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非洲菊真菌病害鉴定

2015-04-08 14:11周韦成赵建军上海市徐汇区绿化管理署上海0035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0600
生物灾害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孢菌菌核分生孢子

周韦成,赵建军(. 上海市徐汇区绿化管理署,上海 0035;.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0600)

上海地区非洲菊真菌病害鉴定

周韦成1,赵建军2
(1. 上海市徐汇区绿化管理署,上海 200235;2.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600)

通过标本采集和鉴定,初步确定上海地区非洲菊真菌病害有11种,分别为疫病、菌核病、立枯病、枯萎病、白绢病、斑点病、褐斑病、叶斑病、灰霉病、白粉病及污斑病,描述这11种真菌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及发生情况。

非洲菊;真菌病害;鉴定

周韦成, 赵建军. 上海地区非洲菊真菌病害鉴定[J]. 生物灾害科学, 2015, 38(4):339-344.

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别名为扶郎花、灯盏花、猩猩菊、日头花等,通常四季有花,以春秋两季最盛;非洲菊花大色美,娇姿悦目,是重要的切花装饰材料,大朵红色非洲菊常用于新娘捧花。非洲菊为世界最畅销的切花之一,在国际国内花卉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因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地区非洲菊的栽植量有明显增加。然而随着非洲菊产业的发展,其病害也越来越重,直接影响了非洲菊的品质与销售,甚至在一些生产基地有可能成为限制非洲菊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在上海地区非洲菊生产基地多年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标本采集和鉴定,初步鉴定出非洲菊真菌病害 11 种,现将其症状、病原菌及发生情况报道如下。

1 疫病

1.1 症状

植株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而以开花期受害严重。病菌从近地面茎基部侵染,向下延伸到根部,受害部位呈水渍状软腐,后变浅黑色;植株叶片萎蔫变黄,后变灰褐色,拔病株时病部易折断。最后根部皮层腐烂脱落,露出变色的中柱。潮湿时,病部表面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1.2 病原菌

病菌有2种,主 要是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 et Laff.],还 有一种是恶疫霉[P.cactorum(Leb.etCohn) Schröter]。隐地疫霉孢子囊梗长,呈菌丝状;孢子囊倒洋梨形或卵圆形,大小为(25~50) µm×(15~30) µm,顶端钝圆,无乳状突起;卵孢子黄色,球形,直径 25µm左右。恶疫霉的孢子囊梗略分枝,无色,无隔膜;孢子囊顶生或侧生,卵圆形,有明显的乳状突起,大小为(30~55) µm×(20~35) µm。卵孢子球形,深黄色,大小 25~35 µm。

1.3 发生情况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组织内越冬。次 年借雨水飞溅传到寄主上,从 近地面的茎基部侵染寄主,向下蔓延到根部。在 梅雨季节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方,容 易形成大量白色绵毛状霉。“ 鸡蛋黄”、“ 粉色”2种品种抗性差发病严重。

2 菌核病

2.1 症状

菌核病主要发生在茎基部,初期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褐色软腐斑,以后逐渐向茎和叶柄蔓延,病部生白色絮状霉状物,茎杆逐渐发生软腐,后期在茎杆内外可见到黑色鼠粪状菌核。

2.2 病原菌

为核盘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菌核不规则形,黑色,直径为5~10 mm。子囊盘盘状,中央凹陷,有柄,直径0.5~8 mm;子囊长圆柱形,有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7~12) µm×(4~8) µm。

2.3 发生情况

病菌以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内越冬,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到 5 ℃以上,土壤潮湿,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后借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然后通过病株与健康株间的接触以及土壤内菌丝体的生长进一步蔓延危害。前茬种植十字花科作物或连作地发病严重,春季低温多雨、土壤潮湿或植株徒长时发病加重。

3 立枯病

3.1 症状

苗期受害重,病菌主要侵染幼苗根茎部,致病部变褐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发病后,数天内即可见叶片萎蔫、干枯,造成整株死亡。定植后一般停止扩展,但有少数花苗仍会继续死亡。此外,立枯病也可以表现为猝倒和腐烂症状。

