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2015-03-28 16:34胡洪森龙正荣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3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文/胡洪森 龙正荣 张 珂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十堰)

2014年1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新常态下如何发展好农村经济是“十八大”后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采用“题名检索”方式,以“新常态”、“农村经济发展”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检索自2010年以来已发表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资本和资源的大力投入,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连年增产,农村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农村环境大为改善,农村的经济正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土地制度、产业结构、农业科技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都面临一些新问题。目前,国内有关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农村的经济结构也需要调整。李建华、景永平(2011)研究了三种显著的农村经济结构对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要转变农村增长方式,提高农村资源的使用效率。牛凯(2012)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指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他采用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自回归模型,揭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贾长杰(2012)从宏观经济的层面指出,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促经济发展。他指出,农村经济调整具有多层次性,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有目标,把握重点。韩俊(2015)指出了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是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农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完善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和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二)农村土地制度。王小映(2015)指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是保障土地流转交易安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确认和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基本手段,保障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是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贾晓娟(2015)从农村经济发展内部因素的角度指出,建立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等农村土地改革举措,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做好农民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赵阳、王宾(2015)指出,农村土地制度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事关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村发展的大局。当前,在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等方面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三)人力资本。李永宁(2009)以淮安市为例用实证研究方法指出,农村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高低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研究认为目前的人力资本利用效率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农村GDP 存在很大增长空间。张银、李燕萍(2010)做了农民人力资本、农民学习及其绩效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民的知识资本和健康资本对农民绩效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培训投资力度。韩严明(2013)指出,农村整体收入偏低、现行的教育体制的缺陷是制约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重要因素,他提出从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加强城乡之间的人才流动、优化城乡间的知识结构等方面来打破城乡之间的知识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韦欣(2013)论述了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问题,他指出,通过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实现人力资本供求市场的对称性和提高人力资本的流动性等方面优化农村人力资本优化配置。官爱兰、蔡燕琦(2015)做了基于中部省份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针对农业总产值而言的,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农村教育开发、医疗保健开发、劳动力数量投入三大方面。

(四)农村金融。牛磊、王岩(2012)深入论述了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要性。同时他还指出,要加快农村金融工具的创新,加强农村地区的信用机制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等。王建增(2012)做了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相互关系的论述,他指出城乡的金融发展也有“二元化”的现象,要解决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升级的问题。丁志国等(2012)采用协整检验、Grange 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并指出农村金融通过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比率和投资效率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田剑英、黄春旭(2013)指出,以小额贷款为载体的民间资本得以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孙玉奎、冯乾(2014)基于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整体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述了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杨阿麟(2015)指出,农村信用社要坚定信心,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支农信贷机制和方式,创新支农金融产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进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

二、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困境

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家庭财产稳定增加,农村经济蒸蒸日上。同时,也应看到,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有待提高。李庆华(2011)指出,一方面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地区还没有解决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的问题,农民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信息不畅;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低碳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蒋玉平(2013)指出,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证,但是目前我国的水利、电力和通讯设施建设比较的落后,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十分滞后。赵桂红(2013)指出,农业的基础设施薄弱,近几年来耕地逐渐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在加剧,粮食的效益不高,提倡要加大对农业物资的投入。朱进华(2015)认为,农村的基础设施与现代化经济发展悬殊较大,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气象设施等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任书毓(2015)指出,目前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较低、农民出行难、中小学校舍建设落后等问题。同时,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乱排放工业和生活废物等问题严重。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农业结构不合理。安伟娟(2013)指出,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竞争力不足;二是产业比例失调;三是产业关联度较低。吕守明和赵书海(2013)着重论述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问题。指出农村地区优质农产品的产量不高、效率低下,且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狭小,林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导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缓慢。胡宝坤、李秀丽(2013)指出,大多数的农产品既没有资金支持也没有技术支持且缺乏相关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成有一定难度。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受到经营制度、基础设施和农村宏观环境制约,同时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市场观念,农村干部更是缺乏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韦敏(2013)从农民收入来源不合理、种植结构不合理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不高、规模化程度发展不高等方面指出了农业结构性矛盾、种植效益偏低的问题。

(三)粮食安全存在问题,粮食总体产量较低。吴宏耀(2015)指出,要在粮食产量上挖掘新的潜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粮食安全水平,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龙通平(2015)指出,新常态下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前要稳产能、提产量,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谷物播种面积总体的稳定,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和主产区重农抓粮两个积极性。覃道明(2015)指出,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新使命,即需要承担“稳粮”与“增收”双重任务。从农业经营者的取向而言,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粮食产量的增加也难以为继。

