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门户的百年开合
——天津解放桥

2015-05-09 18:30本刊课题组
天津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万国海河天津

◎本刊课题组

海河门户的百年开合
——天津解放桥

◎本刊课题组

解放桥作为天津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建筑、艺术、交通等各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对解放桥的历史及后来的修缮进行了相关介绍。

天津;解放桥;历史;修缮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桥就有了诗意。在天津市的母亲河——海河的水面上就静静地卧着各式各样的桥梁,而开合桥又是天津最具有特色的桥梁。1963年3月31日,我国桥梁建筑大师茅以升先生在 《天津日报》上撰写过《天津的开合桥》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而且天津市区的极大多数的桥也就是这种开合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其中,解放桥就是天津的标志性桥梁之一,合时桥上行车,开时桥下航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

一、解放桥的建筑历程

天津解放桥又称 “万国桥”,是目前海河跨桥中仅剩的唯一一座可对向开启的桥,它建于1927年,连接着河北区的世纪钟广场与和平区的解放北路,位于天津火车站与解放北路之间的海河上,是一座全钢结构可开启的桥梁。桥全长97.64米,桥面宽19.5米。它不仅是天津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连接河北、河东、和平三区,沟通天津站地区的枢纽桥梁,由于当时的天津有英、法、俄、美、德、日、意、奥、比等9国租界,故得“万国桥”之名。而此桥位于法租界入口处,又是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的,所以当时天津民众称它为“法国桥”。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此桥,叫做“中正桥”。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正式更名为解放桥,并沿用至今。

1902年,法国租界当局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游老龙头车站附近(即现在的天津站),修建一座桥梁,当时被称为老龙头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开始修建此桥,桥梁共分四孔,采用变高度的连续钢桁架。由于城市交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天津开始在老龙头桥旁边筹建新桥。1927年,新“万国桥”建成,遂将旧桥拆除。

解放桥曾是海河上造价最为昂贵的一座桥。修建“万国桥”时,原定工程费用以100万两白银为限。开工以后,造价大为提高,主桥增至152万两,拆除老龙头桥等费用增至39万两,共计190万两白银,遂成为海河上造价最高的一座桥梁,好在性能良好,至今通车无阻,也不枉昂贵之名。它的设计采用了双叶立转式开启式钢结构,桥身分为3孔,中孔为开户跨。开户跨为双叶立转式,在桁架下弦近引桥部分背贴一固定轨道,备有汽油发电机,可自行发电启闭,合则走车,开则过船。开桥时,活叶桁架沿轨道移动开启,以便让开更大的通航净空。

“万国桥下过大船”曾经是海河上一道景观。据 《天津航道局史》记载,“万国桥建成后,即由海河工程局派专人负责管理,比较重视桥梁开启的维护工作。自1927年10月 18日该桥建成以来,至1936年底,共开启2058次。”由此可见,在抗日战争之前,除去每年3个月的封航期,9年时间里大桥几乎每天都在开启。

随着时间的流逝,解放桥桥体钢梁锈蚀严重,传动、电力系统严重老化,解放桥的开启功能曾一度荒废。2007年1月18日,经过8个多月的封闭施工,八旬高龄的解放桥修旧如旧,完全按照原貌修复完成竣工通车,并恢复了桥体开启功能,为靓丽的海河再添新景。

二、解放桥的设计者之谜

作为天津市标志性建筑之一,解放桥的设计者身份是最为扑朔迷离的,至今没有搞清楚大桥设计者到底为何方人士。查阅解放桥建设的相关资料后发现,关于当年工程招标的情况有十分详细的记载:“17个投标商,达31套的设计方案,海河工程局曾在审标时参与意见”,“经反复权衡,最后选中了美国芝加哥布施尔泽尔桥梁公司的设计方案”等等。史料众多,却惟独没有提及设计者。

多年来社会上有一种传说比较盛行:“这座风格独特、现代感极强的铁桥,出自法国建筑设计大师,巴黎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居斯塔夫·埃菲尔之手。”如果这个令人兴奋的“说法”属实,解放桥可真是身价倍增。而天津市相关专家却质疑说:“设计者是埃菲尔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那时离他逝世相距不到两年,建造桥梁是要到实地考察的,他不大可能在那时到天津来,并主持建造这座大桥。”查找了居斯塔夫·埃菲尔的传记后得知,这位法国建筑大师逝世于1923年12月15日,而这时间恰巧是大桥开始动工的年份。也许有人会这样猜测:建筑工程设计在先,万国桥1923年开工在后,其设计按规律要在一两年前形成,艾菲尔是否在去世之前已经完成了设计方案?其实,人们的传说恐怕是出自对 “法租界”、“法国桥”、“由法国达德与施奈尔公司建造”、以及“艾菲尔是法国著名钢材建筑设计大师”的联想吧,解放桥的设计者,至今还是一个谜。

