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酉藏书

2015-03-28 09:20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沅江藏书古籍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418008)

二酉在哪里?藏着什么书?藏书有何影响和意义?本文对此进行考研和论证。

一、二酉在辰溪县

大酉山[1]位于湖南省辰溪县城边沅江①南岸,辰溪②汇入沅江口的西边。此山系武陵③和雪峰两座大山的余脉。传说这里是远古酉部落的居住地,故得名。大酉山九峰林立,怀抱成一座巍峨的群山,主峰形似野羊头,故名羊牯垴。

大酉洞[2]是大酉山中的一个巨大溶洞,分前洞和后洞,前洞叫大酉洞,后洞叫小酉洞,合称 “二酉”洞。传说古时有人从前洞进,后洞出,两洞相通,洞长十里。《道书》记载,“大酉洞为三十六洞天之二十六。”

小酉洞[3],明代辰溪知县曹行健,在大酉洞后洞刻 “小小酉”三字,说明后洞叫小酉洞。

古老的大酉山位于沅江中游、五溪④流域的中心,以这里为中心环黔东南、澧江、洞庭湖、资江一大片古沅江流域,是神农氏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一万年文明史的发源地。笔者已写有《神农氏族故里新探讨》论文,已在怀化学院学报2014年6期发表。还写有《中华文明史一万年源流考——辰溪·神农氏族的故乡》论著,待出版。大酉山中有善卷墓⑤、穆王陵⑥、屈原亭⑦、炼丹池⑧、大酉书院⑨等二十多个历史古迹[4],可以展示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画卷。

二、二酉洞藏着周、秦两朝古籍

西周,距今3000多年,第五位王帝称穆王,名姬满。伯盖的小儿子若水,率东夷三十六国军队攻进中原,迫使穆王承认他为“东方盟主”。穆王不从,退守南岳[5]。南岳即沅江上游清水江边的天柱山。周穆王退守沅江上游天柱山时,将西周大部国史、文书、古籍藏于大酉洞中[6]。

穆王退守清水江天柱山地区后,他继承祖宗武王⑩灭商的雄心壮志,几次率军进入中原征战。去世后葬于大酉山[7]。

西周第十二位王帝称宣王,名姬静。他听从太史占金柜(龟)说藏书有火灾,就将穆天子藏在大酉洞中之书分一半藏于小酉洞[8]。

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秦朝,功大于过。他实行 “焚书坑儒”,就是焚毁典籍,坑杀书生。秦朝黔中郡所辖辰溪诸县,书生将古籍藏入大酉洞中。大酉山大酉洞有秦人书室古籍[9]。“秦人书室”为辰溪古八景之一。

周朝古籍,就是夏、商、周三朝的古籍;秦朝古籍,就是夏、商、周、秦四朝的古籍。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有史记载的最早古籍。商、周、秦三朝有文字记载,其国史、文书、古籍很多。后因多种原因,大部分都已遗失。有甲骨小辞,铜器铭文,《尚书》、《周易》中的一部分,《诗经》、《春秋》、《论语》等保存传承至今,成为秦朝以前的珍贵典籍。

“二酉藏书”就是藏着周、秦两朝的国史、文书、古籍。

三、二酉藏书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学富五车”是说古代一个文人若有五车古书学习,那可算最富有了。语源于《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五车是指古代的五辆大马车。“书通二酉”是讲学习、通晓、理解二酉两洞所藏古书。《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载:“请个先生教他读书,到十六岁,果然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天雨花》第二回云:“读书自幼到如今,五车二酉俱收纳。”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已成为历代文人的座右铭,用其激励鞭策自己博览群书,实现渊博大学问家的美梦。“二酉藏书”就成为历代文人、学者仰慕并梦寐以求的圣地。中国历史上便有 “二酉藏书”的史记,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经典的典藏文化的宝库。

“二酉藏书”对历代文人、学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官员、文人、学者前来游大酉山,拜善卷墓,祭穆王陵,探大酉洞,考二酉藏书,写下很多诗篇和游记,数以百计,笔者正在收集、整理、注释,计划出一本《辰溪县大酉山诗选注》,这里仅选其中三首。

