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设计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元素运用解析

2015-04-09 12:10殷周敏
纺织报告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万圣节童装传统节日

殷周敏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系,江苏无锡 214206)

1 童装设计中节日文化的产生

1.1 传统节日所诞生的文化符号

不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较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国外的传统节日如果要按各个国家来细分的话,可以说不胜枚举,在各国都有较大影响并传入我国让多人所熟知的不外乎是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各有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这些民俗习惯的点点滴滴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节日文化,这些节日文化以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及其情趣、信仰与习俗等精神状态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或大或小的变化发展起伏沉淀形成了一整套文化行为和文化符号系统[1]。如果实在要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具象化,那么如端午节的五毒、粽叶、艾草;春节的鞭炮、福字、窗花;圣诞的麋鹿、雪花、袜子;万圣节的鬼怪、南瓜、巫婆;复活节的彩蛋、百合、兔子;感恩节的印第安人、火鸡、玉米……甚至包括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曾有过的一个个场景,发生的一个个故事,产生的一个个寓意都可以看做节日的文化符号。不管这些文化符号是以何种形象出现,以人们对它的熟悉程度,接触后都会在内心引发情感的回应与共鸣。

1.2 童装与传统节日文化

这些传统节日是与文明的发生、发展同步孕育出现的,尽管最初的起源并不都是喜庆、欢快的,但发展到今天都带上了欢庆的色彩。儿童是节日中当仁不让的活动主角,在节日里始终少不了他们欢快喜悦的身影,他们的穿着通常也会随着节日的到来与平时有所不同。久而久之,在儿童的节日着装上,渐渐也带上了节日的潮流文化,儿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着装风格或欢快喜庆、或幽默诙谐、或复古怀旧、或奇异搞怪,他们用迥异与平日的着装打扮,表达他们对期盼好久节日的庆祝,在东西方节日文化强烈碰撞的今天,这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演变成了一种时尚。

受这股潮流文化的影响,童装的设计也呈现出自己的节日文化特色,许多品牌新发布的童装会选择节日的时段与噱头来吸引眼球,如堡狮龙品牌从2013年秋季与香港海洋公园合作,推出bossini×Ocean Park万圣节系列,其后该品牌近两年的童装产品的设计风格中始终带着万圣节的节日文化元素(如图1)。

图1 bossini万圣节系列设计

2 节日童装的设计原则

在节日将近时,儿童会换上带有节日气息的服装和饰品以示对节日的注重或庆祝。如儿童春节期间穿的“小唐装”、端午节时系的“五毒肚兜”、圣诞节时戴的“圣诞帽”、万圣节穿的“鬼怪服”等这些因节日所产生的服饰,或根据节日的文化元素提取设计点进行设计的童装都称为节日童装。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服饰美化需求的不断扩大,节日童装的设计表现形式和手法日益丰富。总的来说,节日童装的设计原则有以下4种。

2.1 传承与变异相结合的原则

节日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历史的起伏与沉淀被人们沿革传承到了今天,因此在节日童装设计上,不可避免地会带上节日所独有的历史印记和古老的习俗,这些节日所特有的文化符号语言体现在节日童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古”。但历史的进程是发展的、变化的、顺应潮流的,所以这些文化符号的传承过程,必然也是发生变异的过程。在成人的服装设计中“复古”与“时尚”总是相伴出现的,童装设计也是如此。更别说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必然要受到审美流行、社会时代、商业经济、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节日童装设计的时候要仔细兼顾传统与流行这两方面的因素。

2.2 稚趣性与意趣性相结合的原则

童装趣味性设计是建立在当今个性化时代基础之上的产物,它同时又与设计师感性和人性化设计密切相连。童装的趣味性设计可归结为“稚趣性”和“意趣性”两种表现形式。所谓“稚趣性”是指以表现一种单纯的自然乐趣,具有天真与懵懂的美妙;“意趣性”则是指意味和情趣,超越“稚趣性”之上并带有明显的潇洒、机智、抒情、想象,夸张,富有游戏特性与幽默感的思想[2]。现代新时期儿童与老一辈人孩提时代相比,接受教育早,眼界开阔,脑袋里的新事物非常多,他们既天真、单纯、无忧无虑;有时候又大胆、叛逆、特立独行。在对孩子更宽容对待的节日里,她们着装可以更个性和与众不同,在节日童装的设计上,光注重体现天真童稚的“稚趣性”显然略显单一了,孩子们更青睐夸张特异的“意趣性”服装,穿上这样的服装,他们可以更欢快地投入到节日气氛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狂欢的节日庆祝。如图1中的搞怪服装就把将“意趣性”中的游戏特性和夸张幽默诠释得淋漓尽致。

