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常态

2015-05-09 18:30本刊课题组
天津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本刊课题组

走进新常态

◎本刊课题组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转入新常态。通过梳理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和阶段性特征及发展形态,吸收借鉴国外应对新常态先进经验,谋求天津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新机遇,从而提出天津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实现发展改革新突破的建议。

新常态;发展形态;天津发展

十八大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新的状态和趋势。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强调要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稳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的中国经济。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新常态下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遵循 “三个规律”来推动“三种发展”的新命题。这是判断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效的基本标准。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演讲,首次公开全面阐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代表着中国最高决策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态度,也是未来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石,向国际国内社会释放出了非常明确的信号。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对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做好2015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相适应的发展方式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发展方式与格局将发生深刻持久变化,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天津作为北方经济发展中心将受到全面深刻影响。

12月16日至18日,天津市委连续召开三个座谈会,就当前天津经济形势围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部署2015年全市经济工作。市委书记孙春兰提出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立足国家发展大局,结合天津自身实际,在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发展目标上向新常态聚焦,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12月26日,天津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全力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和生活服务两个便利化,全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会议也提出了2015年天津经济工作七大任务,努力探索新常态下促进天津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特征及形态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经济的“常态”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内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依此定义经济的 “新常态”是相对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或者是相对于“历史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数据显示,1978—2007年全球平均增长速度为3.8%(以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的各国经济总量为权数加权平均的结果,下同),2011—2019年(其中2014—2019年为预测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也是3.8%,而且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经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尚未形成气候。当下中国经济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大概可持续到2025年。与1979—2011这一发展阶段的年均增长9.9%的高速增长阶段相比较,中国经济则确实已经进入新常态。

(二)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6.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9.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三)经济新常态

1.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1979—2013年经济增长趋势如下图1所示。经济增长速度从1979—2011年均9.9%的高速增长水平下降到2012年之后7%~8%的中高速增长水平。2010年、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 10.3%和 9.3%,2012年降到7.7%,2013年保持7.7%,2014年上半年增长7.4%,中国经济增长近三年的降速是在中速平台上运行的,呈典型的阶段性特征,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2.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开始向合理化方向转变

近三年速度的降低伴随着结构的优化。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持续上升,开始改变长期以来靠第二产业拉动的产业格局。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4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6.6%,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的发展快于传统制造业;从需求结构来看,2014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4%,消费占比持续上升,开始改变长期以来主要靠投资拉动的需求格局;从分配结构来看,开始出现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的趋势。2014年上半年,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与GDP大抵同步增长,全国居民收入实际增长8.3%,高于经济增长。

3.低质量的发展向高质量的发展转变

一方面,发展质效提升。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效率提升。二季度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比一季度回升0.6%。二季度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19.8%,比上年同期增长0.9%。能降耗水平逐步提高,2014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能耗实现六年来最大降幅;另一方面,发展活力明显增强。2014年以来,改革激发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将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置于同一发展平台,民营经济活力开始显现。审批制度的改革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特别是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激发了创业活力。2014年上半年,新注册市场主体594万户,增长16.7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8.41%。

4.区域与城乡格局从不协调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

2011年开始,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开始快于东部地区。2014年上半年,中部六省(山西除外)工业增加值增幅均在1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J在城乡结构方面,中国进入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阶段。2011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首次超过50%,达到51.27%,2012、2013年 分 别 为52.57%和53.37%,城乡发展不协调格局正在加速改变。

5.国际地位外部影响力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图1 1979—2013年中国生产总值指数趋势

中国经济总量国际排位上升到现在的第二位,但这种提升主要是量的提升。2014年中国GDP将突破10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之后仅有的两个GDP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之一。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30%,高于美国的26%,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美贡献率将分别为30%和17.8%,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2013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巨大的货物贸易量,再加上广阔的国内市场,中国在全球的市场体系、市场竞争和规则博弈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展开了新的外交布局,推出了一系列巩固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举措,如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