三、解放桥的历史见证

(一)拒绝日本侵略者过桥

抗日战争期间,“万国桥”曾阻断了日本军队过桥,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之后的第十天,即7月17日,日本政府召开五相会议,决定调集40万日军,全面开始侵华战争。7月26日,日军攻打北平的军队已增至10万人,打算从热河、华北和朝鲜分3路向北平进攻。同时,另有从日本国内调来的第五师团配合海军进攻天津。面对疯狂入侵的日军,驻守北平的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及其他部队广大官兵不敢有丝毫懈怠,奋力抵抗日军的进攻。当时的天津战局表面上看去很平静,实际已剑拔弩张。日军将其设在天津的租界作为大本营,且将天津视为重要的航运码头。在当时,水上航运可由天津“万国桥”桥头直达日本的各个港口,日军进犯中国华北、由本土运往中国的军队和物资都必须经过天津。这样看来,天津,尤其是“万国桥”桥头,对于交战双方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时天津守军兵力很弱,受《辛丑条约》的限制,天津市内不允许驻有中国军队。虽然1935年张自忠将军调了部分兵力驻守天津,实际上守卫在天津地区的兵力仅有2个旅和1个手枪团。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1937年7月29日凌晨1时,天津抗战的枪声在整个市区打响。日本兵营、日本飞机场、天津总站、东车站(今天津站)都湮没在炮火硝烟中。日军的援兵沿着海河北岸向 “万国桥”冲来。假如援军冲过了“万国桥”,攻击东站的中国军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攻势也将立刻被瓦解。然而就在这时,“万国桥”中跨之上的桥面在尖厉的警报声中徐徐开启,驻守法国租界的法国军队以保护本国租界的名义,拒绝日军通过,这给攻击东站的中国军队赢得了时间。激战两小时后,日军被逐出东站。在此驻守的中国军队不仅赢得了攻打东站的胜利,还抽调出一部分兵力去增援兄弟部队,痛击了日本侵略者。

(二)目睹当时的人间悲剧

“万国桥”开启后通航货轮,说明其桥下航道很深,一方面对于通船航运是件好事,但另一方面也是坏事,例如时常有人把它视为理想的自杀之地。“万国桥”建成之后,受当时社会压迫,曾有不少穷苦百姓被种种苦难压得喘不过气来,跑到桥上纵身一跃命赴黄泉;也有不少赌徒、破产的商人跑到“万国桥”上扎进河底寻了短见。桥下水深,人跳下去转眼之间就不见了踪影。据说曾经有位名震全国的京剧名角,演戏多年,一招一式极其认真,从未出过半点差错。不想一次在天津演出《八大锤》时,扮演前往敌营断臂说降的王佐,一时疏忽举错了胳膊。观众眼尖,当时指出。这位名角羞得无地自容,除了再也不演 《八大锤》外,还常对人说当时自己恨不得跑到“万国桥”上跳下去。他也选择“万国桥”,足见对于自杀者而言,“万国桥”的名气有多大。后来法国人在桥上常设警察,除为保卫大桥的安全,也为防止有人跳桥。

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特别是在天津沦陷于日寇之手期间,“万国桥”见证过多少人间悲剧,怕是没有人能说得清。无数人在“万国桥”上纵身一跃,从此结束苦难,一了百了。也有无数中国赴日劳工从这座大桥上经过,开始了他们的人生苦旅。

当时的“万国桥”下左右全是码头,日本侵略军从华北农村抓来的许多农民,从这里被押送上海轮,从此背井离乡,赴日成为劳工。在天津,日本当局不敢明目张胆地在大街上抓人,便以招工为名骗走无数青壮年,强迫他们做劳工,例如后来的天津曲艺艺术家李润杰就是其中之一。1931年春天,14岁的李润杰在天津一家鞋铺里当学徒,被师傅打过之后赶出了鞋铺。李的家在乡下,一时无处安身,便在南市“三不管儿”一带溜达,看见有人招工,“待遇优厚”,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晚,李润杰同许多应招的工人被日本人带到“万国桥”,在那儿走下码头上了船,从此开始了地狱般的生活。他们被运往东北鞍山的郊外,在一处军事重地干活儿,身边有日本人的刺刀,四周有通电的铁丝网。亲眼目睹了同伴死在工地,李润杰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但李润杰又是幸运的,日本投降后他回到了天津,又见到家乡父老,又见到了“万国桥”。

