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风湿病病因病机探析

2015-04-04 11:16徐鹏刚任宝娣王素芝西安市第五医院西安710082
陕西中医 2015年8期
关键词:痹证风湿病邪气

徐鹏刚 任宝娣 王素芝 西安市第五医院(西安710082)

中医风湿病,习惯又称为痹证或痹病,是由风寒湿三邪杂至,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闭阻不通的一类疾病。在《黄帝内经》中有大量有关风湿病的记载,《内经》称风湿病为“痹”,主要见于《素问·痹论》、《灵枢·周痹》以及其它篇章,对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分类、临床表现、转归和预后等方面有较详尽的论述,为中医风湿病理论奠定了基础,尤其是病因病机的理论对当今中医风湿病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病 因 《内经》强调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导致发病。风湿病的发生既有外邪侵袭的外因,又有正气不足、营卫失调的内因。

1.1 外邪侵袭 《内经》认为风寒湿邪侵袭是风湿病发生的外因。《素问·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明确指出风寒湿外邪杂至,共同作用,侵袭人体,是风湿病发病的条件,是外因,没有风寒湿邪侵袭,就不会患风湿病。如果适逢人体正气虚弱,营卫气血不足等内因,就会发病,合而为痹。这为风湿病的预防提供了思路,未病先防,预防该病,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平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风寒湿邪。“痹者,各以其时而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患病以后,为防止疾病加重,就要避免风寒湿邪反复侵袭而导致疾病由浅入深,由表入里,逐渐加重,而成顽疾。邪气盛则实,实则泻之,针对外邪侵袭,治疗应祛除侵入之外邪,采用祛风散寒除湿之法治之,临床可随证选用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羌活胜湿汤、蠲痹汤、小续命汤、五痹汤等。

1.2 正气不足 1.2.1营卫失调:营卫失调是风湿病发生的重要内在病理基础。《内经》认为“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之气合,故不为病”(《素问·痹论》),就从痹病的发生以及治疗方面论述了风湿病与营卫之气的密切关系。若营卫功能正常,则风寒湿邪不能侵入,就不会发生风湿病;如果因饮食劳倦,营卫失调或虚损,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就会发为风湿病。即使发病,营卫二气调和,运行正常,痹病易愈。这为调和营卫法治疗风湿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后世张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湿历节病,即以调和营卫为基本法则。另一反面,这也为预防风湿病的发生提供了思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本病发生就要强身健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抵抗力,也可以服用玉屏风散类方益气实卫固表抵御外邪侵袭。

1.2.2 脏腑精气失常:“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痹论》)。五脏精气平静则神藏,若躁动紊乱、失常,则神气消亡。也就是说,五脏精气失常,风寒湿邪气侵袭,乘虚而入,内外合邪,五脏之气淫乱,就会发生五脏痹病。即原文所说:“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饮食不节,肠胃损伤,邪气乘虚痹阻于肠胃,而成肠胃痹。“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强调了六腑痹产生的病因,主要是因饮食居处不当,使人体正气受伤,六腑功能受损,风寒湿邪气乘虚,循俞而入,循经入腑,发为六腑痹。可见,五脏六腑之气受伤,紊乱失常,正气不足是风湿病发生的内因之一。治疗应着眼于调理脏腑,恢复其正常功能,不可专于祛邪而徒伤正气。临床常选用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等扶正祛邪兼顾的方剂治疗。

2 病 机 2.1 邪气痹阻 清代张志聪认为[1]:“痹者,闭也,邪痹而为痛也”。风寒湿之邪侵袭,气机痹阻,不通则痛。风寒湿三气杂至,感受三种邪气的比重不同,其邪气性质有差异,所以病机不同。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盛,关节疼痛游走不定,“风气胜者为行痹”;寒为阴邪,其性凝滞,“逢寒则急”,感寒后经脉拘挛,气血不通,故疼痛较重,“寒气胜者为痛痹”;湿为阴邪,湿性重浊黏腻,湿邪盛,就会表现为肢体重着,“湿气胜者为著痹”。

2.2 郁而化热,热邪内生 因患者素体不同,风寒湿邪侵袭后病机演变不同,病性不同。风湿病表现发热的是由于患者素体阳气偏盛,“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可见《内经》认为,热痹是因患者为阳热体质,风寒湿痹阻,邪气较重,阳气较盛,邪正交争,郁而从阳化热,可表现为发热、关节红肿热痛等症。临床因其病邪兼夹不同,可表现为邪郁化热、寒热错杂、热邪炽盛、湿热痹阻等证,临床可根据证候表现辨证选用九味羌活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白虎加术汤、二妙类方、宣痹汤等。

2.3 瘀血阻络 风寒湿之邪侵袭,经脉气机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痹久成瘀,血液瘀滞,瘀血就会逐渐形成,痹阻于经络、关节、筋骨、脏腑,导致疾病缠绵难愈。针对瘀血痹阻,《内经》采用祛瘀通经之法。如《灵枢·寿夭刚柔》中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提示久痹难愈,瘀血形成,治疗应刺络放血,去其瘀血。《灵枢·周痹》记载:“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已经应用了活血祛瘀治法来治疗风湿病,只是当时主要采用针刺法来实施。至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卷七·诸痛》中指出[2]:“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对痹久不愈,邪入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用毒性药剔络搜风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提出[3]“痹症有瘀血说”,创立身痛逐瘀汤治疗风湿病,对后世影响巨大,仍是目前风湿病临床常用方剂之一。

2.4 痰浊形成 《灵枢·周痹》所说“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风寒湿邪气痹阻于外分肉间,气机不畅,津液郁滞,痹久而变生痰浊,得寒则病情加重,得热则轻。针对痰浊当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临床常用小活络丹、二陈汤类方加制南星、白芥子、白僵蚕等药物治疗。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指出[2]:“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物痰和瘀。基于此认识,后世对于兼见痰瘀互结证者采取痰瘀同治,应用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法治疗,常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类方治疗本证。

2.5 脏腑内伤 风湿病经久不愈,内传入里,痹阻于脏腑,导致脏腑内伤,功能失常。“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素问·痹论》列举了五脏痹及六腑痹临床表现。病邪入里,损伤五脏。痹阻于肺,可致肺主气司呼吸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肺失宣降功能障碍,表现为胸闷、气短、咳嗽、气喘等症。临床常见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皮肌炎、肌炎、硬皮病等常常累及肺脏,属可出现中医肺痹证候。痹阻于心,可致心主血脉功能障碍,出现心烦、心悸、气喘、胸闷、脉结代等症。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累及心脏时可出现中医心痹证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主肌肉和四肢,脾痹可出现四肢疲乏,倦怠无力,饮食减少,腹胀纳呆,肌肉消瘦等症,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消化道损害时常可出现中医脾痹证候。肝主疏泄和气机,肝藏血主筋,风湿免疫性疾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合并肝脏损害时,可出现中医肝痹证候。肾为后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风湿免疫性疾病大多累及骨与关节,或失治或误治,疾病后期形成肾痹的临床表现:腹胀,尻以代踵,足挛不伸,脊以代头,伛偻不直。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风湿性疾病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力,后期可出现肾痹证候。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四肢,风湿病脏腑内伤主要表现为肝脾肾亏损。所以治疗主要从肝脾肾入手,调理脏腑功能,扶正固本,调补阴阳气血治疗风湿病。后世有主张用五积散治疗五脏痹。

[1] 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369.

[2]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15.

[3]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3.

猜你喜欢
痹证风湿病邪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风湿病能彻底治愈吗?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藏医风湿病护理概述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中医风湿病科临床实习带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