(四)人才匮乏,科技创新薄弱。吕华(2013)指出,农村地区人才相对缺乏使农村经济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地区环境过于艰苦,对人才的吸引力低。冀光、李素镕(2014)指出,农村地区的人才极为匮乏,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接受培训的比例较低,没有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技术,使得农村的人才数量很少,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有限。辜方(2013)表明,农业科技是现代化农业生产运作的根本,我国农村目前运用科技力量较少,农产品质量低、成本高、缺乏竞争力,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比例不高。赵桂红(2013)指出,中国农村科技水平落后的局面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基层科技人员待遇较低,科技人员配备不足;三是农业科技推广难。任书毓(2015)认为当前的农业科技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的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科技水平推广难度大,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缺乏强有力的科研力量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五)农业投资动力不足,投资力度不够。吕守明、赵树海(2013)指出,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的资金瓶颈问题严重。一是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真正用到本地的较少;二是担保制度不完善;三是相关配套设施落后。吕华(2013)提到农村生产性投资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很多地方受到投资资金限制、投资动力不足、投资环境差的困扰,农村经济迟缓。冀光、李素镕(2014)指出,农村资源利用不到位,缺乏资金投入,金融投资力度不够,农村市场开发开拓缓慢,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反过来农民收入较低又不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三农”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根本出路在改革。农村经济的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近几年国内学者提出诸多良策: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李庆华(2011)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地方政府挪用专项资金。辜方(2013)表明,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改变成本高、效益低的状况。他指出: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以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构建乡村公路网络,实现农村人流、物流畅通;三是加强农村通讯建设,保障农村信息畅通;四是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董春香(2015)指出,要加强农村的气象设施、交通设施、通讯网络设施建设,加大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力度,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并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吴曙光(2015)指出,新常态下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培育生态经济,注重生态化要素的配套设施建设,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安伟娟(2013)从低碳经济的角度论述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一是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完善低碳经济政策;二是加大政府财政收入;三是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加快农业低碳化发展;四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吕守明(2013)研究认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力量,大力发展好名、优、特农产品,以优质农产品挤占市场,突出区域特色,培植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吕华(2013)指出,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主要包括:农产品品种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及农业区域结构。王彩云(2014)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几点措施;一是农业生产上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即“生态、安全、高效、高产、优质”农业;二是在产业结构上,从相对单一的农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三是在发展路径上,从依靠投入、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通过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整体上提升农村经济。

(三)保障粮食安全,扎实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吴宏耀(2015)指出,在资源环境硬约束的条件下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其次要保护耕地,实施耕地资源环境保护,在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龙通平(2015)指出,国家的粮食安全要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和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两个积极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贾晓娟(2015)指出,做好农民土地承包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善农村宅基地建设和土地流转市场改革的系列措施,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赵阳、王宾(2015)指出,要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土地扭转的方式和经营方式,在经营权扭转、价格确定和方式选择上要真正让农民成为土地扭转的主人。

(四)注重农民素质提升,培养现代化新型农民。杜江华(2011)研究认为,农村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科技兴农”和人才的培养。辜方(2013)指出,通过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和建立农民以及农民工培训体系是人才积累和提升农民素质的关键因素。冀光(2014)指出,新形势下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要求农民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农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素养,具有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合理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组织生产和经营。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和新型农民的培训得以实现。

(五)加大对农村资金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韦敏(2013)指出,科技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先导,大力推广农村新型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农村经济的发展才会出效益、出成果。一是要加大对农村新型科技的投入;二是要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大力推广农作物栽培技术、家禽家畜饲养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管明旺(2014)指出,大力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必须调动农民科技创新积极性,着力形成包括农业科研体系、推广体系、教育培训体系的“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胡宝坤、李秀丽(2014)指出,发展农村经济要以科技为支撑,资金为先导,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贷款手续简便的便利条件,争取信贷资金的支持。政府要大力投入资金进行试验田、交通工具、仪器设备的购置,以支持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

四、结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转变思路、统筹发展,以粮食安全、稳粮增收、生态改善为抓手,以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完善、融资渠道拓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保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真正做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统一,在新常态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1]李建华,景永平.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对农业能源效率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93.

[2]牛凯.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2.1.150.

[3]贾长杰.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促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2.20.266.

[4]韩俊.新常态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2.16.

[5]王小映.开辟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J].云南农业,2015.3.5.

[6]贾晓娟.论新常态下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5.28.

[7]赵阳,王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J].中国发展观察,2015.2.5.

[8]李永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以江苏淮安为例[J].农业经济,2009.3.44.

[9]张银,李燕萍.农民人力资本、农民学习及其绩效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2.1.

[10]韩严民.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3.7.68.

[11]韦欣.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经济问题,2013.4.10.

[12]官爱兰,蔡燕琦.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中部省份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1.31.

[13]牛磊,王岩.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对外经贸,2012.5.63.

[14]王建增.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2012.5.87.

[15]丁志国,徐德财,赵晶.农村金融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吗[J].农业经济问题,2012.9.50.

[16]田剑英,黄春旭.民间资本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J].管理世界,2013.8.167.

[17]孙玉奎,冯乾.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基于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整体的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4.11.65.

[18]杨阿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支农支牧大文章[J].北方金融,2015.1.16.

[19]李庆华.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5.120.

[20]蒋玉平.当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13.54.24.

[21]赵桂红.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2.69.

[22]安伟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8.42.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