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与不敢

2015-03-31 16:50严帮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子路事例论点

严帮源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道德经》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论语》中记载,子路曾问孔子:“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答:“我。”子路反问道:“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呀!”

《明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向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快活?”众人各抒己见,但都不能令朱元璋满意。这时,一名叫万钢的官员奏道:“畏法度的人最快活。”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连声叫好。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 不得抄袭、套作。

【模拟得分:45分】

学会勇于“不敢”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勇于“敢”还是勇于“不敢”的选择。真正的勇于“敢”是勇于挑战,勇于直面困难,不畏强权,坚守正义,坚定立场;真正的勇于“不敢”则是处事谨慎、严于律己、心存明确的道德规范和处世准则并以此为据,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 从古至今,勇于“敢”的榜样比比皆是。蔺相如、夏明翰、张丽莉……他们刚正不阿,正气凛然,面对困难的挑战或邪恶的肆虐,镇定自若,毫无畏惧,谱写了勇于“敢”的华美篇章。

● 但我们的生活中也总存在着这么一些“反面教材”。比如近来落马的一些高官,他们敢于伸手拿不该拿的钱,敢于索要不该要的贿赂,敢于违反不该违反的法纪。正是“敢”使得他们无视党纪国法,损害了党的形象,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损失和贻害。这样的“敢”,实则是不守规则、失去底线、无所不为。

● 古语有云:“大智若愚,大勇似怯。”杨修,颇有才华,却因过分、不知原则的勇于“敢”,恃才放旷,做事不留余地,数次触犯曹操的禁忌,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观真正的智者、真正的勇敢者,你是否知道,在规章和法纪面前,他们却是勇于“不敢”、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的呢?

● 《论语》中,子路问孔子:“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答:“我。”子路反问道:“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呀!”孔子短短的一句话,便将“勇敢”二字的真正内涵阐释得淋漓尽致。

● 时至当下,当权力、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翩然而至,身边不少人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沉溺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时,你又能否勇于“不敢”,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所动呢?

● 既要勇于“敢”,又要勇于“不敢”。该“敢”时毫不畏惧,挺身而出;该“不敢”时恪守规矩,不越雷池半步。做人既要勇于“敢”,更要学会勇于“不敢”,方为真正的人生智慧。

● 开头直接引用题目材料中的名言,但后面没有对名言的含义进行阐述,让这句话显得太突兀,建议删去或移至后文合适的地方。

● 本段先指出生活中会面临“敢”与“不敢”的选择,接着阐述什么是“敢”、什么是“不敢”,看法辩证。但在生活中,面临这种选择时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对此没有具体的解说,导致第一句与后面的内容衔接生硬。

此外,议论文必须论点明确。本段已是文章第二段,仍未明确指出中心论点,这会导致论证思路不清,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甚至偏题、离题。文章论述的是“敢”与“不敢”的辩证关系,指出“该‘敢则‘敢,不该‘敢则‘不敢”,在此点明这个论点,下文才能有层次地展开论述。

● 本段论证“勇于‘敢谱写华美篇章”,列举了三个名人事例。但是,这三个人的经历各有各的特点,文中没有分别论述,只是笼统地总结概括,议论不到位。

● 本段从反面举例,通过落马高官无视党纪国法的事例,论证了“不恰当的‘敢充满危害”,为下文论证“不该‘敢时则‘不敢”作铺垫。

● 本段紧接上文,先结合历史事实,再度强调不恰当的“敢”会带来负面结果,以此反衬出“不该‘敢时则‘不敢”,论述辩证,正反对比强烈。不足之处在于,文章充分列举了不恰当的“敢”带来负面结果的事例,却没有相应的正面例子来论证“不该‘敢时则‘不敢”的观点,应再补充一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人物事例,以强化论述。

● 本段延续上文,引用题目材料中孔子与子路的对话,进一步阐述“勇于‘不敢也是一种勇敢”,升华主旨。

● 本段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反问“你又能否勇于‘不敢”,既避免论证的重复,又发人深省。

● 文章最后终于明确点题“做人既要勇于‘敢,更要学会勇于‘不敢”,再一次集中辨析“敢”与“不敢”的辩证关系,强化中心,点明主旨。但是,语言表述像是空洞的口号,比较单薄,削弱了强化作用。

【为什么得45分】

得分点

(1) 审题准确。

题目中的三则材料都指向了一个词:“不敢”。勇敢是一种值得肯定、赞扬的精神,但有时候“不敢”也不失为一种勇敢,并且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勇敢。这不是怯弱,不是畏首畏尾,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这要求我们心中有所敬畏,敬畏天理,敬畏法度,要自警自省,守住做人本色。

这个作文题,写“做事要‘不敢”或论述“敢”与“不敢”的辩证关系都可以。如果从“要勇于‘敢”这一角度立意写作,就违背了材料的本意,偏题了。文章作者从“敢”与“不敢”的辩证关系角度立意,审题准确。

(2) 论证层层推进。

文章先提出生活中面临“敢”与“不敢”的选择,然后阐述勇敢带来的美好结果;接着笔锋一转,从反面论证不恰当的勇敢带来的负面结果,从而引出要适时地勇于“不敢”的观点,并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出“做人既要勇于‘敢,更要学会勇于‘不敢”的主旨。文章阐述辩证,首尾呼应。