3.2 病原菌

病菌无性阶段为立枯丝核菌茎腐病型(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菌丝初无色,后转褐色,有桶状隔膜,细胞内含多个细胞核,有些菌丝分化成念珠状细胞,菌丝体纠结形成菌核,菌核褐色,不规则形。子实层为薄片状或环状物,有时出现在近土面的茎或叶片及土粒上,由伞状或总状的无隔担子组成,担子圆筒形,大小为(10~25) µm×(5~20) µm,上面一般生有 4个小梗,小梗直立粗壮,长 5~35 µm;担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一侧扁平,顶端细尖,表面光滑,大小(5~15) µm×(5~10) µm。

3.3 发生情况

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 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进行传播危害。病菌发育适温 20~25 ℃,最高 40~42 ℃,最低 13~15 ℃,适宜 pH 3.0~9.5。栽植过深,温度过高或湿度过高及持续时间长易诱发本病。天气、土壤干燥时发病停滞。

4 枯萎病

4.1 症状

主要为害地下根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系黑褐色,须根少或不长新根,皮层易剥离,整个植株易拔起。病株发展缓慢时,叶片呈紫红色到黑褐色,陆续枯萎;病情发展快速时主株呈青枯状萎蔫。

4.2 病原菌

根腐病病菌主要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Mart.)App. et Wr.]。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无色,足细胞不明,两端钝圆,3~5隔,5 个隔膜的大小为(37.3~47.6) µm×(5~6) µm,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或双胞,无色,椭圆形至杆状,(8~16)µm×(3~6)µm。还有部分尖镰孢菌[F.oxysporum Schlecht.]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无色,顶端钩状,基部有小柄,3~5 隔,多为3 隔,(35~46) µm×(3~6) µm,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形或椭圆形,(5~12) µm×(3~5) µm。。

4.3 发生情况

病菌在土壤和植株病残体上越冬,因此带菌土壤和受害病株是枯萎病的初侵染来源。保护地内 3 至 8月均可发病。环境湿度大,基质板结,通透不良,根际长期积水等情况下发病严重。露地栽培的土壤骤然干湿交替或频繁中耕松土,易造成植株根部伤口多,病菌从伤口侵入,而加重发病。

5 白绢病

5.1 症状

主要为害根茎部分。感病后,近基质的叶基部感病呈水渍状,逐渐变褐腐烂,导致全株叶片发黄,慢慢枯死,病部产生大量白色绢丝状霉层,为病菌的菌丝体。菌丝体在根际基质表面蔓延,后期菌丝体中间产生大量的油菜籽状菌核。

5.2 病原菌

病菌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菌丝白色,疏松贴生于基物上;菌核表生,米黄色至深褐色,球形,表面平滑有光泽,似油菜籽状,直径 2~3 mm。

5.3 发生情况

病原菌在土壤中以菌核状态越冬,翌年产生菌丝经基质和风雨等传播,从植株叶基部侵入危害。高温多湿条件下易发病;植株过密,盆土积水,基质板结,通透不良,通风透光差等条件加重发病。

6 斑点病

6.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上产生紫褐色至茶褐色的小点,后扩大为直径约 4~7 mm、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黑褐色、具有同心轮纹。发病后期,病斑上出现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有时病斑组织开裂形成穿孔。

6.2 病原菌

病菌为菊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chrysanthemi Ell. et Dear.)和非洲菊生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gerbericola)两种。菊叶点霉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褐色至黑色,直径(80~100) µm;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4~5)µm×(2.5~3)µm。非洲菊生叶点霉分生孢子器球形到扁球形,暗褐色,大小(80~110) µm,生在叶面;分生孢子卵圆形或短圆柱形,单胞无色,大小(3~6) µm×(2~2.5)µm。

6.3 发生情况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随病残体留在地表越冬。带病母株分根繁殖时引致新株发病。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侵染危害。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氨肥用量过多,易发病;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多雨潮湿且气温 25~30℃等有利于发病或流行。

7 褐斑病

7.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受害后开始出现多个紫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小斑,直径1~7 mm,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稍隆起,病斑正面和背面有时出现深褐色霉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7.2 病原菌

