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实施现状及改进建议*

2015-05-11 04:24韩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现状

摘   要 地理课程是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优势课程。为客观掌握辽宁省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实施状况,采用自编问卷抽样调查辽宁省部分城市的高中地理教师和学生,结果显示: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实施过程中在课程设置、目标定位、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教材选用、师资队伍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予以改进,以提高高中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环境保护  选修模块  现状

高中生是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和栋梁,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地理课程是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优势课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课程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来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的[1],不仅在3个必修模块中始终贯穿“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而且还专门设置了一个“环境保护”选修模块,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环境教育。选修模块的设置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为切实把握辽宁省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实施状况,并剖析其中的问题以改进现状,开展了此项研究。

一、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与样本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是在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的范围内(教师样本来源于全省)展开的,问卷统一发放、统一回收。为了较为全面、便捷地了解实际情况,学生目标群体选取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教师目标群体为各级高中的地理教师。共发放学生问卷350份,教师问卷80份,经过认真鉴别和整理,剔除无效样本,确定学生有效样本数为326份,教师有效样本数为78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1%和97.5%。

2.研究工具

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均由两大部分构成:个人基本资料、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实施状况,分别为21和25个题目。问题形式以选择题(单选、多选)为主,并辅以开放式问题。调查问卷内容的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资料。其中,学生问卷包括被测对象的性别、所在学校的级别、所属学区;教师问卷包括被测对象的性别、教龄、任教年级、所在学校的级别。

第二部分是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实施状况。为了使调查的内容尽可能全面,从多个角度展开调查。其中,学生问卷涉及:课程设置、课程需求、学习意愿、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材选用、师资队伍、影响因素等;教师问卷涉及:课程设置、课程需求、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材选用、师资队伍、影响因素、采取措施与如何发挥作用等方面。

3.研究程序

本研究中使用的教师和学生问卷均进行了相应的预测试,根据预测试的相关反馈进行修改,最终确定正式用稿。调查问卷回收之后,经过认真鉴别,确定有效调查问卷,然后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再将获得的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除了基本的频率统计之外,为了解不同背景高中地理教师和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还进行了差异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开设应试性明显

调查显示:关于影响《环境保护》选修模块开设状况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教师(85.3%)和学生(87.1%)认为“与高考的相关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学校会根据高考方案只开设高考选修模块,不作为高考内容的就不开。另外,包括《环境保护》选修模块在内的选修模块只对文科生做出学习的要求,高考必考模块是文科生必学的模块,而另外一些学生虽然对此模块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但由于高考和学校的原因,只能就此作罢。可见,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开设还具有很强的应试性和强制性,而且对象比较局限,仅面对文科生,无疑使绝大多数“理科生”失去了接受系统环境教育的机会。

相比之下,学生对《环境保护》选修模块却有强烈的需求。调查显示:绝大多数(92%)学生表达出愿意学习该模块,并认为学习该模块对提升他们的环境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而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选修的意愿得不到尊重,个性得不到发挥,违背了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初衷。

2.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目标定位有失偏颇

调查显示:多数高中地理教师认为《环境保护》选修模块教学主要达成的目标是“环境情意”和“环境知识”目标,而对环境行为目标和环境技能目标的重视性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目标定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出具有综合环境素养的人,而环境行为是环境素养最直观的体现,因此仅停留在或偏重于知识层面的环境教育是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必须及时改进。

3.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教学方法单一

环境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环境知识层面,还必须关照到环境情意和环境行为层面,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体现这一特点。调查显示:“课堂讲授法”仍是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在《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教学中采用率最高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或辩论法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角色扮演法、户外教学法、价值澄清法的采用率却不高,而这些教学方法却是实施环境教育效果较好的方法。相比之下,学生更青睐于户外教学法,部分教师也认识到户外教学法的优势所在,但受到经费、人员、时间、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户外教学法的选用不理想。可见,学生青睐的教学方法或是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师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4.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教学评价偏重结果性评价

