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推广手机支付业务的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

2015-03-28 00:54何虹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农村

何虹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这是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快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工作部署、发展普惠金融的必然要求。广大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依托互联网金融、具有高效、低成本特点的手机支付,能较好地解决农村地区支付难等金融服务难题。

一、农村地区推广手机支付的必要性

(一)农村金融网点覆盖面小,支付需求难以充分满足

以某市为例,该市辖11县2区,209个乡镇、4681个村,全市农业人口900余万人,农村土地面积22000平方公里。但是,分布在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仅有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极少数的农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共有金融网点1236个,平均3.78个村、17.8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中仅1个金融网点,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较低,电汇、信汇等传统支付手段,难于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支付服务需求。

(二)农村电脑普及率低,移动互联网支付意愿相对较高

由于农村生产、生活与电脑关联性不大,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家用电脑。尽管家庭收入相对低于城镇居民,但他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及支付意愿却往往要高于城镇居民。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民在获取信息内容的渠道、能力等方面极其有限,而不像城镇居民还有除手机之外的更多替代渠道。有关调查显示,农村地区支付需求主要是农户的水电公共事业缴费、手机充值、固定电话小额缴费,以及农村商户资金回笼、货物订购、财务管理及结算对账业务等,而这些支付需求,多数农民愿意通过手机支付来实现。

(三)农村地区手机硬件基础初具规模,手机支付市场远未发挥其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地区手机普及率目前已经达90%,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超过60%,客观上为手机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全球手机支付发展的趋势来看,欠发达国家往往容易推动手机支付。目前,全球最常使用手机钱包的国家中,四分之三都在非洲,而肯尼亚使用全球移动支付比例世界最高,68%的肯尼亚成年人都在使用手机钱包。但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手机支付市场远未发挥其功能。

二、农村地区推广手机支付的实践

近年来,各地人民银行致力于服务民生领域,践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工作理念,鼓励和扶持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军农村支付市场,依托发展手机支付业务,将支付服务延伸至缺少银行网点的偏僻乡村,降低农民办理支付业务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推进支付结算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农村地区推广手机支付业务取得一定进展。

(一)手机支付业务主要模式

目前,各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商业银行手机客户端模式、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合作的远程短信模式等两种模式开展手机支付业务。

1.商业银行手机客户端模式。通过在手机终端中加载商业银行客户端软件,在客户端软件上直接输入账号(银行卡账号或其他支付账号),无需与手机号绑定,并借助通信网络与远端金融系统相连,来完成交易的一种远程支付方式,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手机银行”。

2.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合作远程短信模式。即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合作,以手机作为个人受理终端,将手机号与银行卡绑定,通过短信交互的方式,利用中国银联公共支付平台和银行卡跨行交换系统,从而实现资金归集业务的支付模式。

(二)开通手机支付业务机构

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包括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以及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均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而鉴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付体系和网络建设滞后于其他商业银行,部分农村商业银行还依托远程短信模式开展手机支付业务。如某农村商业银行与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智能手机+手机刷卡器”支付模式(手机用户通过在手机安装应用软件以及外接刷卡器实现支付),在农村商户经营场所布设手机支付服务点,服务点开立以手机号为标识的支付账户,绑定银行账户后即可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实现商户间账户转账。

(三)支付应用功能和范围

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型商业银行手机支付业务可实现的功能已相对广泛,服务内容除跨行转账、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基础性支付功能外,还可实现农资购销、涉农保险、农事查询以及公共事业缴费、手机充值、交通票务、信用卡管理、理财服务等支付应用,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居民日常非现金支付的金融需求。

三、农村地区推广手机支付业务的制约因素

在农村地区推广手机支付业务是一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就目前业务发展现状而言,向农村地区推广手机支付业务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客户对手机支付认知缺乏

