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及其市民社会观的初次剖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5-03-31 06:02周一飞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异化市民

周一飞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国民经济学及其市民社会观的初次剖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周一飞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一中,马克思考察了人的生存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国民经济学及其市民社会观,进而剖析了它们的现实基础——私有财产。该部分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初次剖析,为揭开市民社会之谜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私有财产;国民经济学;市民社会

DOI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4.003

1843年秋,马克思流亡巴黎。在此期间他全力投入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试图从中找到解开市民社会之谜的方法。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国民经济学与现实严重不符,于是转而考察现实的市民社会,并开始批判国民经济学及其市民社会观。这样在《手稿》笔记本一中,马克思初次剖析了国民经济学及其市民社会观。

一、考察人的生存境况

《手稿》中,马克思用“完全经验”的方法,揭露了所处时代人的生存状况:贫困、失业、强制劳动、人的片面化、剥削与被剥削、货币拜物、利己主义等。在他看来,这些问题是国民经济学理论忽视的,具体表现为:

1.生活状况恶劣。工人工资是最低工资,只供“养家糊口”和不至于工人“种族灭绝”。并且,房东、商人提供给他们的是最粗陋的商品。“明亮的居室,这个曾被埃斯库罗斯著作中的普罗米修斯称为使野蛮人变成人的伟大天赐之一,现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存在了”[1]87。最后,商人还从堕落无产者的陋习中获利,诸如组织卖淫、酗酒、发放高利贷等。此外,失业的结果比工厂做工的工人更惨。“没有卷入大工业的工人,被大工业置于比在大工业中做工的工人更糟的生活境遇”[2]59,他们或沦为乞丐或陷入饿死的境地。

2.劳动状况恶化。当时,大工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资本增殖主要靠投入大量劳动力。工人无其他经济来源,要养家糊口只能做工。这样,工人只能答应资本家苛刻的劳动条件。资本增殖的需求必然带来劳动时间的增加和劳动强度的加大。当时,工人一天连续紧张工作十六小时再正常不过。但是,这种资本增殖是几千万英国劳工阶级夜以继日的劳动换来的。此时,机器被大量推广,诸如纺纱机、织布机等。这种由机器主导的,在机器和工人之间采取简单分工的生产模式成为资本增殖的新形式。然而,它给工人带来诸多弊端,使劳动依附于机器。因为,工人从事同机器一样单一、畸形的劳动,伤害了身体和心灵。此外,由于提高生产率的需要,机器成为工人的替代者,使工人经常处于失业的尴尬境地。

3.货币拜物和利己主义。货币原本是物与物交换的媒介,它的产生方便了物品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具有了一般等价物的特性。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货币既是一般等价物,又具有对物的绝对支配权,使它超出作为物品等价物的职能,开始充当万物的等价物及行使对万物的支配权。“货币,由于具有购买一切东西、占有一切对象的特性,因而是最出类拔萃的对象。”[1]103它能使任何互为矛盾的对象之间的交换成为可能。它可以使美的变成丑的,使恶的变成善的,使假的变成真的。最后,它使人与世界之间合乎本性的关系成为货币关系。这样,货币具有“万能”的力量,成为万物的“主”。正如对上帝的偶像崇拜,人们狂热地迷恋和膜拜着货币。然而,货币拜物却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3]30可见人与人之间成为冰冷的利己主义关系,显然国民经济学理论未能考察这些问题。

二、分析国民经济学的内在矛盾

如上所述,国民经济学与社会现状相去甚远。以致在研究国民经济学之初,马克思就对它采取批判立场,这一批判由两部分组成:

1.国民经济学理论自相矛盾。在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理论内在不一致。第一,劳动产品本应全部归属劳动者;但是,工人只该得到产品中仅供维持生命的部分。第二,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一切产品可以由劳动来购买;但是,工人即使出卖自己,也购买不了一切产品。第三,劳动是财富创造的唯一源泉;但是,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处处高踞于工人。第四,劳动是唯一不变的物价;但是,劳动价格更具偶然性、最受波动。也就是说,“这种内在矛盾的状况由国民经济学的一系列‘二律背反’而得到明显的表现。”[4]179这一系列“二律背反”的主要方面是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分配理论之间的矛盾。他们承认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但是,产品分配又由三部分组成:土地所有者以土地的名义获得地租、资本家以资本投入获得利润、劳动者以劳动的名义获得剩余部分。并且,此三者之间是一致的关系。由此出发,国民经济学论证了工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然而,在马克思看来,土地所有者和资产者可以少劳而多获,此分配必然是不公和矛盾的。总之,国民经济学理论处于内在的矛盾状况中。

