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城乡教育“实质公平”问题研究

2015-05-11 11:56彭婷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信息技术

摘   要 在当前信息时代的新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城乡教育中的“形式公平”入手,深刻揭示其中隐藏的“实质公平”问题,分析影响推进城乡教育实质公平的重要因素,探讨破解公平难题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教育公平  信息技术  形式公平  实质公平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方面的潜力已得到普遍认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公平公正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是体现社会公正、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对于信息技术究竟是促进城乡教育公平,还是两极分化的助推手,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论。在努力践行城乡教育公平的改革中,应在维护形式公平的同时,努力提高实质公平,实现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辩证统一。

一、信息时代城乡教育隐含的实质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的公共教育资源[1]。信息时代教育的形式公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实践,“以人为本”“自主、合作、研究、创新”“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等新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地区师生可依托基本遍布全国的通信网络建立完备的信息化沟通系统,在第一时间掌握到最新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二是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很多地区、学校的教育不公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不公平。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拥有与发达地区同样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教师。教学光盘和网络课程的共享、公开课程的录制以及远程教育的搭建,使得偏远的农村地区也有机会看到其他地区的优秀教学成果。三是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教学方式不再受校园和地域的束缚,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学生布置作业以及交流反馈。对于学习者而言,网络上的资源都是免费的、开放的,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主动选择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但是,在信息时代,城乡教育在形式公平下却隐含着实质上的不公平。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主要是通过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计算机的配置、宽带的接入、生机比、联网率以及软件资源建设,主要关注的是师生有没有计算机、能不能联网、生机比是多少等等。而农村地区的师生有了信息技术后,他们用信息技术做什么,怎么用,如何持续有效地发展,却很少受到关注。长此以往,城市和农村新的“数字鸿沟”将会出现。纵观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进过程,信息技术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物理接入”的问题,师生能够接触到信息技术,但这只是教育公平的第一步。除了关注“物理接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动机接入”“技能接入”和“使用接入”。但在政策推进中,以上因素不易被察觉,往往隐含在“物理接入”的形式之下,如果不对其进行妥善解决,那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师生有了信息技术以后,他们愿不愿意用、会不会用、怎样用、用的效果如何,同样也值得关注。

实质公平是物理接入公平、动机接入公平、技能接入公平和使用接入公平的集合体。信息时代城乡教育公平要实现四个“接入”的统一。在坚持城乡教育形式公平的同时,逐步推进实质公平,使广大农民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也是进入深水区的城乡教育改革应努力并逐步实现的目标。

二、影响推进实质公平的因素分析

城乡教育的公平为社会所公认,但为什么社会公众关注和追求的往往是形式上的公平而不是实质上的公平?从上文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影响推进城乡教育实质公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动机因素、技能因素以及使用因素。

1.动机因素

动机因素指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后,学校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愿程度。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教师很多都是由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转过来的,由于自身年龄、学历和教育背景的影响,很多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使用信息技术授课的意愿较弱。

(1)教师的年龄

教师的年龄是制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动机因素之一。由于互联网到20世纪末才兴起,50岁左右及50岁以上的人接触互联网远比年轻一代人要少,尽管他们当中一部分人了解了一些互联网知识,但由于年龄的原因导致学习能力下降,他们会感觉对新的互联网技术难以掌握[2]。这就说明,即使在相同的网络环境下,农村年龄偏大的教师网络信息行为会相对较薄弱。

(2)教师的学历以及教育背景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为农村教师学历偏低、骨干教师严重不足。2007年,全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高级职务教师分别占0.6%、8.8%、21.3%,农村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0.4%、5.5%、12.7%[3]。同时,城乡初中教师的最高学历差距较大,农村中学有17.6%的教师最高学历为本科,还有5.9%的教师最高学历仅为高中。尽管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进修提高学历,但由于本身起点很低,提高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城市教师。同时,农村地区教师自我提高的动力也小于城市教师,因此,农村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操作能力也普遍低于城市教师。

2.技能因素

技能因素即指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上的差异。“数字鸿沟”问题研究专家耶克教授在其文章中将技能接入分为媒体和内容两个层面[4]。

(1)媒体层面endprint

媒体层面的技能主要指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体的操作和处理。这就需要教师能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熟悉常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及基本操作、了解计算机各部分的作用、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的种类与功能、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等等。

(2)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的技能主要指信息处理能力、内容创造能力、交流技能和策略技能。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数字媒体中搜索、选择和评估信息;能够以数字媒体作为手段,实现特定专业发展目标;能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进行教育教学;能够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网络社交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等进行在线表达和交流等。

3.使用因素

使用因素即指人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产生的差异。师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的宽带、使用时间、频率、终端设备、联网方式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具体实施效果。

(1)使用时间、频率的差异

时间和频率上的差异是数字时代的新鸿沟。有学者曾对甘肃6个县的1364名中小学教师做过有关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的频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工作中会使用计算机的频率很低,使用光盘和上网获取信息的教师极少;从不使用或偶尔使用的教师明显占大多数。这就说明,在国家大力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教师主观上“用不用”成为一个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困扰和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群体中也出现了“时间鸿沟”。2010年10月,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城市中学生上网频率高于乡镇中学生,被调查中学生“一周左右一次”上网的比例最多,其中城市为46.6%,乡镇为49.2%。从具体频数分布来看,乡镇中学生“半月左右一次”“一月左右一次”“数月一次”的总比例(19%)明显低于城市中学生(28%)。国家为了弥合物理接入问题而努力为农村教育提供计算机等设备和上网机会,但现在看来,虽然我国在缩小城乡“物理接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时间鸿沟“的出现,使得农村教育仍可能处于不利的地位。

