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尔的人格面具与自性——《越过种族线》的原型解读

2015-03-27 21:29王晓巍
关键词:自性克莱尔艾琳

王晓巍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湖北 十堰442000)

《越过种族线》是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内拉·拉森的第二部代表作。该作品的出版受到了评论界的好评,作家因此获得获得古根海姆学者奖,成为非裔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地位。《越过种族线》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哈莱姆为背景,讲述了十八岁时冒充白人嫁给白人富商的的混血儿克莱尔在偶遇了幼时朋友艾琳之后选择回归黑人社会却最终命丧黄泉的故事。克莱尔的一生是戏剧化的一生,她为何在成功越界冒充白人长达十二年之后,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归,成为文学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本文拟从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角度出发,从人格面具和自性两个原型的角度阐释克莱尔的心路历程,旨在拓展对这部小说的阅读视角。

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是二十世纪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弗洛伊德使“个人无意识”作为行动的主体登上了舞台,而荣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荣格界定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这种遗存既包括了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也包括了文化历史文明的沉积。它们以原型的构成存在着,表现为原始意象。作为人类的心理中具有倾向性、制约性的心灵规律,它们对人类的行为、理解和创造产生着重大影响。”[1](P16)在荣格看来,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基本结构。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存在四种重要意义的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斯、阴影和自性。本文将从人格面具和自性两个原型着手来挖掘主人公克莱尔的人格结构。

二、主人公克莱尔的人格面具

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人格面具能够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却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2](P50)人格面具对人的生存来说是必须的,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同时能够给人换来丰厚的物质报酬。人格面具在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荣格指出,“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于人格面具而以人格面具自居时,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膨胀’。”[2](P51)人格面具过度膨胀的人可能感到自己与集体相疏远,并因此体验到孤独感和离异感。

《越过种族线》中,主人公克莱尔是一个看上去与白人无异的黑白混血儿。克莱尔幼时母亲早逝,她和作守门人的酒鬼父亲居住在芝加哥南部的中产阶级黑人社区。十五岁那年,父亲在一次酒吧斗殴中被人打死,从此克莱尔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最终她被父亲的白人姑妈们收养。作为姑婆们家中唯一的黑人,克莱尔备受歧视,姑婆们禁止她和邻居们谈论黑人的话题,也不许克拉尔回到之前居住的地方,不仅如此,克莱尔还成了姑婆家中的仆人,承担了家中所有的家务。此时,克莱尔的作为白人的人格面具是姑婆们强加给她的。十八岁那年,为了逃离这个环境,不再成为别人施舍的对象或受诅咒的黑人,克莱尔选择了彻底越界,冒充白人,与从南美归来的种族歧视思想很深,但对她的身份一无所知的富商,约翰·贝洛私奔并结婚。作为拥有黑人血统的混血儿,克莱尔主动抛弃了她的黑人身份,从此以上流社会的白人贵妇的“自我”形象展示给使人。这一角色是她主动选择的伪装的形象,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塑造自我。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克莱尔从此所展示的个性特征正是她的人格面具,并不是她真实的自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仍然推崇维多利亚时代对白人女性的标准,即“真正女性”的标准。所谓真正女性,就是指“虔诚、贞洁、服从、温顺”的女性。[3](P24)克莱尔主动选择了这一人格面具,婚后十二年来把自我等同于人格面具。她的丈夫约翰·贝洛是个国际银行经纪人,经常在外出差,他们常年居住在欧洲,一年会回美国几次。克莱尔在家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她衣着奢华,妆容精致,经常出入高档的饭店和价格不菲的百货商店。在社交场合,克莱尔谈笑风生,笑声清脆爽朗,讲出来的故事妙趣横生。在她和男性交谈时,她总是扮演着白人男性眼中的性感尤物的形象,经常会露出妩媚的笑容,让男士为之倾倒,有时会做出一副可怜兮兮或是病怏怏的样子,来博取别人的同情。可以说,处在白人社交圈的克莱尔所建构的人格面具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是极其成功的,她按照社会的要求把自己塑造成家中的天使和男人眼中性感的尤物。

三、摆脱人格面具,完成自性

克莱尔所展示的人格特征正是她的人格面具,却并非是她内心真实的自我。十几年来,克莱尔一直戴着“白人贵妇”的人格面具,而“受人个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异化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他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2](P50)由于她的人格面具是消极性虚伪人格面具,克莱尔无时无刻不处在人格的分裂中。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冒充白人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因此克莱尔时刻小心谨慎,避免暴露自己的种族身份。在她怀孕的九个月里,她整天生活在巨大的恐惧之中,生怕自己会生下一个肤色黝黑的孩子。后来她如愿生下了一个白皮肤的女孩,但她从此拒绝再次怀孕,以免让自己处在危险之中。除了担惊受怕,处在白人圈里的克莱尔还要时刻忍受种族歧视的侮辱,与她生活多年的丈夫对她的昵称是“小黑鬼”,原因是他觉得她没有刚结婚的时候白。克莱尔曾经试探地问,如果将来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有一丝丝黑人血统他会怎么办,丈夫明确地告诉她那是不可能的,他家绝对没有黑人,将来也不会有,因为他厌恶黑人,他对她所能接受的底线就是她不是黑人。共同生活多年的丈夫的回答让克莱尔意识到自己的种族身份将永远不会被丈夫接受,克莱尔的内心越来越感到孤独寂寞,毫无归属感。

