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伦理冲突研究回顾及启示

2015-05-11 04:24李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2期

摘   要 对国内外教师伦理冲突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梳理,可以发现我国教师伦理冲突研究数量较少、重理论分析、轻实证探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实践中的教师伦理冲突类型状况不明确、教师的冲突管理策略不清晰等问题。在后续研究中,应深入具体的教育实践,开发基于伦理冲突的教师伦理发展策略与模式。

关键词 教师伦理   伦理冲突   冲突管理

由“技术熟练者”向“反思实践家”的转型已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反思实践家’的实践是作为文化的、政治的、伦理的实践的复合体加以展开的。”[1]教师在对实践问题的反思、考察和解决中不断提升成长。但在错综复杂的实践中,教师总会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困惑与冲突。教师有时会把自己遇到的实践问题归为策略、实践、专业和政治问题,而未能把它们视为伦理冲突或道德冲突来看待。若忽视冲突的道德性和伦理维度,会消减和弱化冲突的教育意义与功能,并给师生带来或显或隐的不利后果。同时,由于教师缺乏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基础作为他们专业实践的指导原则,教师在面临实践中相互冲突的、对与错的原则如何应用于解决这些困境时,变得困惑不解、束手无策。[2]因而,对教师实践中面临的伦理冲突进行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内涵之一。Robert V.和Bullough Jr.通过研究《教学与教师教育》关于教学伦理与道德的相关文章发现,几乎每个作者都会提到两个核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师面临的道德与伦理冲突的性质是什么”[3]。

教师伦理冲突指教师同时面临几种不同的、相互矛盾的伦理价值时,难以做出选择的状态,是教师经常需要面临的道德选择困境或道德责任冲突。由于选择其中任一种价值,都会影响甚至损害到其他价值的实现,因而教师时常难以做出抉择。有时,即便是审思后所做的选择,也难以避免内心的道德愧疚。伦理冲突会给教师带来道德选择和情绪情感上的困扰,这种“紧张关系和两难困境的伦理特点可能会威胁到教师作为道德的人和伦理型专业者的自我设想”[2]。同时,教师行为选择的道德后果其利益主体是学生,教师处理伦理冲突方式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教师伦理冲突又被称为教师伦理困境或教师道德两难,由于教师伦理冲突多发生在教师专业生活中,国外研究者更多地从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伦理冲突入手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力图描绘出教师伦理冲突的研究发展脉络与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与支持。

一、国外教师伦理冲突研究概况

国际视野中,教师伦理冲突与伦理困境的研究是被置于教学实践和教学专业化的背景之下。早在20世纪60年代,Jackson就发现教师在专业行为中被期望达到相互矛盾的目标(道德需要)。至80年代,Berlak创造了“困境语言”这一术语描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冲突。Packer则对道德冲突进行了解释学的研究,强调道德中行为主体情感涉入的重要意义。[4] Joshua E. Perry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框架来评估和解决伦理困境,这个框架可用于引导道德主体进行谨慎的思考,从而降低个人后悔的机率。[5]可以说,对教师道德冲突的研究兴趣是随着教学专业的道德维度和教学伦理的研究进程逐步深入的。

1.冲突管理视角下的教师伦理冲突研究

最初有关伦理冲突研究是从冲突管理的视角切入的,这时的研究侧重对教师的冲突决策风格进行分析与归类研究。F.Oser对教师在道德困境中的决策策略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了五种解决道德冲突的策略:规避、安全第一或委托、单方决定、不完全和完全商谈。[6]追随冲突管理研究传统,Maslovaty对480名以色列教师在教室中处理社会道德冲突的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出七种道德冲突策略。研究还指出,影响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是道德困境的内容和教学情境,在某种程度上还受教师个人性格的影响。[7]

Rahim等人研究发现,冲突管理风格与个体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道德发展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不完全商谈和商谈的策略。[8]此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推理和冲突解决方式之间的相关性也得以讨论,并证实了这一发现。[9]芬兰的Soile Juujarvi以关怀推理为理论工具,证明不同关怀水平的主体会意识到不同类型的道德冲突,对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道德冲突,关怀道德理论更具解释力。[10]