检验教学效果离不开评价这一环节。调查显示:考试类(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试等)的结果性评价方法是多数高中地理教师乐于选用的方法,主要是实施起来方便;过程性评价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活动类作业法、档案袋法等)采用率不高。究其原因:一是户外教学法采用率低,直接影响到评价方法的选择;二是过程性评价方法实施起来较费时费力,而且评价的主观性较强。环境教育的评价重点不在于知识的掌握,而在于观念的形成、技能的掌握、行为的改变。因此,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教学评价不同于应试教育的结果式评价,应是一种形成性、过程性评价。

5.高中地理教师胜任《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能力欠佳

教师本身的环境素养以及实施环境教育的能力是制约环境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虽然多数(88.5%)高中地理教师认为自己能胜任《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教学,但学生对他们的环境教育施教能力不甚满意,认为高中地理教师应着力在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考核方法方面做出改进。调查也显示出:绝大多数(94.3%)高中地理教师认为应接受环境教育的培训,来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否则教学质量是无法保证的。可见,高中地理教师在有效实施环境教育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方面均有一定的欠缺。

6.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教材选用过于呆板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参照。调查显示:辽宁省地区统一使用的是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多数地理教师(68.6%)和学生(83.4%)认为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能够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教师认为人教版的教材不太能满足教学需要。另外,人教版的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教材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仍需不断完善,比如“教学案例的选择”“活动设计的实用性”“内容的覆盖面”等,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个版本,如多个版本教材搭配使用,必能优势互补,克服某些问题。

三、改进建议

1.优化与规范《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设置

优化与规范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设置,将有助于高中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环境教育,进而提升综合环境素养。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设置应放大选课的自由度,不应是学校硬性规定或是完全服务于高考的需要,限定某类学生为必选,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另一部分学生的选课权利[2]。因此,应将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设置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模块,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需要进行自由选择,这样更为科学、恰当。

2.确保《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目标定位科学、准确

目标定位科学、准确,才能确保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选用恰当,进而保证实施效果。一般来说,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环境素养涉及环境认识、环境情意、环境行为三个层面的内容,而环境行为是环境素养最直观的体现。环境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因此,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在目标的定位上不能只强调认知方面环境素养的培养,也要考虑情意方面、行为方面环境素养的培养,力争做到兼顾、不偏废,应将培养出具备环境行动力的学生作为最终的目标。

3.注重“行为取向”和“价值观取向”教学方法的运用

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体现这一特点。课堂讲授法固然必不可少,但为了达成环境教育的情意、行为、能力等目标,应在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适当注重“行为取向”和“价值观取向”教学方法的运用[3]。“行为取向”的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地理户外教学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直接从环境中得到真实的、实际的体验,以便发展学生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意愿,进而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4]。“价值观取向”的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角色扮演法、价值澄清法与价值分析法。当然,适用于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教学方法不限于上述几种,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可能仅凭一种教学方法就能达成预期的目标,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配合。

4.突出过程性评价方法的使用

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必将催生出“优质教学”。当前,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评价仍是结果性评价占主导地位,而考试等结果性评价方法对于环境教育评价来说不是最好的。因为结果性评价方法主要检测知识和事实,很难用于检测态度、能力和行为,而态度、能力和行为又是环境教育更为重要的目标。所以,要通过评价来有效促成高中生环境素养的提升,必须对现有的评价方式方法做出相应调整,结果性评价必须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并突出过程性评价方法。在众多的评价方法中,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活动类作业法、档案袋法等是评价学生环境教育成效较好的评价方法,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5.加强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个版本,在教学案例的选用、活动设计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方面各有优长。在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在以一个版本教材为主的情况下,适当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教材选用更应如此。另外,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学实践,编写具有本土特点的校本教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师的环境素养和环境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实施效果。因此,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环境教育综合素养的培训,使其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以此开展模块教学,才能确保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教学质量,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的环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传兵,赵守拙.当前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3] 韩梅.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韩梅(1979-),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现状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