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化州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15-04-08 14:11梁少玉黄闻桢梁盛铭陈观浩广东省化州市长岐农业技术推广站化州558广东省化州市那务农业技术推广站化州559广东省化州市病虫测报站广东化州5500
生物灾害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毒白背飞虱秧苗

梁少玉,黄闻桢,梁盛铭,陈观浩*(. 广东省化州市长岐农业技术推广站,广 东 化州 558; . 广东省化州市那务农业技术推广站,广 东 化州 559;. 广东省化州市病虫测报站,广东 化州 5500)

广东化州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梁少玉1,黄闻桢2,梁盛铭3,陈观浩3*
(1. 广东省化州市长岐农业技术推广站,广 东 化州 525128;2 . 广东省化州市那务农业技术推广站,广 东 化州 525139;3. 广东省化州市病虫测报站,广东 化州 525100)

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和测报防治实践,研究化州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防 治原则、病 情监测、预 报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阐 明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的具体细则和技术指标,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规范化、标准化和绿色防控提供技术依据。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情监测;防治规程

梁少玉, 黄闻桢, 梁盛铭, 等. 广东化州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规程[J]. 生物灾害科学, 2015, 38(4):350-35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virus,SRBSDV)系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 a(Horváth), WBPH]携毒传毒侵染扩散流行的病毒病,该病害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首次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1-2]。 2009 年,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据 不完全统计,我 国的受害面积在30万hm2以上,其 中失收面积超过0.65万hm2[3-5]。2006 年以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广东省化州市有零星发生,造成损失较轻,后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损失越来越大[6-9]。2012 年化州市晚稻发生面积达 0.50 万 hm2, 占水稻总面积的 19.6%,发病严重田块发病丛率高达 55.0%~65.0%,个别田块高达 90.9%,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开展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对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总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和测报防治实践的基础上[6-8],制 定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情监测和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简称规程),皆在为今后逐步实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测和防治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1 内容及应用范围

本规程明确与规范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原则、病情监测、预报方法及综合防治方法。适用于化州市及其生态条件相近稻区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测与防治。

2 规范引用文献

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引用文献在本规程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献,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献,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

3 术语及其定义

下列术语及其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virus,SRBSDV)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

(2)传毒:植物病毒经介体或其它途径,由一植物传至另一植物的过程即为传播病毒或传毒。

(3)传毒介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传毒介体为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áth), WBPH],属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成虫与若虫皆能传毒。

(4)显症:通常水稻感染 SRBSDV一段时间后表现症状。

(5)病丛(株)率:发病显症病丛(株)数占调查总丛(株)数的比例,用百分率(%)表示,表示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

(6)见病面积:指田间出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块面积总和。

(7)发生面积:指田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实际发生病丛率大于 1%的田块面积总和。

(8)监测:为及时发现稻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否存在以及掌握其发生动态而持续进行的观察调查。

(9)防治:指协调运用多种预防和防治技术措施,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保持在有病不成灾的水平。

(10)绿色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的,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协调采取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调控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为害的行为。

4 防治原则

以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为出发点,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合 理利用生态调控、理 化诱控、生 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和为害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持稻田有益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把病害的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使经济损失和环境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环境无害化,食品安全化。

5 病害监测调查

5.1 调查时间

冬后调查:每年 3 月份调查越冬再生稻1 次。

本田调查:分别在分蘖盛期(发病初期)和抽穗期后(病情稳定期)各调查 1 次。

5.2 调查方法

冬后调查:选择上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区的再生稻田,每个乡镇调查 3~5 块,采用对角线 5点取样,每点调查 20丛,共 100 丛,调查发病丛数,计算病丛率。为预测预报积累历史资料。

本田调查:选择有代表性乡镇 3~5 个,每个乡镇选择水稻长势好、中、差 3 种类型田各 3~5 块,采用对角线 5点取样,每点调查2 行,每行 20 丛,共计 200 丛,调查发病丛数,计算病田率、病丛率。为预测预报积累历史资料。

6 预测预报方法

6.1 预报时期

每年 3 月上中旬和 7月上中旬分别发布早稻、晚稻预报 1 次。

6.2 预报依据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与白背飞虱带(传)毒率、前季水稻发病率、白背飞虱虫量、水稻品种与播种期、耕作栽培方式、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

6.3 预测方法

6.3.1 经验预测法 根据白背飞虱带(传)毒情况、前季水稻发病率、秧苗期和本田前期的田间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品种抗(耐)病性情况、栽培方式、播种期,结合气象条件和历年发病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作出预报。

6.3.2 回归模型法 利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的变化规律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建立晚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回归预测模型[8]( 广东省化州市,2006—2014 年,n=9)。

Ŷ=-531.999 9-4.485 0X1+1.023 8X2+3.689 1X3+7.083 7X4+1.028 6X5-2.843 1X(6F=1 765.185**, R =0.999 9**)

式中:Ŷ 为晚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估计值(%),X1为 5 月上旬—中旬平均气温(℃),X2为 5 月上旬—中旬相对湿度(%),X3为 6 月下旬—7 月上旬相对湿度(%),X4为 8 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X5为 5 月相对湿度(%),X6为 6 月中旬—7 月上旬降水日数(h)。

7 综合防治方法

7.1 预测预报

通过系统的实地监测调查,掌 握病害、介 体昆虫发生发展动态和有关生境、气 候变化等方面的资料,经过科学分析、处理,得出预测结论并及时发布预报。

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是一项需长期坚持不懈且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搞好监测预报才能真正做到“预防为主”,才能有选择地合理应用各种防治措施。

7.2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要优先考虑种植和推广抗(耐)病品种,避免种植高感病品种,历史发生区注意避免种植上年发病重的品种,减轻病毒病发生为害。