2.国民经济学不完备。从一般经济规律看: (1)国民经济学家把劳动、资本、土地的分离当作前提。亚当·斯密认为,在土地未被占用及资本未积累的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全部归属劳动者本人。但是在土地被占有、资本积累的社会,三者分离成了自然状态,地租和利润成为从劳动生产物中最先扣除的项目。但是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未指明三者分离的原因。这种分离是有害的,对工人是致命的。(2)国民经济学家将竞争作为抑制垄断的方法。认为高出普遍利润率的垄断价格不利于财富创造和市民消费,是对社会有害的。因此,用竞争节制垄断势头。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竞争恰恰造成了垄断。自由竞争的状况下,分散的资本通过优胜劣汰积聚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竞争的结果是竞争减少垄断加剧,这样造成了生产各部门的集中,甚至少数人同时操控土地和生产各部门。他们没看到竞争和垄断的内在联系。(3)国民经济学家将分工与交换设定为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在斯密看来,分工源于人类的交换倾向。动物之间类似于人类分工的协调动作是偶然的,而人类分工出自互通有无的交换倾向。原始社会就有因交换而产生的分工。可见,交换是人的本性,分工是自然状态。然而,斯密并未理解分工的起因和交换关系。马克思认为:“分工和交换是私有财产的形式。”[1]102这说明原始社会不存在分工和交换。分工不源于交换,交换不是人的天性。因为,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总之,“古典经济学家不理解不同经济因素的必然联系和发展,所以他们不能对经济学进行清晰的论述”[5]98。

三、分析国民经济学的市民社会观

由上述内容可知,国民经济学包含了对社会的一般认知。当然它是马克思不能认同的,在《手稿》中他剖析了国民经济学家眼中的市民社会:

1.抽象的人与商业化的社会。第一,人是工人和资本家:国民经济学抽取人的其他规定性,将人归结为工人和资本家,不考虑经济活动以外的人。人的生老病死、宗教情感需要、政治活动等都在学说之外。并且,认为工人工资与生产工具一样是资本增殖过程中的耗费。这样一来,劳动等于机器的生产过程,且工资低下。以致马克思感叹道:“把人类的最伟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的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1]12第二,社会是商业社会:国民经济学认为分工的程度受交换制约。假如,市场需求小,人们不会从事专门的职业,只是偶然用劳动的剩余产品换取想要的其他产品。但是在进步状态下,每个人都靠交换谋生,并成为一种商人,社会成为商业社会。因此,马克思说道:“国民经济学家眼中的社会是市民社会,在这里任何个人都是各种需要的一个总体,并且只是就人人互为手段这一点而言,一个人才为别人存在着,而别人也为他存在着。”[1]97由此看来,在国民经济学那里,社会只是物质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

2.阶级关系。斯密认为原始社会的劳动产品都归劳动者。“但劳动者独享全部劳动生成物的这种原始状态,一到有了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就宣告终结了。”[6]59与此相应,社会分成三大阶级——劳动者、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并且,从劳动产品的分配看,第一个扣除的项目是土地所有者的地租;第二个扣除的项目是利润;剩余部分留给劳动者。此分配是合理的。此外,《国富论》中,斯密还论证了——财富衰退、增长、达到顶点期——工人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言下之意,工人和土地及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一致。这样一来,三大阶级是统一的整体,社会是统一体。但是,在马克思看来,工人工资低下及大部分劳动产品被资产者占有,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此外,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租地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围绕地租展开的竞争加剧。其结果是地产变为工业资本、土地所有者或成为农场主或沦为破产者、农奴转为农业工人。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有者、农民和工人间的差别消失了,社会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有产和无产阶级。

