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马虎”与“但民称便”

2015-03-30 03:40段奇清
党政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安闲夷陵包拯

○段奇清



“不敢马虎”与“但民称便”

○段奇清

莫笑青州太守顽,三齐人物旧安闲。晴明风日家家柳,高下楼台处处山。”这首名为《春晴书事》的诗是北宋欧阳修所写。诗中说到了三齐民众的安闲和青州太守的顽。顽,即玩也。

欧阳修曾在开封做过知府,他的前任是著名的包拯。有人对他说,开封的事好办,你只要沿袭包拯的做法就可以了。欧阳修却说:“每个人才能脾气不同,不能强求一律。”包拯之所以“名震都邑”,声著于时,是因为“以威严御下”,而欧阳修的施政之道却是“简单平易”,他也并非无所作为、废弛政事,而是不扰民,不滋事,不苛急,不繁琐,即与民方便。

推行“简单平易”为政方略,与他一次经历有关。人们知道,欧阳修以锦绣文章博取进士科名,很年轻就进入皇家宫殿成为皇帝的文馆侍从。然而,在他30岁时,欧阳修出任峡州夷陵县(今湖北宜昌)令。初到夷陵,他想要找一本《史记》或者《汉书》来打发闲暇时间,可是搜遍了夷陵县衙和私人书橱,竟然一无所获。

《史记》和《汉书》是当时最常见的历史书,夷陵之偏僻落后,由此可见。找不到书,可公事之余的时间要打发,欧阳修就只好拿了县衙的一本“陈年公案”来读。结果却读出了一身又一身的冷汗:但见其中冤假错案不可胜数,无中生有的,颠倒黑白的,徇私枉法的,灭亲害义的,无所不有。欧阳修惊呆了!夷陵这样一个荒凉偏远的小县竟然如此,那么,整个宋朝又当如何?

接着,他联想到自己这次被“发配”到这个荒夷之地,就是当权者为排斥异己进行的一场政治迫害。

就是这次没有想要的书可看,让欧阳修深入了解到当时政治生态的现实,也让他完成了从读书人到政治家的伟大跨越。当场他就立下誓言:从此之后,对待任何事情都绝不敢马虎!所以就有了“每个人才能脾气不同,不能强求一律”之说。这其实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因为在他看来,冤假错案既有故意陷害,但更多的则是为官者过于看重自己的威严以及声名政绩所致。

欧阳修认为,治民就像是医生治病。有的医生派头极大,说得天花乱坠,可是药到病不除,远不如衣着简朴、言语木讷而药到病除的医生。为政治民,不管他的才干是否出众、政策措施是否漂亮,但民称便,即是良吏。

“但民称便”,也就是心系于民,做到“简而宽”,不繁琐地过问到百姓的细碎末节之事,让民众能主动、创造性地做好自己的事。也就是为政者不苛刻急切地去满足上司的要求。然而,这样地顾下不顾上,也就往往不被上级看好,上级在朝廷面前不为他说好话,不去为他汇报功劳。因此,欧阳修当过好几个州的长官,上级评议他“没有像样的政绩”。

然而,上级不看好,老百姓却买账,“所至民便,既去民思”,在任时老百姓觉得方便,离任后老百姓也就特别怀念。

如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因在皇帝丧期内穿紫衣而被革职,出知亳州。第二年,转兵部尚书知青州。到青州后,欧阳修奉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刚到青州三五天,官府事情已减去了一半。两个月之后,“官府如僧舍”。两年之后,出现了“年时丰稔,盗讼稀少”的景象。当他从青州离任时,万民空巷为他送行。

又如离开滁州时,他所作《别滁》诗:“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尽显百姓的依依不舍之情。

欧阳修后来官至副宰相。他晚年回顾夷陵经历时,曾说,到今天三十多年了,我遍历中央和地方,甚至做到了三公,都是拿“不敢马虎”这句话来自励的。今天别人看我,都以为我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有这地位;我自己看我自己,谅必是当时在夷陵那一句誓言的回报啊!

对百姓之事“不敢马虎”,其根本是建立在“但民称便”上。欧阳修还说,在他政治生涯中,“一切按道理来,不追求赫赫之名”。历史从来都是公正的,一个为官之人,心中牢记着“老百姓的道理”,虽说不求名,却终有赫赫之名。

(责任编辑 张 敏)

猜你喜欢
安闲夷陵包拯
安闲
退休咏怀
包拯智擒偷锅贼
夷陵之战(下)
夷陵之战(上)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安闲
铁面无私
——包拯
安闲清福
包拯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