二、国外应对经济新常态先进经验

2010年第40届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总裁埃里安用 “新常态”反映美国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人的低增长状态。自此该理念开始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一)日本

中国2013年按照相同口径(200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刚好超过11000美元,在发展水平上与1969—1970年的日本相当。日本在1960—1973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2%,资本投入的贡献达到43.7%。日本经济的增长基本是由国内需求和生产率的提高所促进的。

1973年日本遭遇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过去日本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和发展重化工业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日本经济进入转型期,1974—1984年期间,日本的GDP平均增速降至4%。为应对并适应这一增长水平,日本政府开始对其技术创新的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更加关注于基础研究对于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985年开始更加重视开发国内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从外贸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开拓国内需求导向型。同时,日本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完善土地政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加快城市发展,强化国内基础设施,刺激私人消费增长和实施金融市场自由化等。但是1991—2011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不足1%,在对外经济策略上,日本逐渐由“贸易立国”变身为“投资立国”。

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经济低增长状态,日本进行金融改革以及技术创新等以加快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1.金融改革

加强企业的主导力量。鼓励企业依靠自己,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为日本的经济转型带来持续性,为其走向国际的高端地位提供可靠支撑;对金融市场实施稳定。稳定股市、稳定地方金融及完善生命的保险制度等;确保国民生活来刺激需求。通过定额减税、对收入降低的贫困家庭实施补助、延长住房贷款及决定扩充等减税政策及延长证券优待税制来鼓励投资等。

2.技术创新

日本从20市级80年代开始进行国家技术创新战略调整;制定并实施强化基础研发为目的的人类新领域开发计划;日本在技术的研发上比较关注于国际合作,并通过长期的实践衍生出了一定的合作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与生产的密切联系实现技术源的快速商品化。

(二)韩国

而按中国2013年相同口径计算的人均GDP与1990年的韩国相当。20世纪60—80年代,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9%,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奇迹,其发展经验更被誉为 “东亚模式”。1989年后,韩国经济进入衰退期,尽管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区间,韩国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推动经济转型,成功化解了历次经济危机。人均收入继续稳步提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在1990—2011这一阶段,韩国将经济增长速率维持在5%~7%之间,为应对经济转型与发展韩国采取以下措施:

1.主动而积极地承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韩国积极融入世界分工体系,受广阔的海外市场影响释放了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要素的生产潜能,扩大了市场规模,分工深化令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2.积极干预型政府的强力主导

韩国政府以实用性为原则,灵活的根据世界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同时对教育和技术研发给予特别重视,保证了韩国经济的持久竞争力。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应对措施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于我国经济形势国情,总结我国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应对措施。“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将依靠改革与创新。就宏观政策而论,立足“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定力,主动作为,以“微刺激”、“强改革”、“善法治”保障经济适度稳定发展。

(一)以“微刺激”促进结构调整

“新常态”下,政府要从用好、盘活财政金融增量与存量资金入手,实行“定向减税”与“定向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和新产业、新业态的支持力度,支持“三农”、小微企业、服务业发展;要大力推进生态环保、养老服务等产业,以调结构促发展、推升级、稳投资、促消费、惠民生;要通过直接融资,扩大信贷证券化试点,将节省的信贷资源优先用于支持小微企业等弱势部门,以此推进结构调整。

(二)以“强改革”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要重点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一是政府自我革命,简政放权,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管理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深化财税改革,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公共资金公平有效使用;深化金融改革,推进民营银行试点,规范金融准入限制,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深化国企改革,推进价格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公私合营(PPP)模式。三是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以带动有效需求,弥补投资短板,扩大居民消费,拓展新的增长领域。通过改革创新,既谋求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以“善法治”为经济保驾护航

2014年10月20日至 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此必须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必须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四、天津发展新常态