大酉洞

石室何时辟,江空久不扃。

灰飞丹灶冷,书朽碧苔零。

流徵吞江汉,飞商激洞庭。

冯夷休浪山,只恐泣湘灵。

作者薛,明代河津(今山西)人,永乐进士。曾任南京大理寺卿,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曾到辰州诸县,请免征辰砂,使民获利。他到辰溪,游大酉山,题诗五首,上诗为其中之一首。诗中石室,指大酉洞。扃:关门。丹灶冷:指张果老炼丹的灶已冷落。书朽:指西周穆王藏书和秦朝秦人藏书都已腐朽。流徵:指大酉洞的流水发出清越的响声,徵为五声之一。飞商:指沅江奔流发出的轰鸣。商为五声之一。冯夷:神名,指水神。湘灵:指湘水之神。

游大酉洞

几年愿作采真游,大酉幽华四望收。

紫药灶寒留虎踞,丹书室衍龙湫。

纵横玉笋积三岛,宛委烟衢澈九丘。

坐久徘徊怀远迹,新芳桃李对岩头。

作者满朝荐,明代麻阳县兰里人,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采:搜集,选取。真:天真,自然。游:游览。紫药灶寒:指张果老以紫色辰砂(朱砂)为药炼仙丹,其灶已寒冷。丹书室:指西周穆王藏书和秦代秦人藏书的大酉洞和小酉洞中的书室。衍:繁衍。龙湫:大酉山中有龙湫池。相传龙湫池中的龙鳅很灵验。玉笋:石笋,即钟乳石。三岛,即三座神山。《史记·秦始皇纪》载:“齐人徐沛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文、瀛洲,仙人居之。”宛委:曲折婉转。烟衢:烟雾弥漫的大路。澈:深而远。九丘:古书名。《左传·昭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尚书序》:“九洲之志,谓之丘。”这里 “九丘”借指大酉山九峰。怀远迹:怀念远古的遗迹。岩头:指龟山头的巨岩山似龟头。

辰阳感怀

严疆风雪逼年除,王事长驰按部车。

辰水雾深无过雁,酉山洞曲有藏书。

勋商新息犹生谤,学至文成尚仪疏。

自笑生平殊孟浪,他时事业竟如何?

作者纪虚中,清代顺天文安(今属河北省)人,乾隆进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领岳常澧兼署辰沅永靖兵备道,有善政。辰水:古叫辰溪,今叫辰河,也称锦江,发源于贵州省江口县梵净山,流经江口、铜仁至文昌阁入湖南省麻阳县,再流入辰溪县境内,至辰溪县城边,大酉山脚下汇入沅江,全长145公里,流域面积7 536平方公里。有藏书:指“二酉藏书”。新息:马援曾封新息侯。文成:王守仁死后谥称文成公。孟浪:鲁莽,冒失。

“二酉藏书”对历代文人影响深远,纷纷前来游览参观。特别是到了明代,全国各地的府县官员、骚人墨客,大量拥来大酉山参观二酉藏书圣地,真是车水马龙,游人如潮。古代没有创办旅游事业,对来参观者不收费,反而还要招待食宿。因此,给县官和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经济负担和环境污染等危害。当地居民将前洞和后洞口偷偷密封[10]。此后游人就很少了。

2013年2月23日,辰溪县干部黄明卫、向兆熙、张腾蛟三人,根据县志及古籍记载,到潭湾镇三甲塘唐家山(大酉山余脉)一带寻找大酉后洞。从这里民营企业养殖大鲵(娃娃鱼)施工现场发现一个大山洞,用水洗去石刻上的泥土,有 “大酉洞天”字样。第二天,上述三人又邀请干部蒲道发和文史研究者刘本杰一行五人再次前去探洞。在一座高约5米,宽约8米的天然石洞口,右侧石壁离地约2米处,有一长宽100cm×55cm的石碑。洞壁发现摩石刻,经文史书法专家拓印辩论考证,其文为:“湖广衡州官赖守中偕辰溪溆浦太守吴春杨秀毓至于大酉洞天深入大明隆庆五年夏四月十六日之吉。”据家住洞口旁的村民唐大宋介绍,此地从明代开始烧石灰,洞口先前被深达数十米的石灰渣掩埋。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只知附近有洞而不知其洞口,洞口何时因何被封也不知道。洞内宽敞空旷,钟乳石林立,支洞纵横深邃,一股水量极足的清泉横穿其间。洞内水响如雷,洞外溪水潺潺。其景象与清·道光《辰溪县志》所载图画和描述的大酉洞“山下有洞,深广高二丈余”,“其旁如城,虚明平坦”,“石笋倒垂,泉若雷轰”,“穴生云母,崖滴丹砂”等情形完全相同。