(3) 举证恰当。

文章能从日常生活中选择题材,紧扣历史和现实生活,举例适当且丰富。可见,作者有一定阅读积累且关注生活,能活学活用。

失分原因

(1) 标题对内容照顾不周。

标题是“学会勇于‘不敢”,让人以为文章要论证的是“做事要‘不敢”,而实际上文章阐述的是“敢”与“不敢”的辩证关系,提出该“敢”的时候“敢”,不该“敢”的时候就“不敢”,标题显然过于片面,通读全文还容易给人留下内容与标题不符的感觉。建议改为关照到“敢”与“不敢”两方面的标题。

(2) 文章中心不够明确,论证过程稍显含糊。

写作议论文,如果中心论点模糊,极易导致思路不清,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甚至偏题、离题。这篇文章的论证虽是层层推进的,但除了结尾,其他地方均无明确点明中心论点的语句,同时行文中没有明确的分论点,论证过程显得有些模糊。

建议文章开头明确提出“既要‘敢,又要勇于‘不敢”的中心论点,在从“勇敢的意义”“勇敢的影响”“不恰当的勇敢的负面结果”“适时‘不敢的意义”这几个角度层层推进的过程中,合理点明分论点,展现论证思路。

(3) 论证有不足。

文章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拿勇敢的正面意义和过分勇敢的负面影响对比,突出有时也要勇于“不敢”。

有举例论证,但不充分。比如,第三段列举名人事例,只有笼统的概括,没有具体的分析;第五段只有不恰当的“敢”带来负面结果的事例,没有勇于“不敢”的正面事例,削弱了论证力度。

要让论证更有说服力、更生动,还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或者通过比喻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等等,但这些论证手法作者没有使用。

(4) 有些地方过渡衔接不够自然,甚至比较生硬。

比如第一段,开头直接引用名句,但后文又无阐述,与第二段缺少关联,显得十分突兀。又比如第二段的开头,没有具体阐述面临“敢”与“不敢”的选择时人们是怎么做的,使得第一句与后文衔接生硬。

(5) 最后一段语言太空洞,点题过于单薄,对文章中心论点强化不够。

【修改后模拟得分:58分】

勇敢与不敢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勇于“敢”还是勇于“不敢”的选择。人们对“不敢”的认识往往有些片面甚至歪曲和误解,认为“不敢”是怯懦无能、胆小怕事、畏首畏尾,其实不然。真正的勇于“敢”是勇于挑战,勇于直面困难、不畏强权、坚守正义、坚定立场;而勇于“不敢”则是处事谨慎、严于律己、心存明确的道德规范和处世准则并以此为据,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个真正的勇者,该“敢”时则“敢”,不该“敢”时则勇于“不敢”。

从古至今,勇于“敢”的榜样比比皆是。一心为赵、敢于当庭怒斥秦王的蔺相如,于慷慨赴死前写下“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的共产党员夏明翰,看到车辆飞驰而来一把推开身边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他们正气凛然,面对困难的挑战或邪恶的肆虐,镇定自若,毫无畏惧,谱写了勇于“敢”的华美篇章。

但我们的生活中也总存在着这么一些“反面教材”,不该“敢”时也“敢”了。比如近来落马的一些高官,他们敢于伸手拿不该拿的钱,敢于索要不该要的贿赂,敢于违反不该违反的法纪。他们无视党纪国法,损害了党的形象,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损失和贻害。这不恰当的“敢”,实则是不守规则、失去底线、无所不为。

古语有云:“大智若愚,大勇似怯。”杨修,颇有才华,却因过分、不知原则的勇于“敢”,恃才放旷,做事不留余地,数次触犯曹操的禁忌,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观真正的智者、真正的勇敢者,你是否知道,在规章和法纪面前,他们却是勇于“不敢”、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的呢?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安定,考虑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对廉颇的屡次挑衅和羞辱置之不理,引车避匿,不与廉颇争列。他的“不敢”,并非怯懦无能、胆小怕事、畏惧廉颇的威势,而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才是真正的勇敢者。

《论语》中,子路问孔子:“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答:“我。”子路反问道:“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呀!”孔子短短的一句话,便将“勇敢”二字的真正内涵阐释得淋漓尽致。

时至当下,当权力、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翩然而至,身边不少人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沉溺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时,你又能否勇于“不敢”,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所动呢?

一个什么都“敢”的人,会因盲目冒进、无所顾忌而堕入罪恶的深渊;一个什么都“不敢”的人,会因胆小怕事而碌碌无为。恰当的“敢”,需要勇气和胆略;恰当的“不敢”,同样需要勇气和胆略。只有像蔺相如一样,正气凛然,不畏强权,把握好处事的标准,坚守住做人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既勇于“敢”又勇于“不敢”,该“敢”时毫不畏惧,挺身而出;不该“敢”时恪守规矩,不越雷池半步,唯有如此,方显真正的人生智慧。

猜你喜欢
子路事例论点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