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路径分析

2015-05-11 04:24陈尚斌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

摘   要 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价值观是政治能力的内核,政治能力表现是中小学生政治价值观外显的可观察学习结果。培育学生内化的政治价值观构建路径,包括接受、反应、进行价值评价、使相关的价值观念形成体系和促使价值观念的性格化。构建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

关键词 中小学生  政治价值观  路径

一、政治价值观概述

政治价值观是指中小学生对政治生活形成的态度、看法和评价。政治价值观决定了中小学生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行为方式和价值信仰。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影响下,中小学生的社会政治建构在总体上存在一种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念,并影响着他们的政治信念、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在政治生活实践中,中小学生通过参与政治生活表现的政治行为是由他的思维决定的,思维的活动是其政治价值观决定的结果,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其所接受的知识结构影响的。知识、思维与政治价值观表现是中小学生自觉自愿接受与主动内化的过程。所谓“内化”是把某些东西结合进心理或身体之中去,把另一个人的或社会的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1]。

二、认知发展与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关系

儿童认知发展决定着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因为,道德推理也是一种推理,较高的道德推理依赖较高的逻辑。个体的逻辑阶段与其道德阶段是并行不悖的[2]。

1.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与政治价值观发展是一致的

在不同的认知水平上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价值观表现。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制约着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程度,没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就不会有较高的政治价值观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与他的逻辑水平和道德发展是在同一层次上的,并循序渐进地螺旋式地向上发展。道德发展是以阶段循着固定的顺序不断提升的过程。阶段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骤然转换[3]。

2.政治价值观构建应从儿童开始

伊斯顿指出:“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年轻人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从他人那里获得基本的政治倾向的过程。”[4]政治倾向是儿童政治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伊斯顿主张政治能力的培养应从儿童开始,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政治生活的认知能力是有水平差异的。大多数儿童在校期间对政治共同体的情感是热情和积极的,低年级的儿童(7~9岁)列举出的大多是一般的社会组成部分,如学校、国家、动物和花朵、善良的人等等,只有总统、警察、国旗等回答具有政治意义。对同样的问题,高年级(12~13岁)儿童的回答多具有明显政治意识,如民主、政府、选举、言论自由、新闻舆论、宗教、职业选择等[4]。依据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等特性,确立他们的政治价值观需以现实的、鲜活的、真切的生活体验感受的直观、真实和具体形态施加印象,集中体现了儿童政治价值观的确立,是自我内省和外部社会条件刺激的统一,是历经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也是逐渐内化为儿童性格特征最持久的政治价值观。

3.学校教育是中小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的主要场所

学校教育有别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完整的政治价值观建构所需的知识系统。学校的教育是正式教育机构有意识地灌输政治和政治价值观的过程[5]。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为谁培养,以及如何培养”的根本问题。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6]。学校教育是中小学生政治价值观构建的重要阶段,与其他学科一样,思想品德课具有科学性,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政治理论与政治知识基础,促进学生的成长,赋予了认同现行的国家制度和传承民族文化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是中小学思品课学科能力表现价值所在,也是学生把自己的事业与人民的愿望、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7]。

三、政治价值观构建的路径

学校教育是中小学生完成政治价值观建构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为中小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学科知识训练和政治生活实践,也培育了中小学生对现实政治生活的热情和政治倾向的确定,或称作政治价值信仰的定型化: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逐渐内化为中小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的过程。实现中小学生形成某种确定的政治价值观,需要以学校教育活动为受教育者内化其政治价值观的构建指明路径,包括:接受、反应、进行价值评价、使相关的价值观念形成体系和促使价值观念的性格化[3]。

1.接受

中小学生受制于认知水平,其接受政治价值观必然是一个由低阶段层次向高阶段层次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同时,考虑中小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性,充分重视针对不同层次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采取逐步接受的政治价值观策略。具体上,中小学生接受政治价值观需要经历觉察、愿意接受和有控制或有选择的注意阶段。

(1)觉察。觉察是指能够引起中小学生对某一事实、事件或问题的接受或注意。觉察是接受的最低层次。中小学生由于认知缺乏,表现出对事物的态度坚持(固执),对成年人来说是幼稚的、可笑的,而事实上,可能是我们犯了教条的经验主义错误,忽视了中小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例如:儿童视角的唐吉诃德大战风车,以成年人的经验判断是毫无意义的想象,而真实的可能是我们忽略了中小学生的感受,应该承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开始。

(2)愿意接受。愿意接受是表明中小学生对其所关注的某一事实、事件或问题的坚持(固执)的可能妥协。某种意义上,说明中小学生已经开始愿意对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认可和接受,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即使愿意接受与觉察,对于中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说,在判断上仍然是分界不清,基本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相较而言,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是进一步发展了。