(一)天津经济发展新常态基本特质

1.与发展阶段转换相适应,增速换挡成为常态

天津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1979—2013年GDP年均增速 16.11%,高于同期全国0.27%。自2011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由2011年的22.58%降至2012年的14.03%,再降至2013年的11.45%,天津经济增速回落是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客观反映,也是主动加大调控力度的结果。2014年天津市生产总值319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110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从增长率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天津的经济增速下降了0.6个百分点,正在逐渐放缓。因此,目前天津经济减速符合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未来经济将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

2.与转型需求相适应,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常态

2012—2013年,天津市人均GDP连续两年居首,进入高收入行列,在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也逐渐凸显。从产业结构上看,天津市2000—2013年GDP三次产业贡献率趋势如图2。第三产业GDP贡献率自2006年开始稳步上升,维持在40%~50%区间内,低于全球高于60%的平均水平,但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常态;从投资与消费结构上看,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0%,外贸出口增长1.5%,经济增长由内需拉动的特征进一步凸显。一方面,投资内部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全年服务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5.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50.4%,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消费市场呈现新亮点,全年当当网、苏宁易购等互联网销售企业零售额增长79.8%,限额以下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0.1%;从就业结构上看,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推动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成为全市就业人口增长最快的四个行业,就业结构逐步转型。

3.与重塑竞争优势相适应,创新驱动成为常态

2000—2013年天津科技经费投入情况如图3。天津2013年R&D经费投入428.1亿元,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98%,位居全国第三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在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代表的创新投入主体的研发产出也取得丰硕成果,2012年技术市场成交额达136亿元,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1.3亿元。企业专利申请量总计达到3.4万件,占全市的70%,新产品产值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3万家、小巨人企业55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5万家,小巨人企业达到2300家。与此同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13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0家,位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位;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54家,企业级技术中心达到5200家,累计引进了50余家国家级大院大所,逐步形成了国家级、市级、企业级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推力超导传输、高速机车等一批自主创新技术的突破,引领天津工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型。

4.与稳增长相适应,提升质量和效益成为常态

2014年第一季度,天津第二产业增加值1740.56亿元,同比增长11.1%,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5821.88亿元,同比增长9.9%,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下降1.2个百分点。通过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各组成部分数据显示,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和航空航天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保持着10%以上的增速,真正拉低第二产业增速的是金属冶炼、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高耗能传统产业,第二产业的增速下降但整体质量在稳步提升。另外,自2011年全国首次发布GDP质量指数(评估标准包括“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管理质量”五大子系统)排名,天津位居前10名,至2012和2013年分别上升为第5名和第四名,2013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91.96,增长16.1%,实现质提效增的经济增长。

5.与要素约束相适应,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常态

图2 天津市2000—2013年GDP三次产业贡献率趋势图

图3 2000—2013年天津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天津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坚持向绿色低碳转型。全市实施节能与绿色发展工程,认真落实“美丽天津·一号工程”,扎实推进“四清一绿”专项行动;严把资源能源环境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并确保要提前完成国家下达天津市“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积极创造有效需求,拉动本地产品配套,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通过消化、转移、整合、淘汰四个一批,逐步压缩过剩产能。2013年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15万吨,比上年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21.68万吨,下降3.4%。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声级67.6分贝,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54分贝,比上年有所下降。另外,2013年低碳效率水平综合指标中:碳排放强度0.8654,人均碳排0.1144,排放强度0.9339,COD排放强度 0.9224,煤炭消耗比0.7002等,低碳效率水平同比有所提高。天津在利用建设滨海新区的发展机遇中,努力引进高科技产业拒绝低端产业进入,促使低碳发展成为常态。

五、促进天津经济主动适应新常态因应之策

(一)在传统增长力衰减情况下,主动挖掘新动力,推动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

1.主动挖掘结构性创新新动力

加快从制造向创造改变,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推动制造业向个性化、柔性化转变。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和引导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量。加强与京冀科技、产业合作,加快京津创新社区建设,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和研发转化基地;推进农业都市化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金融支农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创新环境。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2.主动挖掘改革开放新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职责权限;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胸怀,培育开放的文化、聚集开放的人才,以开放新动力、新空间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3.主动挖掘民生改善新动力

