的部分创新投资等。详尽的协议可以为双方的行为提供框架,决定成果的分享模式,说明违反协议的惩罚措施,描述供应链关系中的适当行为、各方的角色和义务(Poppo&Zenger,2002;Wuyts&Geyskens,2005),因此契约在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关系中扮演十分关键的角色(Liu et al,2009)。通过提供一个法律和制度框架,契约能够通过详细描述自利行为所导致的惩罚以及成本增加来限制机会主义行为(Luo,2002),详细的契约将指出未来各种状况将如何处理(Lusch&Brown,1996),因此可以通过提供正式的规则和流程来维持合作关系,以降低行为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正式契约通过缩小风险范围、降低风险程度来鼓励长期合作(Poppo&Zenger,2002)。正式契约可以提供一种管理交易冲突的方式(Ring&Van de Ven,1994),通过正式契约产生的制度约束力可以有效减少供应链交易中的成本和风险,从而防范机会主义行为。

4.2 关系治理与供应链知识协同中的特殊协调

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其创新成本很高,价值难以评估,核心知识一旦流失,其价值将迅速降低。供应链知识协同强调在一般计划、生产和库存协同基础上的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由于正式契约的不完备性,以及知识共享和创新努力的不易观测性,在供应链知识协同领域,合作企业仅仅通过完善正式契约条款来防范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领域的机会主义(如不恰当地使用合作伙伴的核心知识等)显得力不从心,而被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广泛关注的关系与信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破解正式契约无法解决的知识合作过程中的机会主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系治理作为一种中间治理模式,其克服了市场治理和科层治理的不足。供应链中的关系治理,强调通过建立基于信任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处理合作伙伴间关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云虹,胡明珠,2014)。企业与合作伙伴共享知识以促进经营,并管理不确定性,当合作越亲密,类似于产品设计与工艺改进方面的合作任务,将变得更加知识密集,那些无法在协议中事先写入的企业知识可能需要共享,因此,为了获取必要的知识、保持较好的知识共享,企业可能希望与合作伙伴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以往研究表明,知识导向性越高,合作伙伴间的知识共享越多(Larson, 1991; Mohr & Sohi, 1995)。因此,供应链合作中的知识密集度越高,越需要通过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相结合的混合治理方式来协调知识创新行为。

4.3 基于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耦合的供应链知识协同实现机理

综上,契约治理机制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关系治理机制通过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投入,建立面向长期合作的信任机制,契约治理为基础,关系治理将合作的层次从常规的商务交往提升为以合作研发、协同创新为目的的知识共享与流动,二者相互支撑,共同为供应链战略知识层面的协同效应的产生提供驱动力。

图1 基于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耦合的供应链知识协同实现机理

5 结语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知识合作与协同创新,已成为知识密集型行业全球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知识合作追求的目标是战略层面的知识协同,因此,研究供应链知识协同的治理机制和实现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Anklam P.Knowledge management:the cooperation thread[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6).

[2] 曾德明,文小科,陈强.基于知识协同的供应链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3] Grant,R.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winter special issue.

[4] Spender,J.-C.Organizational knowledge,learning and memory:three concepts in search of a theory,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1996,9(1).

[5] Nonaka,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 n o w l e d g e c r e a t i o n [ J ]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cience,1994(5).

[6] Dyer,J.H.,Singh,H.(1998).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3(4),660-679.

[7] Grant,R.M.,Baden-Fuller,C..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of Best-Papers Proceedings,1995.

[8] Karlenzig,W.,Markovich,M.,Borromeo,J.M.etal. Knowledge collaboration[EB/OL].Dimension Data,http://www.didata.com/2002.

[9] 陈昆玉,陈昆琼.论企业知识协同[J].情报科学,2002.

[10] 张中会,屈慧琼,万建军.论复合型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协同[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1] 刘勇军.基于语义Web服务的供应链知识协同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12] 吴绍波,顾新.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知识协同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

[13] Jeffrey H.Dyer. Does governance matter? Keiretsu alliances and asset specificity as sources of Japanese competitive advantage[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6).

[14] Chwo-Ming Joseph Yu,Tsai-Ju Liao,Zheng-Dao Lin.Form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relat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and transaction-specific investments in supplier manufacturer relationship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6,35.

[15] Yuan Li, et al..Formal control and social control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uyer suppli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28).

[16] Baker G.,Gibbons R.,Murphy K.J.Relational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1).

[17] 王安宇,司春林,骆品亮.研发外包中的关系契约[J].科研管理,2007.

[18] Cannon J.P.,Achrol R.S.,Gundlach G.T.Contracts,norms,and plural formgoverna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28(2).

[19] Poppo L.,Zenger T.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8).

[20] Liu Y.,Luo Y.,Liu T.Governing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through transactional and relational mechanisms: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9,27(4).

[21] Luo,Y.,Contract,cooperation,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10).

[22] Wuyts,S.,Geyskens,I.,The formation of manufacturer supplier relationships: detailed contract drafting and close partner selec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4).

[23] Lusch R.F.,Brown J.R.Interdependency,Con tracting,and Relational Behavior in Marketing Channel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4).

[24] Ring,P.S.,&Van de Ven,A.H.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19(1).

[25] 云虹,胡明珠.供应链中的关系治理模式比较研究[J].物流技术,2014(11).

[26] Larson,A.Partner networks:Leveraging external ties to improve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1(6).

[27] Mohr,J.J.,Sohi,R.S.Communication flows in distribution channels:Impact on assessments of communication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Retailing,1995(7).

作者简介:王清晓(1970-),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知识管理与创新,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散型决策结构与随机性外部需求下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71271077)以及河南科技大学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基金“供应链信任的形成机理及其对协同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为例”(2012WCX005)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6(a)-165-04

猜你喜欢
机会主义
略论蔡和森的党建思想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公司绩效
注册会计师审计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
IPO盈余管理动机文献综述
上海滩,“机会主义”曹晓峰
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前因分析
管理学中机会主义的界定和辨析
你是一个新机会主义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