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治疗早中期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疗效的比较

2015-04-22 08:27叶坚红刘寿荣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拉米夫定卡韦例数

俞 哲,王 琛,叶坚红,刘寿荣,骆 欣

(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治疗早中期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疗效的比较

俞 哲,王 琛,叶坚红,刘寿荣,骆 欣

(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2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早中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88例早中期慢加急性肝衰竭住院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AM(52例)或ETV(36例)抗病毒治疗,分析治疗2周和4周后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HBVDNA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2周后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等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后,ETV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例数显著高于LAM组(x2=7.292,P=0.01),两组的TBil、PTA无显著差异,两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4周,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AM和ETV治疗早中期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ETV抑制病毒复制能力较LAM要强。

乙型肝炎病毒;肝功能衰竭;拉米夫定;恩替卡韦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目前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多使用拉米夫定(LAM)或恩替卡韦(ETV)抑制HBV复制[1]。ETV在目前国内抗HBV药物中是作用最强的,早期即可显著抑制HBV复制,本研究收集88例HBV相关早中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患者,分析LAM和ETV治疗的近期疗效。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为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HBV相关的早中期ACLF患者,经知情告知,患者自主选择,入组LAM组52例与ETV组36例。诊断标准依据2006年出版的《肝衰竭诊疗指南》[2]。所有病例血清HBsAg、HBVDNA阳性,且未使用过核苷(酸)类似物及免疫调节药物,排除合并其它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2.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采用一般支持治疗(如血浆、白蛋白等)、护肝治疗(如谷胱甘肽等)、维持内环境平衡等综合治疗的同时对ETV组给予ETV 0.5mg口服,1次/日;LAM组给予LAM 100mg口服,1次/日。

3.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每周检查1次血生化、凝血功能,每2周检查1次血清HBVDNA。观察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比较4周后疗效、24周的死亡率。

4.疗效判定。

总胆红素(TBil)、PTA复常或TBil下降至少30%以上、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5s以上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者病情恶化,患者要求自动出院或者死亡为无效。

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析采取T检验。分类数据统计采取卡方检验。双侧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二、结 果

1.基线水平资料比较。

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血清胆红素、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s)

项目 LAM组 ETV组 P值例数 52 36—性别(男/女) 45/7 31/5 0.76年龄(岁) 43.0±12.2 44.9±11.8 0.46 TBil(μmol/L) 255.41±83.62 276.12±100.59 0.29 PTA(%) 31.19±5.83 31.57±5.96 0.77 HBeAg(+)(例数) 29/52 24/36 0.50 HBVDNA(log copies/ml)6.15±1.24 6.22±0.93 0.78

2.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2周和4周后两组患者TBil、PTA(%)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统计如下(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组别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TBil(μmol/L) PTA(%) TBil(μmol/L) PTA(%) LAM组 315.96±156.40 45.50±21.76 197.66±155.83 47.86±19.92 ETV组 319.54±177.17 42.35±19.12 214.72±220.65 49.66±17.05 P值0.92 0.49 0.70 0.70

3.治疗后HBVDNA变化比较。

两组在治疗2周后ETV组的HBVDNA下降幅度大于LA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周后ETV组的HBVDNA下降幅度显著大于LAM组,HBVDNA转阴率亦显著高于LAM组,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统计如下(见表3)。

表3 两组病例血清HBVDNA(log copies/ml)的变化(±s)

表3 两组病例血清HBVDNA(log copies/ml)的变化(±s)

组别 入院时(52/36例) 2周下降值(52/36例) 4周下降值(42/28例)四周后阴转例数LAM组6.15±1.24 2.33±1.35 3.45±1.17 7/42 ETV组 6.22±0.93 2.42±1.40 4.32±2.04 13/28 P值0.78 0.76 0.03 0.01

4.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LAM组30例患者有效,22例患者无效,ETV组有效患者19例,无效17例,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x2=0.208,P=0.65)。随访24周,LAM组死亡率34.6% (18/52),ETV组死亡率36.1%(13/36),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9)。

三、讨 论

肝衰竭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在我国HBV感染仍然是导致肝衰竭的主要原因。ETV是目前抗HBV药物中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具有强效低耐药的特点,早期即可显著抑制HBV复制,对HBV复制的抑制能力明显强于LAM,但在肝衰竭的治疗中尚存在较大争议。

我们分析我院初次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早中期ACLF患者88例,结果显示ETV组治疗4周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下降,与LAM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HBVDNA阴转率亦较LAM组显著增加,在病毒学应答上,ETV组疗效优于LAM组。而在血清生化改善方面,各时间点两组的主要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4周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4周ETV组的死亡略高于LAM组,但无显著差异,与多数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类似。

[1]李向永,崇雨田.乙型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J].广东医学,2010,31:125-127.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13-24.

R657.3

A

1002-1701(2015)12-0143-02

2015-04

俞 哲,男,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重型肝病诊治。

10.3969/j.issn.1002-1701.2015.12.077

猜你喜欢
拉米夫定卡韦例数
多替拉韦联合拉米夫定简化方案治疗初治HIV感染者真实世界研究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愈肝龙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舒肝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恩替卡韦单药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比较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