2.3 短期时效与长期实用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节日都是有时效性的,每个节日规定的日期虽然只有一天,但并非只有这一天才有节日气氛和举行节日庆祝。我国最注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就有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正月里来是新年”;西方从12月就开始进入“圣诞月”,全民都沉浸在节日到来的气氛中。对于孩童来说,更是很早就开始期盼一个节日的到来,他们会在下第一场雪后就开始憧憬新年穿什么样的新鞋,更会提前偷偷聚在一起商量万圣节准备什么搞怪的行头可以乍一出现就吓人一跳。在节日里,他们都会希望自己的服饰富有个性、与众不同。对于儿童服装消费的经济承受者——家长来说,他们不会希望孩子刚上身的新衣只是应景的不中用服装,因此在进行节日童装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大众的审美与现实要求,本着短期应景与长期实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如图2(a),是孩子们的圣诞节羽绒服、万圣节南瓜卫衣和复活节兔子外套,既带有浓浓的节日气氛,又可以在节日过后多次使用穿着。

图2 短期时效与长期实用相结合

2.4 年龄要求与心理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节日童装设计还要考虑到儿童每个年龄段的体态特征和心理审美特点,不同年龄的设计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年龄较小的孩童喜欢可爱有趣的动物、夸张圆润的造型、温软毛绒的触感(如图2(b)、2(c)),因此,柔软暖和的圣诞帽,复活节兔子的长耳朵,圆鼓火红的春节灯笼都会引起他们较大的兴趣,设计时面料材质也最好选择柔软舒适有弹性的;而大童则更多会选择款式独特、色彩有视觉冲击、材质奇异有光泽、配饰完整齐全的节日盛装。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童,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3 节日童装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方法

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都是在对传统服饰表象(结构、材料、技术等)的延续,也是对传统服饰精神内涵(宇宙观、审美观、伦理道德等)的传承。面对博大精深的民族历史传统,提取表面的服装现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民族、历史的元素抽象化,提取其精神文化内涵,去进行全新的演绎,而不是简单地“复古”[3]。只有掌握了规律,理解了传统文化符号是通过怎样的组合,运用了什么样的变化方式来传达寓意,才能使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展现出合理而丰富的变化,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在节日童装的设计中,节日文化符号并不是单单浮现在表象上,它与童装的造型、色彩、材质、配饰融为一体,让人通过感受体味后才读懂它的符号语言。通过研究总结,童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设计方法主要体现为以下5种。

3.1 模仿节日主题故事中的典型角色

在每个典型的节日里都有其代表的习俗,这些习俗可以是某种仪式或某类活动,这些活动仪式在孩童心中会形成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里涉及到人物、动物甚至是某一具体的事物在孩子的心中会带上神秘的传奇色彩,孩子们喜爱它们,崇拜它们,更乐于模仿它们。在节日里,变身成传奇故事中的喜爱角色,孩子们想想都会觉得激动和兴奋。基于这种心理,节日童装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模仿。这种模仿分为角色模仿和廓型模仿,前文图2(b)、2(c)中的南瓜与兔子就是典型的模仿。

3.2 用图案或配件进行装饰表达寓意,突出主题

节日童装的装饰方法分两种,一种是图案装饰,另一种是配件装饰。图案装饰就是在节日童装上添加图案,这类图案有的是面料先天自带的纹样,有的是后天设计的添加。添加方式多种多样,有印、染、织、绣、画、贴烫等,这类图案或表达寓意、或展示场景,或烘托气氛、或突出点缀,主题都是从节日元素中提取,诠释一种情感的文化意境。如图3就是端午节的五毒童装,那标志性的黄色面料上印有蛇、蜈蚣等五毒图案,端午那天孩子穿传统的五毒装后有祛病驱邪,身体健康寓意。配件装饰是通过配饰强化节日典型角色形象,从而鲜明节日的主题。如图4就是一个感恩节日里怀念善良的印第安人热情馈赠的节日场景,表达了感恩节的文化主题。

