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颈夹脊穴合葛根二藤汤治疗颈源性眩晕33例

2015-05-06 01:24程毅凡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颈源夹脊葛根

程毅凡

(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广东 肇庆 526020)

针刺颈夹脊穴合葛根二藤汤治疗颈源性眩晕33例

程毅凡

(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广东 肇庆 526020)

目的 观察针刺颈夹脊穴结合葛根二藤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颈源性眩晕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以毫针针刺颈夹脊穴(C3-C7),针刺同时服用自拟葛根二藤汤;治疗组予以枕颌牵引,同时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片等治疗。治疗10天后观察2组疗效。治疗前后均予以眩晕评分。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眩晕评分改善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颈夹脊穴结合葛根二藤汤口服 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

针刺疗法;颈夹脊穴;颈源性眩晕;葛根二藤汤

颈源性眩晕是以眩晕为主的一种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移位、颈椎关节退行性改变或移位、颈椎间结缔组织炎症改变等病理性改变使椎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导致脑部缺血而表现为自觉眩晕的疾病。在中医学中可对应于“眩晕”范畴。本临床研究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门诊颈源性眩晕患者66例采用针刺颈夹脊穴结合自拟葛根二藤汤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有明显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在肇庆市中医院门诊颈椎病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66例。

表1 一般资料

1.2 伦理审查 遵照赫尔辛基宣言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1],方案获得肇庆市中医院科研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3 随机分组 纳入病例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

1.4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70岁。②辨证分型:不予辨证分型。③无明显合并症。④遵守饮食生活规律承诺,治疗期间能保证颈部充分休息,颈部被动活动不过量。⑤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对针刺恐惧者或既往有晕针经历。②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③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④有心、肺、肝、肾功能损害。⑤特征人群(孕妇、哺乳期、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如样本选择时正接受药物治疗,经洗脱期后符合纳入标准,不视为排除病例。

1.6 退出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条件,纳入错误/未按规定实施干预措施,无法判定疗效。②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③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映统计)④使用影响疗效药物。退出/脱落病例按退出/脱落时疗效纳入疗效判定。

1.7 诊断标准

1.7.1 西医诊断 ①主诉以突然出现的眩晕为主诉;②眩晕发作跟颈部体位变动有关,一天之中反复发作;③眩晕发作时可伴有站立不稳、不敢行走、恶心呕吐等症状;④颈部DR或CT扫描提示颈椎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

1.7.2 中医诊断 ①以眩晕为主诉症状,或伴随恶心呕吐、视物模糊、颈肩部不适或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②眩晕发作在起床卧床动作、转头、低头、仰头等颈部体位改变时发生,休息及固定颈椎后眩晕可缓解或消失;③颈椎动力位DR检查可见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改变等颈椎病表现,或颈部CT扫描结果提示椎动脉变窄、椎间盘退化及部位移位等影像学改变;④颈椎负荷试验阳性;⑤排除颅脑源性、心源性、耳源性、循环动力源性、药物源性等病变所致眩晕[3]。。

1.8 治疗方法 均连续治疗10 d为1疗程;治疗前1周均停用其他相关药物,治疗过程中2组除指定药物及治疗方法外不使用其他药物及治疗方法。

1.8.1 对照组 牵引疗法结合改善微循环西药:采用坐位枕颌牵引,开始2~3 kg牵引力,无不良反应后增加至5 kg[4]。尼莫地平片30 mg,口服,早中晚各1次;氟桂利嗪胶囊 10 mg,口服,晚间睡前1次。连续治疗10 d。

1.8.2 治疗组 采用颈部C3-7夹脊穴5对,距正中线1寸左右,根据颈椎从上至下椎体逐渐增大的特点夹脊穴距正中线适当加大,以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颈椎横突间隙,视肌肉厚薄刺深1-1.5寸,缓慢小幅度捻转,以麻、胀感觉为得气,平补平泻,每2 min行针1次,行针3次即出针,每日1次;另服用自拟葛根二藤汤每日1剂:葛根45 g,鸡血藤30 g,钩藤30 g,桑枝30 g,桂枝10 g,柴胡10 g,由本院中药调配、煎药房煎煮取药汁30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30 min口服。连续治疗10 d。

1.9 观测指标 临床症状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对患者眩晕症状进行评分,其分值由两部分组成:腹胀每日发作次数及严重程度。发作次数分值设计:24 h内无症状,0分;发作1-5次(24 h内),1分;发作6-10次(24 h内),3分;11次以上(24 h内),5分。眩晕严重程度分值设计:无症状,0分,轻度眩晕,发作短暂,不影响行走和颈部活动,1分;中度眩晕,影响行走和颈部活动,3分;重度眩晕,不能行走及转动颈部,至少伴有恶心呕吐、上肢麻木、视物模糊等症状中1个症状,5分。

1.10 疗效判定 治疗1疗程(10 d),在治疗开始前1天和治疗疗程后1日以访问问卷形式填写每位患者的眩晕评分量表,两表的分值之和为每一患者的评分值。计分值≤3,≥0为显效;计分值≤6,大于3为有效;积分值>6为无效。

2 结 果

2.1 不良反应 观察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2.2 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17例。

3 讨论

颈源性眩晕在中医学中虽然属于“眩晕”范畴,但又不同于中医内科学意义上的外感风邪或风从内生所致的眩晕。现代影像学技术目前已经揭示颈源性眩晕的病因为颈椎结构及颈椎周围组织的改变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这相当于中医学的“气血运行不畅”。因此,无论此种眩晕的辨证分型如何,其基本病机为血行瘀滞。“改善血供促进微循环,协调肌肉与韧带”[5]是此类颈椎病的治疗切入点。

毫针针刺颈夹脊穴可舒筋骨、通经络,疏导颈项部气血[6],协调肌肉和韧带,结合自拟中药汤剂葛根二藤汤以柔筋解肌、活血通瘀、调理经络,协同发挥改善血行濡养元神的作用。通过本临床观察研究证实针刺颈夹脊穴配合口服葛根二藤汤治疗颈源性眩晕有明显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卫生部.关于印发《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2007,2.

[2]黄如训.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4]张永臣,贾红玲.华佗夹脊穴研究与临床应用[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155.

[5]王玲玲.针灸学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4-267.

[6]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6.

R255.3

B

1007-2349(2015)07-0052-02

2015-04-20)

猜你喜欢
颈源夹脊葛根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葛根抗肿瘤潜在机制探讨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均匀设计法优化葛根半仿生提取工艺
运用葛根汤治疗痤疮经验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