《光明日报》2013年3月7日发表唐湘岳写的报道《辰溪大酉洞尘封三百多年惊艳面世》。3月21日《文萃》报又选登此文。可见这一发现,现实意义重大,已震惊当今学术界。

2013年12月13日,中共辰溪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小酉洞口主办 “大酉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会”。会标下方绘有清·乾隆以大酉洞藏书为题的玉制竹简。湖南千年湘西酒业有限公司冠名赞助。到会有怀化市领导、市县有关单位领导、学者专家一百余人。这样,揭开了开发大酉洞和小酉洞的序幕。

2014年3月15日,辰溪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在县政府会议室,举办 “辰溪龙凤文化和二酉文化研讨会”,县委领导到会主持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导王震中作 “辰溪龙凤文化与二酉文化”主题演讲,王教授的同事徐义华教授重点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开展热烈讨论。这样,辰溪的龙凤文化和二酉藏书文化已引起当今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文化是经济的先导,是旅游的灵魂。开发利用二酉藏书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成为中外学者和游客的文化磁场,将会为辰溪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振兴辰溪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结语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论述考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辰溪县大酉山中的大酉洞,分前洞和后洞,前洞叫大酉洞,后洞叫小酉洞,合称为“二酉洞”,这是自然存在的事实。

(二)西周第五位王帝叫穆王,是他在退守天柱山时的途中,将大量国史、文书、古籍收藏在大酉洞中。西周第十二位王帝称宣王,名姬静,是他听信太史占卜,为防火灾,将大酉洞藏书的一半分藏到小酉洞。秦朝,辰溪地区学子,为避焚书坑儒,将秦朝古籍经典收藏到大酉洞中的秦人书室。史志、古籍有记载。

(三)辰溪大酉洞藏书,对历代文人已产生深远影响,纷纷来大酉山游览,拜善卷墓,祭穆王陵,考二酉藏书,留下很多咏诗和游记。

(四)当今,辰溪县委、县人民政府开发神奇大酉山森林公园,将善卷墓、穆王陵、二酉藏书、战国墓群、屈原亭、诸葛亮屯兵处、刘尚驻军城、果老丹池、大酉书院等二十多个历史古迹,展示给世人,使其成为中外游客旅游的名胜宝地。这对发展辰溪文化旅游事业,振兴当地经济,都将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沅江: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县云雾山,流经黔湘十五个市县,于汉寿县注入洞庭湖,全长2300余公里。

②辰溪:发源于贵州省江口县梵净山,流经江口、铜仁、麻阳、辰溪四市县,于辰溪县城边注入沅江。

③武陵山:绵延湘鄂渝黔四省市,横跨张家界、怀化、吉首、铜仁、黔东南、恩施六个州市,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其中武陵源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④五溪:沅江中游酉、辰、舞、渠、巫五条大支流,古称 “五溪”。

⑤善卷墓:五帝时代,尧想将帝位让给大贤善卷,善卷不从,隐居大酉山,故后墓葬此山中。

⑥穆王陵:周朝第五位王帝的陵墓。

⑦屈原亭:屈原,东周时任楚怀王左徒,受污害放逐沅江,到大酉山游览,拜善卷墓,祭穆王陵,考二酉藏书。后人修亭纪念。

⑧炼丹池:唐代,张果老在大酉山洗砂溪以辰砂(即朱砂)炼仙丹,留此古迹。

⑨大酉书院,古代在大酉山大酉洞口修的书院。

⑩武王,西周建国王帝,名姬发。

[1]清·道光《辰溪县志》卷之五,山川志.

[2]清·道光《辰溪县志》卷之十一,古迹志.

[3]清·道光《辰溪县志》卷之三十四,艺文志.卷之三十九,杂识.

[4]清·道光《辰溪县志》卷之十一,古迹志.

[5]汉·司马迁《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晋·郭璞《尔雅注》.

[6]清·道光《辰溪县志》卷之十一,古迹志.晋·郭璞《穆天子传注》.

[7]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湖广通志》卷八十一之四十七.

[8]清·道光《辰溪县志》卷之三十九,杂识.

[9]清·道光《辰溪县志》卷之十一,古迹志.卷之三十九,杂识.

[10]清·道光《辰溪县志》卷之三十九,杂识.《道书》有记载.

猜你喜欢
沅江藏书古籍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沅江:首本乡土教材出炉
一帆风顺
富贵鸟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