目前,各金融机构对电子银行的宣传重点仍是网上银行、银行卡和助农取款等业务,缺乏针对农民的手机支付业务专门宣传,加之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居民对手机银行的接受程度与使用操作水平还相对较低。有关调查显示,在农村地区使用手机支付功能的群体基本上是涉农企业中高级主管、专业技术人员、乡镇行政人员和农村个体经营者,农民占比不足5%。同时,除部分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银行柜台人员为某种目的私自开通该项业务外,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使用率相对较低。以某市为例,截至2014年10月末,该市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客户数量为34万户,仅占城区手机银行客户数的28.8%;其中,睡眠户30.6万户,占比达90%。

(二)现有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功能简单

目前,手机支付在农村地区业务起步较晚,如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自2013年起才涉足该项业务,且仍处于试运行阶段。这两家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功能简单,其手机银行业务目前仅有转账、汇款两项功能,与农民急需的小额支付诉求不相匹配。同时,从某市目前辖区内农商行和支付机构在该市农村地区试点手机支付业务来看,只有一项资金归集业务。

(三)手机支付业务风险较难把控

手机支付业务涉及手机用户、移动通信运营商、银行三方,使得各支付环节的流程更为复杂,资金清算环节增多,将增加安全方面的风险隐患。以某市为例,该市农村手机支付的推广主要依赖于农商行和支付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代理服务点,但这些服务点主要为小型商户,社会公信度较低,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加上盗版软件、钓鱼网站等不利因素影响,对手机支付的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

(四)业务管理缺乏统一监管框架

尽管人民银行和工信部门分别发布移动支付金融和通信行业标准,但有关移动支付的管理法规尚未出台,造成人民银行、工信部门对移动支付的监管权限、监管内容、监管责任无法清晰划分,影响了手机支付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人民银行要求在农村地区试点开展手机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必须获得移动支付业务许可证,但部分支付机构在未获得相关资质情况下布局农村市场,影响对其的后续监督和管理。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社会宣传,转变农村用户的传统支付观念

加快发展手机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有利于加快农村资金流动,对促进农村消费、降低现金流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应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以挂历或宣传画等农村居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方式,通过多形式、多层面、多角度的宣传活动,积极向农民介绍手机支付的业务特点、优势和使用流程等,提高农村居民使用意愿、移动网络操作技能和使用手机办理支付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推广氛围,确保手机支付业务持续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

(二)加强业务创新,丰富手机支付业务功能

推动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等,积极发挥各自网络和渠道优势,开展深入合作,探索互利共赢的多方合作模式。商业银行可和当地农资供销网点进行合作,利用农民在网点购买农资用品和出售农产品时机,直接在手机银行上进行支付结算;或将农产品产销信息等加入到手机银行业务的增值服务,来丰富手机支付功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商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应加大科技投入,借鉴网上银行应用平台,将水电费、交通罚款、学费等与农村居民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缴费业务加载到手机支付应用平台上,创新、丰富手机支付产品。

(三)加强风险管控,防范手机支付业务风险

各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有关各方应建立紧密、深度的合作机制,密切关注各类支付风险,探索建立手机支付业务的风险“防火墙”。加强对特约商户、代理服务点的管理与培训,切实防范手机支付中存在网络风险、信息安全等风险。要加大手机支付业务软件的开发和完善力度,从技术上完善防范措施,为广大农村地区手机支付用户提供一个安全、放心、快捷的资金支付手段。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知晓率和经济承受力,合理确定一个手机支付业务准入费用,制定相应的手机支付业务推广普及手册和相关的操作规程,从制度层面防范手机支付风险。

(四)完善手机支付法律规范,加大客户营销力度

尽快建立健全移动支付统一监管框架,出台手机支付业务管理制度,从业务准入、系统认证、密码控制措施等方面对手机支付业务进行管理,加强对移动支付领域的监管协调,落实国家相关要求,营造安全可靠的移动支付环境。要细分农村客户,针对手机银行用户特点,建议要以农村为手机银行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吸引农牧地区的年轻新客户,从而带动中老年客户,逐步扩大使用人群,开拓农村市场。要在农村市场重点推广手机银行业务,大力发展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多层次、多种类的手机银行服务,迅速占领农村市场。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银行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