病菌有 2种,分 别为菊灰星尾孢菌(Cercospora chrysanthemi Heald et Wolf)和非洲菊尾孢菌(C.gerberae Chupp & Viegas)。菊灰星尾孢菌子座深褐色不发达,生于叶片病斑两面;分生孢子梗密集丛生,浅褐色,直或微弯,有屈曲,偶有膨大,顶端平或稍屈曲,具有 6~8 个隔膜,大小(20~80)µm×(4~6)µm;分生孢子鞭形,直或微弯,无色,3~12隔膜,大小为(50~120)µm×(2~5)µm。非洲菊尾孢菌子实体黑色,生于病斑两面,分生孢子梗屈膝状,浅褐色,分隔多,大小(70~170)µm×(4~5)µm;分生孢子无色,细棍棒形,直或微弯,基部近平截,具有 8~30 个分隔,大小在(80~380)µm×(3~6)µm。

7.3 发病情况

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块在病叶上越冬,次 年气温上升到 20 ℃以上,病 菌产生分生孢子,借 风雨传播危害。棚室栽培常年均可发病。露地栽培一般在高温、潮湿、阳光不足、土壤粘重、偏施氮肥等条件下发病严重。褐斑病有较长时间的重复侵染,属于多次侵染性病害,故新叶需较长时间的保护,多次药剂防治才能奏效。

8 叶斑病

8.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花器。叶片感病产生深红褐色病斑,中央稍浅、凹陷;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黑褐色霉点,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花器感病后初生圆形褐色病斑,后期病斑扩大变长。

8.2 病原菌

病菌为马铃薯链格孢菌[Alternaria daucif.sp.solani(Ell. et Mart.)Neeg.]和葱链格孢菌[A. porri(Ell.)Neerg]。马铃薯链格孢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具1~7个隔膜,暗褐色,大小(40~90)µm×(6~8)µm;分生孢子长倒棍棒状,具横隔3~14个,纵隔0~8个,(42~110) µm×(8~20) µm,褐色;具长喙,喙长(15~150) µm×(2~3) µm。葱链格孢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黑褐色,具隔膜2~3个,大小(30~100) µm×(4~8) µm;分生孢子长棍棒形或纺锤形,浅 褐色到黄褐色,具 横隔5~15个,分 隔处有缢缩,纵 隔0~8个,孢 子大小为(60~130)µm×(15~20)µm,具长喙;长喙几乎与孢子等长,曲折,向上渐尖。

8.3 发生情况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植株、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可从植株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侵染,经2~3 d潜伏后出现病斑,3~4 d后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如遇有持续 5 d均温在 21 ℃左右,相对湿度持续大于 70%的时候,叶斑病即开始发生和流行。因此,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雨日的多少,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都可以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及病情的扩展。链格孢菌属于兼性腐生菌,栽培管理不当或大田改种非洲菊后基肥不足等情况易发病。

9 灰霉病

9.1 症状

主要为害花,叶片和根茎也会受害。花器感病,初在花蕾和花瓣上产生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大,引起花瓣枯死。叶柄感病,出现凹陷深色条形病斑,渐导致叶片枯萎成灰黄色。根茎处发病,向下及两侧扩展,引起腐烂,严重时植株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均可长出灰色的疏松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9.2 病原菌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分生孢子梗丛生,灰色,顶端分枝成小梗,小梗顶端簇生分生孢子呈葡萄状;分 生孢子卵形,单 胞,无 色,大 小(9~15) µm×(6~10) µm。有 性阶段为[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 Whetzel]。菌核黑色,不规则形,大小为(4~10) mm×(0.2~5) mm;子囊盘 2~3 个束生于菌核上,直径 1~5 µm;子囊圆筒形,大小(100~120) µm×(8~15) µm,侧丝有隔膜;子囊孢子椭圆形或卵形,无色,(8~12) µm×(4~6) µm。

9.3 发生情况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次 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阴雨连绵,低温潮湿的环境中,灰霉病开始发生。设施栽培比露地栽培发病早且严重。多年连作、阴雨连绵、地下水位高、湿度过大、种植密度大、枝叶茂密、肥水及通风管理不当等情况下病情加重。非洲菊贮运过程中,温度不稳定、湿度大、不通风,或花上结露时发病严重。

10 白粉病

10.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发生在叶柄、嫩茎以及花蕾上。发病初期,叶面上的病斑不明显,逐渐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白色斑块,病斑上覆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白粉层覆盖全叶。在严重感病的植株上,叶片和嫩梢扭曲,新梢生长停滞,花朵变小,有的不能开花,最后叶片变黄干枯。发病后期,叶面的白粉层变为灰色或灰褐色,偶尔可见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