3.物化的自然。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界是总体性的关系,全面而丰富。人从中获得生产、生活资料,并且把它作为科学研究、艺术活动的对象。然而,国民经济学是关于财富创造的学科,以私有财产为前提。步入私有制社会后,自然与人的关系就表现为占有关系。土地被私人占有,成了所有者的领地。其他人未经允许不得在领地自由活动。如果想从中获取生产物,就要向土地所有者上缴地租。此外,人们想方设法从自然界索取更多资源、能源,以满足最大收益。“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1]80因此,自然界被当作财富增殖的对象,是财富的物化形式。这样一来,由于私人占有,人与自然全面而丰富的关系变成由占有主导的单一、抽象关系。私人占有割裂、分离了人与自然界全面而丰富的关系。但是,在国民经济学家眼里,人与自然由于资本增殖的需要而建立起了联系,由于占有和经济关系使人与自然相统一。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家将自然界作为财富增殖的资源,将人视作工人和资本家,将社会当成需要的总体。这样一来,人、自然、社会通过分工和交换被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社会是作为物质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且各部分是天然统一的。

四、剖析国民经济学及其市民社会观的现实基础

如上所述,在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与现实不符,理论本身自相矛盾,这样,国民经济学就得不到清晰的阐明。从此理论出发,国民经济学包含了对社会的一般认知。在国民经济学那里,社会是物质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其中各部分是天然统一的关系。然而,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这个事实出发。”[1]42在他看来,私有财产是国民经济学及其市民社会观的前提。只有弄清私有财产的本质,恶化的生存状况、国民经济学的矛盾及市民社会观才能得以解答。因此,马克思开始尝试剖析私有财产。

当时的经济事实表明:劳动产品——劳动的对象化和现实化,表现为工人对劳动产品的非对象化和非现实化。这样,劳动产品成为异己存在物同工人对立。由此出发,马克思探讨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异化劳动的关系。此部分,他着重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性:第一,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己关系;第二,人同劳动过程的异化关系;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异化;第四,人同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相异化的结果是人和人相异化。此后,马克思分析了非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占有关系。由于工人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这样,工人与异己产品、异化劳动的关系,必然产生出非工人与异己产品、异化劳动的关系。资产者利用资本占有大量劳动产品。“人类主体应该具有的权利颠倒地表现为资本(物)的一种支配权利;人失去了自己,却让自己的创造物——资本获得了生命。”[7]221这样,马克思分析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以及非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最后,他指出私有财产包含两种关系:“劳动者同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非劳动者的关系,以及非劳动者同劳动者及其劳动产品的关系”。[1]56即私有财产的关系表现为: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异化劳动,及非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占有。

在此基础上,通过异化劳动,马克思初步分析了私有财产的历史性。最初,“私有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即劳动者同自然界和自己本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归结”[1]54。之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最后,私有财产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大工业阶段,此阶段暴露了私有财产的秘密。“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了的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54。因此,马克思指出:“我们已经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归结为外化了的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因而我们已经为解决这一问题得到了许多东西”[1]56。马克思试图阐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试图分析国民经济学内在矛盾的根源。在他看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国民经济学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其他范畴是它们的特殊表达,由此出发,国民经济学的内在矛盾可得到清晰的阐明。另一方面,他试图剖析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是国民经济学的前提,也是市民社会的基石,是市民社会运行的机制,由此出发,可以解答市民社会之谜。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与现实严重不符。这样一来,他有必要分析国民经济学的内在矛盾、弄清国民经济学的市民社会观,追问其理论前提——私有财产。该部分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初次剖析,为揭开市民社会之谜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吴晓明,陈立新.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4版.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7]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陆 静]

An Initial Analysis of National Economics and Its View of Civil Society by MARX——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ZHOU Yi-fei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2,China)

In the first notebook of"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Marx investigated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analyzed national economics and its view of civil society based on his investigation.Moreover,he analyzed its realistic basis--private property.In this part,the national economics was initially analyzed by Marx,which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riddle of the civil society.So,this analysis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ourse of Marx's thought development.

private property;national economics;civil society

周一飞(1983-),男,浙江衢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A1,B0-0

:A

:2095-0063(2015)04-0010-04

:2015-03-04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异化市民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