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研究

2015-05-11 04:24方拥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微课

摘   要 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是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翻转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导学模式。高效的导学模式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是在遵循导学模式设计的原则、把握导学模式设计的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课堂导学活动设计与课后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三个部分。

关键词 微课  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  导学模式设计

微课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变革的新尝试,随着汗学院、凤凰微课、慕课等热词兴起,这种深度融合了现代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的自助式学习视频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优秀的微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中的认知负荷成本,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高效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随着微课的兴起,课堂由“教学”向“导学”不断迈进,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应运而生。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以微课为载体的导学模式,而有效的导学模式离不开精心的设计,这里需要厘清微课、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与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几个概念。

一、微课、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与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

1.微课

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形式,微课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精选教学核心要点和环节而设计开发,融合学习资源、交互情境于一体的的简短教学活动,它将学生从辅导班、教辅书中解脱出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界关于微课的理解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微课是网络视频。即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也有人把微课看成教学活动。即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还有人认为微课是指为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3]上述定义虽然各自从不同角度对微课界定,表述亦有差异,但从中我们也可以寻到关于微课的一些本质特征:从目标上看,微课以促“学”为目的;从内容上看,微课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知识重难点、核心概念、基本原理、教学环节等)而开展;从形式上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约5~10分钟左右)、教学内容少、资源类型丰富、网络空间占用的特点;从制作过程来看,网络与信息技术是微课形成的硬件支持。

2.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

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是在现代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载体,教师导学以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导学模式。微课导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视频自学,突破传统课堂时空界限

微视频具有便携式特征,学生在课前可通过移动客户端、互联网等预先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空间的选择。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把知识传递内容移至课外,从而节省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增加课堂讨论时间,是探索如何实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有益尝试。

(2)先学后导,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

微课导学可以实现“先教后学”向“先学后导”的转变。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课前在线上观看微课视频,并自主安排观看视频的速度和进程。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学习成果,互动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习情况精讲和点拨解惑,提升学习的质量。课后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先学后导”的教学结构的转变,体现学生个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过程的自觉参与,提高了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的频度和效度。

(3)支持引导,转变传统课堂教师角色

在微课导学模式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转变,充当微课设计开发者、学习资源提供者及课堂引领者,实现教学相长,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协助者。

(4)改变教学要素的功能

传统教学模式与微课导学模式要素对比

3.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

导学模式设计也称导案,是与教案、学案相区别的一种教学方案,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根据教学原理与学生实际、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导与学活动作出预期的、全方位的策划活动。导学设计突出了设计过程对学习者的“学”与教师引导学生学与悟的关注,是教学设计的新发展。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是在现代教学理论引领和信息技术支持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以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载体,教师导学以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导学方案。

二、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的依据

1.遵循导学模式设计的原则

一是师生共同发展原则。导学模式设计目标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即目标设计不仅要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还要促进学生发展性目标(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地情感体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的形成;之二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通过导学设计的课堂评价环节设计促进教师对自身的教学问题诊断、反思、修正,改进导学思路、优化导学策略、调整导学设计方案。二是策略设计“导学”性,是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规律,通过以“导”为主线,把课程标准定位、学习重难点释义、问题探究、学习指导、预习与梳理、探究与合作、知识归纳与结构图解、巩固与提升、学习资源与链接等要素合理地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导学与研学相统一原则。导学设计中,“导学”是整个模式的起点,“研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模式的进程和结果。“研学”包括“师研”与“生学”,“师研”先于“生学”。“生学”是在“师研”基础上产生的导案指导下开展的,而编写导案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课堂教学预设的过程。编写导案前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教材、重组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这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2.理解导学模式设计的特点

导学模式设计是对传统教学设计重心在“教学”走向“导学”的转变,即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与悟的“导”。追求的不是结果的满足,而是在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知识形成的过程,发掘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点,指导学生完善自我知识体系、能力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导学设计的模式有很多种,但基本理念却大同小异,有效的导学模式设计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一是导学模式设计过程的逻辑起点放在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分析上,即将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作为导学设计过程的起始和开端,学习者需要的分析是导学模式设计的一系列环节(如导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导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确定、导学评价的制定)的前提,这些环节中的每一个都离不开学习主体学习需要的分析。

二是导学模式设计过程策略是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整合学习内容、厘清学习流程、设计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还知道“学得如何”。所以,在设计策略上,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的设计都必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是导学模式设计的内容是在充分预设学生学情的条件下,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学习内容。因此,导学模式设计的内容包括情景设置、问题探究、主题活动、知识整理和巩固练习。导学模式设计的内容有利于教师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学会”到“我会学”的重大改变。

3.把握基于导学模式设计的基本内容

导学模式设计的具体操作包括五方面内容:导学目标的设计、导学内容的设计、教学主体行为的设计、导学策略的设计和导学评价的设计。

导学目标的设计是指依课程标准,用简练、具体的语言对教师的导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明确的、具体的表达,让学习主体清楚每节课要探索的内容、主攻的方向以及预判学生产生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的变化。

导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学习内容划分、学习内容选择、学习内容整合、学习内容呈现、导学问题设计等。

