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为川崎病的马凡综合征患儿1 例

2015-04-28 06:37曹阳刘力
河北医药 2015年24期
关键词:脱皮川崎皮疹

曹阳 刘力

患儿,女,13 岁,主因“发热5 d”入院。病程中体温最高可达40.5℃,发热时不伴寒战、抽搐,退热处理后体温最低降至37.5℃,间隔4 ~5 h 复升,入院前4 d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入院前1 d 四肢出现散在风团样皮疹,伴瘙痒感。发病后于院外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及奥司他韦治疗,热型及峰值无改变。病程中偶有咳嗽,无喘息、呼吸困难,无胸闷、胸痛、面色苍白,无头疼、头晕,无呕吐、腹痛、腹泻,自发病以来精神好,食欲正常,尿便正常。个人史:G2P1,足月剖宫产(巨大儿),否认宫内窘迫及生后窒息史,出生体重4 kg,生后患“ABO 溶血”。家族史(-)。

入院查体:T 37.5℃,P 100 次/min,R 25 次/min,Bp 100/70 mm Hg,体型瘦长,身高165 cm,体重43 kg,神志清楚,反应好,四肢可见散在风团样皮疹,卡痕处无红晕,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大约1.5 ×1.0 cm2,质中,活动度可,局部轻触痛,表皮不红,双眼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口唇干红,舌乳头突出,咽红,双侧扁桃体Ⅰ度大,无渗出。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音有力,律齐,HR 100 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肋下1 cm,质软,边锐,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握腕征阳性,指骨细长,手足无硬肿,肛周无潮红及脱皮。

辅助检查:心电图正常;UCG 结果见表1;胸片示双肺纹理重,掌骨指数:8.3;血常规、CRP、ESR 结果见表2;血生化:谷丙转氨酶45 U/L,乳酸脱氢酶331 U/L,心肌酶正常,肌钙蛋白正常;降钙素0.45 pg/ml升高,ASO(-),血培养(-),血浆内毒素(-),1-3β-D 葡聚糖(-),血EB 病毒、结核TB、微小病毒HPVB19、支原体MP-DNA <103拷贝/ml,EB 病毒、柯萨奇病毒抗体(-);血IgG 6 900 mg/L 减低,IgM 1 770 mg/L 及IgE 586.5 mg/L 均升高,补体正常,铁蛋白正常;尿常规:WBC 3 ~5 个/HP,余阴性。见表1、2。

表1 超声心动图变化

入院后诊断:(1)川崎病;(2)心功能不全。予静脉人血免疫球蛋白总量2 g/kg,分2 d 给予,并予地高辛、卡托普利改善心功能,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总病程12 d,未见川崎病恢复期指趾末端脱皮,行基因(FBN1)检测,最后终诊为马凡综合征(Mafan syndrome,MFS),出院带药阿司匹林、潘生丁及卡托普利。讨论 川崎病为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主要侵犯中小血管,临床好发于小于5 岁患儿,该患儿为青春期女孩,就川崎病的好发年龄明显偏大,但临床结合其发热5 d,外院抗生素治疗无效、皮疹及黏膜淋巴结表现,UCG 提示冠脉扩张,血炎性指标明显升高,权衡川崎病可能导致的远期心脏损害,给予IVIG 治疗,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血炎性指标下降,但心功能损伤持续,并出现了二尖瓣脱垂,未见川崎病亚急性期指趾末端脱皮,结合患儿瘦长体型,握腕征阳性,指骨细长,及X 线提示掌骨指数正常上限,临床考虑患儿原发病可能为MFS,故行基因检测,终确诊为此病。

MFS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亦称为先天性中胚层发育不良,发病率为1/10 000 ~1/5 000,25% ~30%的患者为散发病例[1],考虑可能是亲代生殖细胞突变所致。MFS 具有高度的外显率,临床表现多样,不同家系甚至同一家系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也可不同。主要表现为周围结缔组织营养不良、骨骼异常、内眼疾病和心血管异常,是一种以结缔组织为基本缺陷的遗传性疾病。

以往MFS 的诊断主要依靠其临床表现。1986 年通过的“柏林诊断标准”经实践证明其误诊率较高。1990 年,Kainulainen 等首次把MFS 的基因改变定位于15 号染色体长臂。同年Hollister 等应用连锁分析证明编码原纤维蛋白(fibrillinl,FBN1)的基因FBN1 也位于15 号染色体上。1991 年Dietz 等进一步确认其基因位于15q21.3。由FBN1 编码的原纤维蛋白是构成微纤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分布于多种组织内,结缔组织中含量丰富,FBN1 的突变导致结缔组织中微纤维异常。新近的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非经典信号转导通路与MFS的血管病变有着密切的联系[2],FBNI 结构上的改变可以导致TGβ 的过度激活[3]。TGβ 为细胞炎性因子的一种,亦有研究报道TGF-β 参与介导了川崎病中冠状动脉的损伤[4],提示炎性细胞因子有可能在某些触发因素下如感染等,使马凡综合征患儿表现出类似川崎病血管炎的症状。但是否有其他炎性因子的参与,如IL-6、肿瘤坏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本病例报道提示,在儿童,冠状动脉扩张不仅见于川崎病,还可见于MFS。国外还有报道以冠状动脉扩张为首发的Still 病[5]。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尽量用一元论解释,这样可以减少误诊,更好的改善疾病的预后。

1 Stheneur C,Laffond C,Rioux S,et al.Recent progress in Maffan syndrome.Arch Pediatr,2012,19:551-555.

2 Holm TM,Habaslfi JP,Doyle JJ,et al.Noncanonical TGFβ signaling contributes to aortic aneurysm progression in Muffan syndrome mice.Science,2011,332:358-361

3 Sengle G,Tsutaui K.Kedne DR,et al.Microenvironmentai regulation by fibrillin-1.P Lo S Genet,2012,8:e1002425.

4 Choi YM,Shim KS,Lim K,et al.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receptor II polymorphism sare associated with Kawasaki disease.Korean J Pediatr,2012,55:18-23.

5 Kumar S,Vaidyanathan B,Gayathri S,et al.Systemic onset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with macrophageactivation syndrome misdiagnosed as Kawasaki disease: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Rheumatol Int,2013,33:1065-1069.

猜你喜欢
脱皮川崎皮疹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多功能便携式皮疹观察尺的研制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JX-BPJ新型青核桃脱皮清洗机
miRNA-145和miRNA-143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手脚脱皮小偏方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孩子手脱皮别急着补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