(三)见证天津人民的解放

“万国桥”靠近天津市中心,北侧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天津火车站,南侧是当时的北方金融中心——天津中街,也是国民党各重要机构的所在地。1949之前,国民党守军在“万国桥”头修筑了坚固的工事,派驻重兵,把“万国桥”当作北翼守卫城南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对于攻城的解放军部队来说,“万国桥”则是我军在河西、河东两大战区迂回穿插的唯一通道,同样是势在必夺的战略要地。1949年1月15日拂晓时分,解放军东野一纵三师二团经过1天的激战,终于冲进市区,沿海河南岸插到了“万国桥”前。驻守在桥头的国民党军仍在负隅顽抗。为减少伤亡,同时迅速攻下大桥,我军派出1个排的战士从“万国桥”上游200米处强渡北岸,准备从桥北攻击敌人,同时另2个排的战士猛攻桥南之敌。守卫大桥的是国民党第九十四军留守处的部队,装备精良,但是他们当时已经得知上游的桥梁失守,明白大势已去,军心涣散。看到解放军攻到眼前,而且还在渡河准备包抄自己的后路,便开始溃逃。这样一来,仅20多分钟,我人民解放军只用了不足1个连的兵力,就击溃了人数众多、武器先进且有工事可以依托的国民党守军,占领了“万国桥”。“万国桥”一役,共俘敌50余人,缴获汽车80多辆。自此,“万国桥”改名为解放桥,它目睹了解放军神勇,也见证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放桥的重新修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2005年,天津市为保存历史遗迹,恢复解放桥的交通和景观功能,重新开始改造解放桥,通过对电路、传动等开启系统的全面整修,恢复了原有的可开启功能,同时对整个桥的钢梁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并重新油饰。由于锈蚀严重,天津城建设计院的专家和同济大学的教授、专家一道,对锈蚀严重的部分零部件进行了 1∶1的复制和更换。为了尽可能保持这座古董桥的“原汁原味”,复制的零件数量并不是很多,更换的零件多是保证解放桥开启旋转系统的主要零部件,而对于其他部分则采取现场修复、对结构杆件进行除锈、防锈涂刷处理等方法。虽然在海河周围整体改造的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曾成功抬升了狮子林桥和北安桥,但抬升一座钢桥尚属首次,解放桥在改造的过程中使用了千斤顶托起整个桥身。据专业人士介绍,抬升钢桥的难度更大,因为桥本身的主要杆件相互支撑受力,如外力不均,结构极容易发生变形,加之岁月侵蚀,对解放桥的改造工程难度超过了其他的桥梁。改造后的新桥在原来的基础上抬升20厘米,桥下净空增加60厘米。

(一)主要病害

对解放桥的改造分为了 “三步走”计划,经过长时间的检测发现,解放桥的主要病害包括:开启系统齿座梁内部发生锈蚀;齿座梁下缘锈损严重,角钢锈断,腹板下方截面锈损;齿座梁上方齿槽内产生锈蚀,锈层厚约20毫米;弧形梁除板间锈胀和顶部锈蚀外,中腹大量积水,板件锈损严重等。也正是因为这些病害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根治,所以,解放桥的开启功能已经丧失了三十多年。

(二)修旧如旧

为保持老桥的历史风貌,解放桥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整修、翻新,不会添加新的设计元素。改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对桥上所有零件进行修复和养护;恢复原有开启功能;重新铺装桥面。在改造过程中,解放桥桥面不会加宽。改造后,解放桥将恢复“施尔泽尔”式开启功能,即桥面从中间向两侧向上打开直到与原桥面接近垂直,同时双叶向后移动,保证游轮顺利通过。

(三)保证原味

为消除解放桥的病害并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需要将锈蚀严重的零件全部更换成新制的零件。据了解,当年解放桥建桥时所用的零件均为英国生产的 “英式”零件。为了保持解放桥的“原汁原味”,本市相关部门在全国仅有的两家生产企业之一为解放桥量身订制了和当年一模一样的“英式”零件,这些零件都将在车间里按照原件1∶1的比例进行复制,然后对其进行后期加工,最后再运往施工现场进行安装。

(四)保存整体形象

工艺仿当年保存整体形象不仅仅是零件,连施工工艺也要模仿当年的样子,这样才能保证解放桥的整体形象、功能不受到破坏。解放桥改造过程中将使用和当年一样的“热铆”工艺,即将铆钉加热,然后利用高温把钢板紧紧夹在中间,从而使桥体结构更加紧密、结实、稳定。

五、结语

如今,解放桥依然静静地拥抱着海河两岸,它的周边又增添了十几座青铜雕塑,这些雕像以男女爱情为主题,表现手法热烈奔放,极具现代感。每当游览海河,游人不禁对解放桥周边这些雕塑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实,这些都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和他的学生们作品的复制件。由于这些极富浪漫色彩的铜塑与古老的解放桥相互搭配,海河解放桥段自然也就成为情侣最集中的地方。环顾历经百年风雨的解放桥周边,绿树成荫,河堤上行人漫步,亲水岸边有老年人在垂钓,早已充满了幸福的生活气息。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桥,不断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它将继续见证天津这座城市的发展,并与天津人民融为一体,成为海河上一道永恒的风景。

天津经济课题组

总策划:曲 宁

采写运营:闫 威 赵琳慧虞冬青 孟 力 张丽恒

统筹:仲成春

摄影:曲 宁

G127

A

1006-1255-(2015)01-0063-04

猜你喜欢
万国海河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一种临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体系
天津卷
咏月
《天津之眼》
天津
破冰开河
“万国茶帮”拜妈祖
致敬于海河
海河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