教学主体行为包括教师主导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主导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构成导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的主导行为是指教师确定学习方向、任务、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有效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教师的主导活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对教学主体行为的设计是导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导学策略的设计包括导学方法设计和教学媒体设计。导学方法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引导学生优选活动方法和设计学法指导。方法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习评价的设计是对“导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进行一种检测和评估,对阶段的或最终的教学结果是否已达到预期目标作出反馈。它是整个导学设计工作的调控环节,是导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这一环节,导学设计工作将得到不断反馈、矫正而更趋完善。

三、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内容

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课堂导学活动设计与课后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三个部分。

1.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包括任务目标分析、微课设计、视频导学三个组成部分。学习任务分析是导学活动的起点,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结合教材内容目标设计导学目标,考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微课,制定导学过程的总体规划。微课是导学开展的辅助工具。教师精选讲点(案例、例题、现象等)设计微课,结合习题、辅助理解材料等形成学习资源包实时发布,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建构学习资源环境。课前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外进行,受学生个体自主调控能力、学习意志力的影响,其效果因人而异,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内容和流程进行导学规划和指引,如选择适合课下学习的内容(学生可以自行学习的内容等)、围绕微课内容设计学习任务目标、设置问题作为自主学习的驱动、制作知识地图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流程设计主要包括观看微课、自学检测、疑难问题反馈三个基本环节。

2.课堂导学活动设计

课堂导学是学生继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后在课堂上开展的成果展示、研讨与知识运用的过程,承载着学生知识理解与深化的重要任务。基于微课的课堂导学活动设计建立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疑难反馈基础上,一般包括微课导读、成果展示、合作探究、总结评价四个主要部分。首先,师生对微课内容进行简要回顾,明确相关概念,建立话语共识,导入新课。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课学习成果展示,反馈疑难问题,检测学习成果。再次,教师结合反馈情况和课前导学规划设置相关探究问题(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交流,解决疑难,引导探究,实现知识运用。最后,教师结合讨论情况与导学目标进行知识点拨与思维提升,落实教学内容。

3.课后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课后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反思与深化的过程。一般包括习题测评、深化拓展、研究指引三个环节。学生课后学习包括复习、整理和巩固。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提示学生对课前与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整理学习过程笔记,记录与合作讨论相关的材料,形成对学习要点的脉络梳理、归纳和总结,形成整体认识后,通过习题测试及时检验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开放性作业,如小论文、时评小文章、微型课题研究等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学习内容中的兴趣点和疑惑点组建研究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式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研究内容适时提供研究指引(课题选题方向、研究方法指导、研究过程跟进等),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及时提供辅助和支持,实现班级教学向个别化辅导的转变。

四、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要求

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通过延伸课外预习时间,将部分学习内容转移至课下,从而提升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增强师生的交互性,为传统课堂讨论时间不足、教学内容讲不完等弊端提供缓解途径。教师在进行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学法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需要教师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深刻变革,也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思维和能力。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往往带有任务性质,无形中会增加学习者的压力,考验学生的自我调适、自控能力和学习意志力。[5]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利用好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如何进行微课程序操作以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如何学会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提问及自行或合作解决问题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整体设计时注重学法设计,如微课设计界面设置必要的操作步骤和学法提示,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课堂导学过程注重过程调控、问题解决思路引领、课后个人或小组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等,将学法渗透在微课导学的整个过程当中,融入导学活动的每一处细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2.着眼学习需求,促进个性化成长成才

学生是微课导学模式的主体,面向学生是微课设计及导学设计的首要出发点。微课为谁设计?达到何种学习目标?能否适应学生注意力和认知发展规律?所提供的学习资源能否给学生更多个性化学习选择的空间?这些都要求导学设计着眼学生学习的真正需要,切忌为技术而微课,为微课而设计。学情分析是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的出发点,学生认知能力达到何种程度?哪些知识有能力自行学习?何为重点难点?何种微课形式及素材更富成效?更能吸引学生长久的注意力保持?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是微课导学模式设计的必要准备,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学情调查和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特点、学力层次,增强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堂活动设计重在“导”,教师可充分发挥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创设富有启发意义的研讨情境,为学生思考提供条件。课后设计应尊重学生主体学习成长需要,组织一批涵盖教材知识、材料背景,具备一定思维量和开放性的高质量习题、作业,调动学生后续学习研究的动力。

3.提升专业素养,提升导学活动实效

微课导学模式设计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课堂基于师生活动的真实情境,教师可以对学生注意力和学习进行实时调控。而在微课导学模式里,学生停驻于微课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教师难以调控的,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应创设出良好学习环境和视觉效果,增强微课的可观赏性。另外,微课的摄制和制作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投入,因此,集体备课、合作设计、实时分享、共同研讨,设计系列化、主题化的微课教学资源库是未来基于微课的导学设计的发展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和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

[2] 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EB/OL].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0009.html

[3] 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4] 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5] 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9).

[方拥香(1978-),女,湖南岳阳人,广东肇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让高中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微课,清朗夜空中的一颗星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探索
微课在九年级数学复习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再解:回归应用价值的认知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