2.教师伦理冲突的类型学研究

对伦理冲突进行类型学的分析是西方应用伦理学的理论特色,库柏编写的《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包含了伦理冲突的相关分析及解决策略。[11]实证研究也表明,道德困境的内容是影响伦理冲突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因而伦理冲突的性质及内容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瑞典教育学家Colnerud,G.对223个道德冲突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总结出五种不同类别的冲突:人际伦理规则、源于任务的内部专业规则、制度规则、社会一致规则和自我保护规则。[12]Orly  Shapira  Lishchinsky又对以色列教师和护士的伦理困境应对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种职业所共有的伦理困境有五类。他认为对伦理冲突困境的正式讨论可以使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从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13]随后,他又对50位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编码分类研究,最终确定了五类伦理困境:关怀氛围与规则氛围的冲突、分配公正和学校标准的冲突、保密性和学校规则的冲突、忠诚于同事和学校规范的冲突、家庭要求及教育标准的冲突。[14]

3.伦理冲突中“教师理解”的突出

Tirri.Kirsi意识到教师对日常工作中专业伦理理解的重要性,综合了奥泽和科尔伯格的方法,依据教师的信念及其解决策略对道德困境进行了分类和对比,研究了教师对道德困境及其潜在规则的理解。[15]此后,Husu,J.和Tirri,K.共同深入研究了教师作为实践主体理解道德困境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建构帮助教师理解困境的模式。[16]他们采用多焦点分析的方式,提出了三种相互联系的参照框架及其相应的道德语言特点。在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Husu,J.提出了研究、理解和促进真实情境中教育实践伦理的方法:聚焦于事件和情境发生的条件,在那里教学的伦理性可被认知和理解。[17]对日常遭遇的事件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理解其中隐含的教育伦理。对教育目标、教育责任和教育情境的分析,关注教育者的伦理理想、伦理权利责任和伦理性格及意志。这种方法可以显示出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论转化到真实教育情境中,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地反思日常实践所隐含的道德维度。

4.其他视角的教师伦理冲突研究

Patricia Melo从另一个角度对教育中的道德冲突进行了研究,他以道德判断三分法(结果论、义务论和规则功利主义)为理论基础,对新任教师面临的道德冲突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实际情境中的道德冲突多发生在师生之间,新任教师大部分都会采用规则功利主义来应对。[18]Shapiro and Stefkovich提出可用多重伦理范式的思路来解决真实教育情境中的伦理困惑,[19]这种范式包含公正、批判、关怀、专业等四种分析维度。多重伦理范式为复杂的伦理困境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理解方式。琼与罗伯特把多重伦理范式与湍流理论相结合,提出基于伦理困境案例学习模式。[20]他们认为这种伦理困境案例学习方式,会同时激发学生的理性推理与情感卷入。进而认为,道德困境案例学习不仅适应于教育伦理的课堂中,还可渗透到大学的其他课程。

二、国内教师伦理冲突研究

国内教师伦理冲突的研究路径与国外研究大相径庭,大多是哲学思辨研究和理论推演,且数量较小。教师角色冲突作为教师伦理冲突的分支之一,相关研究较丰富。

1.教师伦理冲突研究的三种路径

国内有关教师伦理冲突(道德冲突)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种倾向,一是进行伦理学理论推演,对教师面临的冲突做出类型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这种路径是我国最主要的研究方式;二是强调道德冲突对教师道德发展的作用;三是对教师解决道德冲突的策略进行研究。