重点激发消费潜力。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注重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促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合理稳步增长;扩大民生领域投资。善于把握投资方向和时机,向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抓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增加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政公用、社会服务等领域投资,引进养老、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继续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更多进入民生领域,探索建立政府投资、补贴和价格协同的合理回报机制,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二)认识、抓住和用好机遇,力争经济发展质量大提升

天津面临着多重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天津的区位、港口、制造业等优势凸显,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环境保护都会有一个大的提升。二是建设自由贸易园区的重大机遇。以开放倒逼改革,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构建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抢占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制高点。三是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经过多年发展,滨海新区发挥了引擎带动作用,要继续用好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政策,走在改革开放前列。四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以滨海高新区为核心,把中关村促进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在天津市复制推广,有利于聚集高端科技资源和创新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全市创新发展。五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天津以港口为龙头,以投资贸易为纽带,以产业为支撑,加强与西部地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认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的同时力争有更大作为。另外,对于天津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充分看到机遇大于挑战。

(三)化解过剩产能

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应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使有关行业产能总量与环境承载力、市场需求、资源保障相适应,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长效机制,过剩行业产能预警体系和监督机制,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及部门联动机制。

1.结合化解过剩产能与新产业布局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要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更要提高发展层次和质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从低到高攀升;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要着力点,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化解过剩产能为关键点,通过规划引导、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有优势、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2.结合化解过剩产能与新区域布局

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天津需要再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引擎,必须寻求新的突破点,应对产业转移、产能转移,在转移中实现过剩产能的化解与区域布局的优化;通过提高产业标准、产业进入门槛等办法,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3.结合化解过剩产能与新贸易、投资布局

除了京津冀区域内产业、产能转移外,还应顺应贸易流向、贸易生成地考虑新的贸易、投资布局;借助天津自贸区和 “一带一路”的推进,使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适销对路、借势转移。

4.化解过剩产能需预防风险

产能化解过程中,一些企业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使企业银行贷款发生坏账。因此,应对分步化解多少产能,化解哪一类产能,做出财政和金融风险预估;另外,针对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企业,政府应发挥作用,既化解过剩产能还要适当安置剩余劳动力。

(四)抓好重点领域、地区和行业的节能减排

在资源短缺环境脆弱情况下,应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力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地区和行业的节能减排,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和绿色消费行为;加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力度,促进主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修复;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天津不可能再延续越调越重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而应该消除分歧、统一认识,在发展与低碳、生态之间选准产业结构调整的平衡点,加快从重化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过渡,真正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从而减轻经济发展对高碳能源消耗的依赖度,为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建设生态城市奠定生态产业基础。

(五)推进新常态下的区域间合作

1.从以产业间分工合作为主转向以产品价值链分工合作为主

以产品价值链分工合作为主的区域间合作是区域合作深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进一步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必然要求。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市应利用自身优势条件,续加强地区产业间分工合作。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产品价值链分工合作,使之逐步成为区域分工合作的主要形态。

2.从资源要素互补式合作为主转向创新发展互助式合作为主

我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靠大规模的资源要素投入来实现的。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合作,应该着眼于提高各地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通过区域合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形成创新集聚效应;要通过区域合作,使创新成果在更广大地区得到应用,最大限度地形成创新辐射效应。

3.从以GDP增长为主导的区域合作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

在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尽快改变以GDP增长为主导的区域合作模式,加快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模式。这不仅因为我国资源环境条件已不能支撑以GDP增长为主导的合作模式,而且因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看重自然系统所提供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因此,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合作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出发,在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方面探索务实有效的合作方式。在京津冀一体化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协同各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绿色GDP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着力点。

天津经济课题组

总策划:曲 宁

采写运营:李文君 虞冬青孟 力 张丽恒

统筹:仲成春

F127

A

1006-1255-(2015)01-0027-08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以德树人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