(3)有控制或有选择的注意。在这个层次上,教育者是在有意或无意或半意识的状态下,对影响他们的信息、刺激能够进行区分[3]。中小学生对自己获取的信息有了较为明确的控制或选择:面对需要关注的诸多对象,中小学生进行排除、区分,把注意力能集中到自己喜欢或有兴趣的地方。有控制或有选择的注意是接受的最高层次。

2.反应

反应是政治价值观在中小学生认知有一定认识基础上的有意行为,是形成对政治生活有系统的评价、建构和性格化的政治价值观至关重要的步骤。所谓反应是指中小学生接受的政治知识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1)默认的反应。这是反应的初级形态阶段。反应是中小学生被动地面对来自生活的、书本上的政治论述产生的“模仿”。

(2)愿意的反应。这是反应的中级形态阶段。愿意的反应是指中小学生开始独立地表达某种政治事实,是由模仿到自愿表达的阶段。

(3)满意的反应。这是反应的高级形态阶段。满意的反应是中小学生出于自觉自愿和责任感而表达某种政治事实的行动,是自愿到自觉的过程。满意的反应揭示了中小学生对生活事实采取的行动有了由衷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价值选择的肯定和赞成。

3.进行价值评价

中小学生通过系统的教育接受了某种政治价值观,并在这种政治价值观指导下形成其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价值评价对中小学生而言,有其特别的意义:中小学生拥有且运用政治价值观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观察和评估,为进一步确立政治价值观提供了信心、勇气和能力表现。这个层面上,中小学生的行为活动能够坚持某种政治价值观,形成具有相对稳定、完整和一定程度的信念和态度特征。

(1)承认接受某种价值观念。是指中小学生已经具备了某种政治价值观,并表现出一定信念和责任感,是价值评价的最低层次。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学生接受了某种政治价值观,不意味这种价值观具有稳定的状态,只是有一定的暂时性,属于价值评价的最低层次。

(2)偏爱某种价值观念。是指中小学生经过系统接触各种价值观的学习比较后,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接受状态。例如:“我爱祖国”,能够形成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使命统一起来的看法,表明这种判断已经产生对某种价值观有偏爱,是属于价值评价的中间层次。

(3)坚信某种价值观念。这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层次,是指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了高度的确定,形成坚信或没有丝毫怀疑的确信:对某种政治价值观的信仰。

4.使相关的价值观念形成体系

现阶段,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出现,让我们置身于多元价值观念的社会环境里。中小学生在建构自身政治价值观的进程中,难免受到多样的与之关联的价值观影响,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

首先,是价值观的概念化。概念是人们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成为概念。价值观概念化是指中小学生把不同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本质与规律的价值观因素加工联合和概括的过程。中小学生在行为活动中对来自不同价值观的刺激信息进行收集、提炼和高度概括,形成确定的价值观过程。价值观的概念化是形成政治价值观体系的必经阶段。

其次,是形成政治价值观体系。中小学生获得各种政治价值观念进行吸收、整合和融合,使其形成有序的相互关联的价值体系:建立在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价值准则基础上的政治价值观。简言之,中小学生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主流价值观的准则。

5.促使价值观念的性格化

政治价值观的性格化是个体内化的某种价值观念的一种坚定的持久的不变的信仰。

首先,是形成鲜明一致的方向。在任何情况下中小学生的政治价值观都是一样的,始终不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的实践经验,为中小学生提供了生动的、鲜活的生活写照,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努力实现国家抱负结合起来。中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与知识的海洋中得到验证,能自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明确的政治价值观。

然后,是形成性格特征。性格特征的关键在于实现个体内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性格化。性格特征是中小学生政治价值观内化过程应达到的最高层次。其表现是重视中小学生在重组政治价值观态度、行为、信念的内在一致性,并成为性格化的组成部分。例如:国家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小学生基本的、坚定的、内隐其中的政治价值观性格和为之终身奋斗的政治目标。

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构建中小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学校教育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实现的思想源泉和信仰动力。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培育中小学生对政治生活的热情和政治倾向,逐渐内化为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态度和信仰,成为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践行中华民族复兴的指南针和坚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捍卫者。

参考文献

[1] D.R克拉斯沃尔,B.S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 Kohlberg,L.,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171.

[3] 鲁洁,王逢贤著.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 David Easton;Robert D.Hess.The Child's Political World.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6,No.3.

[5] Fred I.Greenstein.Political Socializatio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14.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汪青松.推进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4,(4).

[作者:陈尚斌(1971-),男,安徽巢湖人,喀什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
中小学生“认亲”现象简析
关于乐清市中小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