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面临的道德冲突日益复杂,程红艳通过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实际状况分析界定了以下几种冲突:体制与个人、将学生看作目的还是手段、关爱和公正、主流与多元之间的冲突。[21]夏湘远则聚焦于高校教师行为选择过程,认为其中存在三种道德冲突:行为取向上的义利冲突、行为表现上的角色冲突、行为动机上的心理冲突,并指出应从自我心适、价值取向和外在社会条件等三个方面调适道德冲突。[22]胡锋吉以库伯的行政决策模式为依据,把教师的伦理冲突分为角色冲突、效忠冲突和权利冲突三种。[23]解仲秋对教师个人利益、教育管理体制、教师情绪情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冲突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外在表现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策略方案。[24]

此外,有学者强调适当的伦理冲突可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胡锋吉提出适当的冲突有助于教师承担教育责任,促进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教师解决伦理冲突的过程就是教师教育伦理逐渐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逐渐实现教育责任的过程。[23]他认为教师只有意识并理解了自己所面临的冲突,才可能有进一步的道德发展。王晓莉认为教师普遍缺乏解决道德冲突的策略。她依据“道德信念模型”对教师的道德决策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冲突情境中以师生间冲突为主,教师对于价值方面的冲突倾向于采用“规避”而非“商谈”的方式。[25]这一现象会造成学校价值教育的虚无和教师价值信念的消解,因而要通过相关的教师教育来转变教师观念并提高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

2.教师角色冲突研究简析

虽然教师伦理冲突的针对性研究并不丰富,但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成果却比较丰富。教师角色冲突的本质在于不同角色的期望、要求和责任间的差异和矛盾,强调角色的道德责任是角色冲突的根本所在。从研究视角来看,知识社会及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与新期待是造成教师角色冲突的背景性因素。教师角色冲突作与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焦虑等心理压力原因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视角。女性教师这一教师主要群体的角色特殊性亦未被忽视。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者倾向于对教师角色冲突的类型和原因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王俊明对教师角色冲突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三种不同的类型:传统的分类、角色冲突的根源及表现分类和学校教育角度的分类。[26]从研究方法上看,绝大多数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理论推演,以实证方式进行的研究数量不多。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内不同的研究路径,这对我们审视已有研究成果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国内外研究内容的不同

国外教师伦理冲突研究的脉络清晰:从解决和管理伦理冲突到对伦理冲突的理解与价值开发。国外近期研究侧重教师对伦理冲突所蕴含的道德伦理意义和发生的条件环境的分析与理解,并希冀通过伦理冲突的相关研究促进教师的伦理水平和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但正是由于过于强调对伦理冲突的理解,对伦理冲突的文化环境与伦理生态的研究稍显不足。国内教师伦理冲突研究大多以伦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及时代特点对教师伦理冲突进行推论分析。但由于对实践的关注度不够,国内的相关研究不能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显得过于理论化。

2.国内外研究方法的差别

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外几乎所有相关研究均涉及实证方法,多数研究聚焦教师日常工作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冲突和伦理困境,对教师伦理冲突进行实证性分析。这可能与国外注重实证研究的传统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可能和教师伦理冲突这一研究对象的性质相关。教师伦理冲突多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时它又是一种主观感受,因而对实践情况的把握是分析这一问题的基础。国内相关研究多为理论演绎和哲学思辨,把教师实践中遭遇的伦理冲突做为直接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相关实证研究更为稀缺。这就造成我国实践中教师伦理冲突的状况不具体,教师处理伦理冲突的风格与策略不明,对伦理冲突的理解情况不清楚等问题。

3.对国内后续研究的启示

之后在进一步研究中,应注重对教师伦理冲突进行实证研究与实践探索。研究需要明晰中国文化背景下,教师更多遭遇的是哪些类型的伦理冲突,教师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伦理冲突,在这种观念下会有怎样的管理和应对策略与方式。如何提升伦理冲突对教师道德成长的价值,以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功能。如何减缓伦理冲突给道德主体带来矛盾、模糊和焦虑等负面心理体验。因此,对伦理冲突的实证研究可以描绘出我国教师的伦理能力与状况,并为实践提供实用性的原则与策略。虽然Lyons也曾指出,教师工作中的许多困境,以及基本上道德和伦理的问题不可能被解决,而需要的是仅是被处理而已。[27]但凭借教师自身习惯和经过审慎的伦理思考后的处理对教师和道德教育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其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4.基于伦理冲突的教师教育