不仅如此,越界的另一个惨重的代价是与过去彻底断绝关系,越界前熟悉的黑人社区和社会关系都被她有意识地拒之门外。曾经被她轻易抛弃的黑人身份在她冒充白人之后却渐渐成为她日夜朝思暮想的东西。荣格指出,“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是同往昔联接在一起的,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相联接。”[2](P40)尽管克莱尔可以成功地扮演“白人贵妇”这样的角色,但她的内心却时刻处在煎熬之中,她渴望能与黑人社会取得联系,因此在她丈夫去她的故乡芝加哥出差时,她坚决要求一同前往,幻想在那里能碰见自己曾经认识的人。

克莱尔一方面扮演“白人贵妇”的人格面具,一方面向往黑人社会,说明此时克莱尔的人格处在分裂的状态。整体人格的思想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思想。荣格指出,“人的精神或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叫做自性。”[2](P52)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精神即将崩溃,表明自性原型未能很好开展工作。克莱尔的芝加哥之旅表明她探索自身自性原型的决心。

克莱尔如愿以偿地在一个高级饭店里遇到也是黑白混血儿的幼时朋友艾琳径直上前与她相认,热切地与她交谈,并如饥似渴地询问故人的消息。她甚至不顾可能会暴露身份的危险,邀请艾琳和另外一个朋友与自己的丈夫一同喝茶。与艾琳的一席长谈使克莱尔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同样可以冒充白人的艾琳选择了忠于种族,嫁给了一位黑人医生,在哈莱姆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艾琳的生活方式使克莱尔意识到黑白混血儿即使不冒充白人也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她开始后悔自己当初作出的决定,此时克莱尔的种族意识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性化的旅程业已开始。

与艾琳分别两年后,克莱尔忍受不住对黑人社会的热望,再次写信与艾琳联系。对克莱尔和自身安全担忧的艾琳拒绝给克莱尔回信,而克莱尔却不死心,坚持上门去找她。在她的内心,艾琳是唯一可以保持联系的故人,也是她回归黑人社会的纽带。她告诉艾琳,她渴望见到黑人同胞,渴望听到他们开会大笑的声音。面对克莱尔的坚持,艾琳从心里接纳了克莱尔,同意带她去哈莱姆参加舞会。从此,克莱尔经常在丈夫外出时,频繁出入艾琳在哈莱姆的家中,与艾琳及其丈夫和孩子热切地交谈,有时她甚至跑到厨房里与艾琳的仆人交谈。与艾琳一家的交往使克莱尔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她也经常随艾琳一家参加哈莱姆的聚会。与黑人同胞的接触使克莱尔开始意识到自己属于这个种族,只有在他们之中她才不需要掩饰,不必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克莱尔对自己回归黑人社会的想法越来越坚定,当艾琳问她万一她丈夫约翰·贝洛发现她的真实怎么办时,她平静而又严肃地告诉她,她将搬到哈莱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克莱尔的回答说明她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说明她此时感到她和自我处在一种和谐状态之中。荣格指出,“自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的合作,一切都必须成为自觉意识,这样才能使人格获得充分的个性化。”[2](P63)此时克莱尔的内心已经走在自性化的路上,她渴望摆脱分裂的人格,达到人格或精神的统一。最终,对妻子身份产生怀疑的约翰·贝洛尾随妻子来到哈莱姆,突然出现在聚会上,当他站在克莱尔面前痛苦地咆哮着,骂她是个“肮脏的黑鬼”时,克莱尔丝毫没有惊慌,她站在窗户边,神情镇定,似乎没有意识到将有什么危险,或者说从她脸上看不出一丝在意的表情。克莱尔的镇定反映了她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的觉醒,此时克莱尔充分达到了自性实现。虽然结局很悲惨,克莱从窗户掉了下去,但克莱尔最终在死之前摆脱人格面具,实现了真正的自我,完成了自身个性化的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荣格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出发,对《越过种族线》中克莱尔的人格面具和自性化的道路进行了解读,从心理学层面阐释了成功越界的黑白混血儿克莱尔为何在具备了稳定的“白人贵妇”的身份之后义无反顾的回归黑人社会的原因,深刻地揭示出主人公回归黑人社会是其摆脱人格面具实现自性完善的精神升华。克莱尔的个性化过程为黑白混血儿们提供了借鉴,即只有在黑人社会的怀抱里,混血儿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

[1]荣格.荣格性格哲学[M].李德荣,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Nella Larsen.Passing[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2004.

猜你喜欢
自性克莱尔艾琳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退赛的克莱尔
树洞里的皇冠
如何读《坛经》
五只小猴子烤生日蛋糕(上)
驯服“火山”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小熊过河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