图3 端午的五毒辟邪装

图4 感恩节节日场景

3.3 根据童装风格特点引发联想

有时节日文化的设计符号在童装中运用的不是那么直白浅显,它不如角色模仿和图形装饰那么呼之欲出,它通过节日童装的廓型、材质、色彩、细节的暗示提炼出节日元素,从而体味它内存的文化符号语言。例如图5与图6中两款新年童装,都是简洁大方的中长裙款,色彩运用上前者是酒红搭配米白,后者是朱红搭配本白,前者是扁领,后者是立领,前者主料是丝绒,后者主料是夹棉,可前者会让人联想到西方圣诞老人的绒帽子、大胡子、长袜子,后者却使人感受到鲜亮喜庆红火的中国年味。

图5 圣诞节童装

图6 春节童装

3.4 解构中“形”与“意”的巧妙融合

解构是分解已有的服装结构进行重新组构,以便获得更为合理或舒适的形态,或是将自然对象加以变化、分割位移,再通过并列、重叠、交错、反复、转换、旋转等手法重新组合[3]。在节日童装设计时,一种是对“形”的解构,主要体现在对款式造型的设计改变,表现为在基形上将衣片的各部位进行分割、肢解、突破传统对外型和内部结构模式的限制规定,开发研究新造型,比如在设计过程中,对童装衣身进行拉伸或截短、收拢或扩张,对款式分割线进行合理地削减、移位、衔接,置换一些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的服装部位如门襟、口袋、袖口、衣领等。这些奇特的肢解和置换分割起到了另一种装饰效果,看起来有些古怪,却让人们觉得轻松有趣。另一种是“意”的解构,主要体现在对节日童装装饰图样的打散和重组,从而将多种文化图案符号进行并置与交融,赋予服装多元文化的同时传递不同的数据信息[4]。如图7这款根据万圣节主题设计的儿童T裇就是解构方式的典型范例,它将传统节日文化符号巧妙地与服装结构分割、色彩对比变化、服饰图案设计融合在一起,打破了T裇传统的固有形式,让人感到一种独特的意趣。

图7 “形”的解构

图8 混搭

3.5 通过混搭展现另类风格

节日童装中的混搭是指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的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另类风格方式。可以体现为街头与经典、平凡与贵重、庄重与诙谐、民族与另类的矛盾对比与互衬。如图8万圣节小时装中黑色的长尾外衣、尖尖的帽型、独特的袖口与裙摆包括女童手中的魔棒无不彰显着万圣节女巫的独有符号,而玫红格纹的褶裙、领带和白色扒领小衬衫又透露着学生服的活泼清新气息,再加上点睛的金属腰链,既复古又时尚,这款亦明亦暗、亦庄亦谐的混搭节日童装在节日里肯定会让人眼前一亮。

4 结语

节日文化历经了岁月的洗礼与考验,对童装设计来说,它可以提供大量的、丰富的、长久的、可传承的文化设计元素。我国历史悠久,传统节日众多,文化历史更是源远流长,然而,我国的孩子对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习俗耳熟能详,对圣诞帽、恐怖装的喜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虎头鞋、小唐装,我国传统节日受西方节日强烈冲击,本土设计师们在设计节日童装时也大都会去西方传统节日里寻找,我国的节日童装更是远远赶不上外国节日童装那样千变万化,个性时尚。在节日的衣、食、住、行生活四大类中,我国节日“食”的文化远远大于“衣”的文化,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反思的问题。对我国的童装设计来说,如何把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在童装设计中转化为有效的设计语言,是本土设计师必须长久坚持的努力方向。

[1]王 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创新与思考[J].设计艺术研究,2011(10)19-23.

[2]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陈 珊.T恤图案造型设计解析[J].纺织导报.2013(09):91-93.

[4]周少华.浅析后现代艺术影响下的童装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02):172-173.

猜你喜欢
万圣节童装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万圣节狂欢派对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杂谈万圣节
中国童装看即墨
IN-SIGHT童装概念店
用场景模式卖童装
2010~2011秋冬童装色彩分析
万圣节大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