(2)网络运用类型的差异

在推进城乡教育实质公平的进程中,除了人们在使用时间和频率上的差异外,网络运用的类型也是一个影响因素。2010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指出,由于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距,城镇与农村青少年在网络应用类型方面仍具有较大差异(见表1)。从表中可看出,在信息获取上,城乡青少年运用水平差距较大,城乡青少年高达10个百分点的使用率差距显示出农村地区青少年在网络信息使用上的不足;在网络娱乐上,城乡青少年网络应用的娱乐特点都较为突出,但因为农村地区的宽带建设滞后,因此城乡网络视频使用的差距较大;在交流沟通方面,城乡青少年在电子邮件、社交网站和论坛/BBS上的使用差距较大,特别是电子邮件的使用率差距达到16.3个百分点。在商务交易上,城乡青少年使用率差距较明显。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相差13.9、12、10.9个百分点。这些差距表明,要缩小城乡青少年信息技术运用上的差距,应帮助农村青少年拓展网络应用,弥补农村地区信息资源的不足。

表1 城乡青少年网民在各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差异[5]

(3)宽带差异

宽带差异也是影响信息技术使用的一个因素。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缘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对于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确实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远程教育一般需要使用者的宽带是高速宽带,而由于农村地区基础信息建设不够完善以及宽带安装滞后,使得一些师生能进入网页但无法正常听课,远程教育极大地受到宽带的制约。网络流量公司Akamai在《财富》上报道:全球网速较高的地区依次是韩国(14Mbps)、中国香港(9.2Mbps)、日本(8.5Mbps),全球平均网速为1.9Mbps。而根据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为100.9KB/s,即0.81Mbps[5]。因此,我国互联网使用的突出问题是收费高、网速慢,更别提信息网络滞后的农村地区了,这种宽带上的劣势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师生在网络视频、在线课程上的使用。

4.学校信息化技术管理水平差异

曾有学者对甘肃省86个学校的信息技术员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这86个学校的信息技术员大多数没有类似的专业背景,信息管理意识薄弱,管理的资源内容十分单一,缺少能为学校发展提供数据的信息。通过问卷得出,在这86个资源中心的信息技术员中,认为自己的能力水平完全足够的占2.5%,基本够用占28.4%,不太够用占51.9%,很不够占17.3%[3]。可以看出,有69.2%的信息技术员认为他们的知识技术水平不能适应信息管理的需要。这说明,城乡学校信息化技术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即使农村学校接入了计算机设备和远程教育,由于信息技术员的操作和处理不当,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推进实质公平的路径选择

在现实条件下,城乡教育推进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统一,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国已有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实践通常依赖于建设网络、配置计算机和相关软硬件以及建设资源,但仅仅关注物理接入不足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面对,既保持信息技术在城乡教育的形式公平,又要保证实质公平这一目标变为现实,这需要我们把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这一着力点从缩小物理接入转向技术接入和使用接入上来,否则实质公平无法提升,也会损害形式公平。

1.加强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调查研究,完善信息政策

我国网络基础建设的城乡差距较大,国家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动机接入、使用接入和技能接入对我国城乡教育公平和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组织研究团队或者设立招标课题对城乡学校、地区之间的新数字鸿沟进行比较研究,从传统关注生机比、联网率等指标拓展到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动机、技能、使用时间和频率、网络运用类型、学校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等指标统计。加强对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相关指标评估工作,细化各项测算指标,避免城乡教育差距的拉大。endprint

同时,加强对城乡地区信息技术使用的理论建构和调查研究,比如信息技术下教育公平的界定、测量、效应、影响因素、实施效果等。要从关注“有没有”转变到“愿不愿意用”“怎么用”“会不会用”,推动动机接入、技能接入和使用接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2.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信息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有直接影响,只有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后,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得到保障。因此,要加强农村地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更新教师的信息观念,树立科学信息素养观,加强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提高在职教师信息素养。如上文提到的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体的操作和处理、信息处理能力、内容创造能力、交流技能和策略技能等。帮助师生会用信息技术,进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同时,引导农村学生拓展网络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与学习、职业等相关的网络资源运用优势。

3.关注学生群体的信息技术使用状况,净化网络环境

刘次林教授指出,对于那些不是主观原因造成的落后者,社会通常在结果上给予补偿,以体现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公平。所以,公平基本上包含了同等对待、区别对待和补偿对待三方面的含义[6]。政府对农村学校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配备了基础信息设施,但还要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使用技能、使用时间、频率、运用类型的差异基础上进行补偿性信息技术运用指导。同时,净化网络环境对农村地区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也至关重要。现在多数农村学生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娱乐设施较少等因素,上网时间短,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对网银、购票、旅游、医疗预定等新鲜事物都很排斥,久而久之与时代脱节。因此,要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城乡教育公平近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城乡教育的鸿沟更多地体现在动机、技能和使用的差距上。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同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明显变小,反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使用进一步拉大。我们要坚持物理接入公平的同时,使动机、技能和使用接入更加契合城乡教育的发展,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才能在深层次上达到和谐。深化城乡教育改革必须坚守公平,在完善基本的形式公平的同时提升实质公平,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参考文献

[1] 李淼.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纪秋发.中国数字鸿沟——基于互联网接入、普及与使用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 王嘉毅.多维视角中的农村教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5] Wan Dijk .The Evolution of the Digital Divide:The Digital Divide Turns to Inequality of Skills and Usage.[A].Bus,J,Crompton,M.(Eds.).Digital  Enlightenment  Yearbook 2012 [M].Amsterdam:IOS  Press,2012.

[5] 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网络中心,2011.

[6] 刘次林.教育公平的困惑[J].教育发展研究.2013(3).

[作者:彭婷(1991-),女,云南曲靖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在读。]

【责任编辑  杨  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