(2)清除越冬、越夏病虫源。冬、春季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及时清除越冬再生稻、落粒苗,实行冬耕。早稻收后,及时将稻草捆扎、碾碎,并翻犁耙沤,减少虫源孽生地和减少田间毒源。

(3)调整晚稻播种期。坚持在适期播种范围内,适当推迟播期,避开或减少白背飞虱由早稻本田向秧田的迁入量,相应地减少传毒的几率,特别是易感病水稻品种的种植必须适期推迟播、插(抛)期,避虫防病。但播、插(抛)期的推迟应以水稻安全齐穗为前提。化州市晚稻中、迟熟杂交稻的最迟播种期在 7 月 15—20 日,抛栽的可安排在 7月 20—25 日。

(4)秧田宜远离病田。避免在病田附近培育秧苗,提倡集中连片育秧,播种前做好秧田四周作物或杂草上的稻飞虱防治,减少秧苗获毒机会。同时要加强秧苗管理,不可偏施氮肥,以防秧苗过绿,诱发稻飞虱严重危害。

7.3 物理防治

7.3.1 黄板诱虫 水稻播种后5 d左右,秧田四周每隔 7 m均匀插放双面涂胶的 20 cm×15 cm黄板,黄板放置高度应高于秧苗高度 10 cm左右,根据诱虫量多少 2~3 d调换 1 次黄板,直至秧苗期结束。

7.3.2 使用防虫网 积极推广防虫网育秧,水 稻育秧期全程覆盖 20 目以上防虫网,阻 止白背飞虱迁入到秧苗上刺吸传毒,预防水稻病毒病的发生。

7.4 生物防治

在水稻移栽后 7~10 d,每公顷稻田放雏鸭 200只,放鸭时间到孕穗期末结束,历时约 50 d。利用鸭子在稻田中穿梭觅食,可以捕食稻飞虱、稻叶蝉等害虫。

7.5 化学防治

7.5.1 使用农药准则 在优先采用生态控制、物 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的基础上,若必须使用农药,应遵守以下准则:

(1)加强病虫害种群监测预报,适时科学用药。

(2)严格控制农药浓度和剂量,减少农药使用量。

(3)提倡交替使用农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4)严禁使用已公布并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和未核准登记的农药品种。

7.5.2 药剂拌种 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吡虫啉WP15~20 g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 均匀拌1 kg(以干种子计重)种子,即可播种。

7.5.3 药剂防治 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治策略。

(1)抓好秧田期防治。已进行药剂拌种处理并有防虫网全程覆盖育秧的育秧田,在秧苗移栽前 2~3 d揭网练苗时要喷药“送嫁药”;未经过药剂拌种处理也无防虫网覆盖的育秧苗田,要施药 2 次,即秧苗 1 叶 1 针期(播后第 4~5 天)喷药 1 次,第 2 次在移栽前 2~3 d喷施“送嫁药”。(2)抓好大田期防治。移栽到大田后 7~10 d施药防治白背飞虱1 次,7~10 d后再用药 1~2次。(3)合理选用农药。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对口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虫啉、吡蚜酮、烯啶虫胺、噻虫嗪、噻嗪酮等,应选择速效性与长效性相结合的药剂。

7.6 补救措施

历史发生区适当加大播种量,及时拔除秧田病株,以减少本田毒源;移栽后 15 d内及时查苗,发现病丛(株)及时拔除,并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上掰蘖补苗,重病田要及时翻耕改种;对发病较重的田要及时排水晒田,施用速效肥,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提高水稻抗病抗虫能力。

[1] 周国辉, 温锦君, 蔡德江, 等. 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一新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J]. 科学通报, 2008, 53(20): 2500-2508.

[2] 周国辉, 张曙光, 邹寿发, 等. 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危害趋势分析[J]. 植物保护, 2010, 36(2): 144-146.

[3] 刘万才, 刘宇, 郭荣.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2010,30(3):17-18.

[4] 郭荣, 周国辉, 张曙光.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J]. 中国植保导刊, 2010,30(8):17-20.

[5] 姜玉英, 郭荣, 刘宇, 等. 越南的水稻病毒病发生和防治概况[J]. 中国植保导刊,2010,30(8):54-57.

[6] 陈观浩, 梁盛铭, 任惠, 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J]. 植物保护,2014,40(1):131-133.

[7] 陈冰, 颜松毅, 梁盛铭, 等. 广东省西南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越冬调查初报[J]. 农学学报,2014,4(3):20-22.

[8] 陈冰, 颜松毅, 江满桃, 等. 气象因素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影响及预测模型的创建[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7): 246-250.

Surveillance and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of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Disease in Huazhou City

LIANG Shao-yu1,HUANG Wen-zhen2, LIANG Sheng-ming3,CHEN Guan-hao3*
(1. St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t Changqi, Huazhou 525128, China; 2. St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t Nawu, Huazhou 525139, China; 3. Forecast Station of Plant Disease and Insect Pests of Huazhou,Huazhou 52510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disease occurrence and the forecast and prevention practice of the epidemic, the scope of control technology, the principle of prevention,the disease surveillance, the forecasting methods and the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were studied. Furthermore, specific rules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cesses were illustrated, which provided technical basis for the control standardization and green prevention of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disease.

SRBSDVD;disease surveillance;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gulations

S435.111.4+9

A

2095-3704(2015)04-0350-04

2015-10-28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1B020416001)

梁少玉,女,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cq7860199@163.com;*通信作者:陈观浩,推广研究员,E-mail:cgh7909986@126.com。

猜你喜欢
传毒白背飞虱秧苗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农民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冷冻法处理带毒灰飞虱研究初报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
棚室蔬菜病毒病防治四要点
水稻新矮缩病的症状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