10.2 病原菌

为菊粉孢菌(Oidium chrysanthemi Rabenh.)。菌丝体生在叶片两面,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上垂直长出,圆柱形,无色,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两端钝圆,(16~40)µm×(10~25)µm,成熟后脱落。

10.3 发病情况

病菌随被害叶及茎叶残体越冬,通过雨水及气流传播。通风不良、温度较高时易发病,管理不善、植株生长不良时发病加重。分生孢子可多次重复侵染,因而发病期长,露地栽培以 5~6 月发病较重;而保护地栽培可周年侵染危害植株。

11 污斑病

11.1 症状

叶片上初生灰黑色到炭黑色斑点,分 布在叶面局部或叶脉附近;病 斑渐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上生黑色霉污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霉污层覆满叶面,后期叶片枯黄脱落。

11.2 病原菌

病菌为一种枝孢霉(Cladosporium sp.),枝孢霉菌分生孢子梗直立,丛生,黑褐色;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褐色,单细胞,少双细胞,隔膜处缢缩,大小为(5~20)µm×(4~8)µm。

11.3 发病情况

污斑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及植物残体上或在土壤内越过休眠期。次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及蚜虫、叶螨、粉虱等害虫传播蔓延。棚室荫蔽、湿度大以及梅雨季节易发病。粉虱等害虫多发生时病害加重。

[1] 戴芳澜. 中国真菌总汇[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2]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9.

[3] 陆家云. 植物病害诊断[M]. 2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4] 张中义, 冷怀琼, 张志铭, 等. 植物病原真菌学[M]. 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 1988.

[5] 韩金声. 花卉病害防治[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7.

[6] 邱强, 李贵宝, 员连国, 等. 花卉病虫原色图谱[M].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9.

[7] 吕佩珂, 段半锁, 苏慧兰, 等. 中国花卉病虫原色图鉴(下册)[M]. 北京:蓝天出版社,2001.

[8] 顾阳秩, 吴帮承. 观赏植物病害[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9]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系, 广州市园林局. 花木病虫害防治[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85.

[10] 徐公天.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1] 冯天哲. 家庭养花病虫害防治指南[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5.

[12] 蔡祝南, 张中义, 丁梦然, 等.花卉病虫害防治大全[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3] 林焕章, 张能唐. 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14] 周成刚, 齐海鹰, 刘振宇. 名贵花卉病虫害鉴别与防治[M]. 济南: 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1.

[15] 徐志华, 鲍玉院, 焦松松等. 设施花卉病虫害防治图说[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16] 陈捷, 刘志诚. 花卉病虫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17] David L. Diseases of Floral Crops[M].Praeger Publishers, 1985.

[18] Passal P. Pirune, diseases and pests of Ornamental Plants[M].5thEd.A wiley-lnterscience Publication, 1978.

[19] 赵社敬. 温室非洲菊切花病虫害及综合治理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7(19):97,103.

[20] 郭成宝, 高年春, 陈卫宇, 等. 非洲菊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J]. 广东农业科学,2005(3):59-61.

[21] 刘峰. 非洲菊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 特种经济植物,2004(9):40.

[22] 张连梅. 日光温室非洲菊的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J]. 植物医生,2002(3):17-18.

[23] 徐安珍. 非洲菊常见病害及其防治[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11):15.

[24] 刘芳, 高原, 张竞颐, 等. 北京地区非洲菊叶斑病病原菌鉴定[J]. 菌物学报,2009(1):22-25.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 Fungi Gerbera jamesonii in Shanghai

ZHOU Wei-cheng1, ZHAO Jian-jun2
(1. Green and Garden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at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235, China; 2. Shangha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hanghai 201600, China)

Based on years of investig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11 kinds of fungal diseases of Gerbera were initially made clear in Shanghai.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symptoms of fungal diseases, pathogens and their occurrence of these kinds.

Gerbera jamesonii; fungal disease; identification

S682.1+1

A

2095-3704(2015)04-0339-06

2015-11

周韦成,男,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园林绿化技术推广,E-mail:fleebcc@126.com。

猜你喜欢
孢菌菌核分生孢子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镰孢菌与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湖北省蔬菜根际土壤中的镰孢菌分布特征
四川省套作玉米茎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尖镰孢菌细胞色素P45055A1与NO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