以教师伦理冲突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模式具有实践性价值,故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职前教育中,可以通过对典型冲突的分析与学习,增强学生的伦理知识基础和伦理思维的发展;职后教师发展中,以教师伦理为道德主体带来审视与反思道德现象的契机,引导教师审视和反思自己伦理冲突的解决策略,澄清教师实践中所持有的伦理价值,并思考其合理性与道德性,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道德成长与学生的道德发展。

正如Shapira所言,尽管教师伦理冲突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深入,教师伦理已经成为专业知识的重要部分。但由于缺乏基于常识的专业工具,缺乏伦理理论与教育科学的指导,教师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未被开发。提高教师对他们遭遇的伦理困境的意识与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将来他们面对的关键事件。[28]因而,实践中道德冲突的意义需要教师去把握、去赋予、去理解,理性思考之后做出的处理与选择才更具有道德性,教师具有理性思维和珍视自身思考得来的道德准则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日]佐滕学著.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加拿大]伊丽莎白·坎普贝尔著.伦理型教师[M].王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Robert V;Bullough Jr. Ethical and moral matters 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1(27).

[4] PACKER,M.J.The Structure of Moral Action:A Hermeneutic Study of Moral Conflict Joseph P,Efron S.Moral choices/moral conflicts:teachers' self-perceptions[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October ,1993(22).

[5] Joshua E.Perry.Managing moral distress:A strategy for resolving ethical dilemmas[J].Business Horizons,2011(54).

[6] OSER,F.& ALTHOF,W.Trust in advance:on the professional morality of teacher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1993(22).

[7] Maslovaty,N.Teachers' choice of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socio-moral dilemma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0(29).

[8] M.Afzalur Rahim,Gabriel F.Buntzman, Douglas White.An Empirical of the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sty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1999(10).

[9] Irene Hau-siu Chow,Daniel Z.Q.Ding.Moral judgement and conflict handling styles among Chinese in Hong Kong and PRC[J].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2(21).

[10] Soile Juujarvi. Care reasoning in real-life moral conflict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6(35).

[11] [美]库柏著.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 Colnerud,G.Ethical conflict in teaching[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7(13).

[13] Orly Shapira-Lishchinsky. Ethical dilemmas in teaching and nursing: the Israeli case[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10(36).

[14] Orly Shapira Lishchinsky.Teachers' critical incidents:ethical dilemmas in teaching practic[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tion.2011(27).

[15] Tirri, Kirsi.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moral dilemmas at school[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9(28).

[16] Husu,J.& Tirri,K.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study one teachers' moral rejec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3(19).

[17] Husu,J.A Multifocal  Approach to Study Pedagogical Ethics in School Setting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48).

[18] Patricia Melo.Ethical Conflicts in Teaching:The Novice Teacher's Experience[J].Connections,2003(3).

[19] Joan Poliner Shapiro and Robert E.Hassinger.Using case studies of ethical dilemm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literac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7(45) .

[20] Joan Poliner Shapiro and Robert E.Hassinger.Using case studies of ethical dilemm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literac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7(45).

[21] 程红艳. 教师的道德冲突[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 .

[22] 夏湘远. 高校教师面临的道德冲突及其调适途径[J]. 长沙大学学报,2006(4).

[23] 胡锋吉. 谈冲突下的教师伦理[J]. 教育与职业,2007(6).

[24] 解仲秋.教师职业实践中的道德冲突探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8.

[25] 王晓莉,卢乃桂.教师应对教学道德冲突的策略及其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9).

[26] 王俊明. 近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综述[J]. 教师教育研究,2005(3).

[27] [加拿大]伊丽莎白·坎普贝尔著.伦理型教师[M].王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8] Orly Shapira-Lishchinsky.Teachers' critical incidents: Ethical dilemmas in teaching practice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2(27).

[作者:李琰(1979-),女,河南淇县人,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