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难度分级管理在动脉血气标本采集中的应用

2015-05-15 03:18齐昌珉居琪晅
护理研究 2015年20期
关键词:桡动脉进针成功率

容 娟,齐昌珉,居琪晅,王 莎,祝 丹

动脉血气标本的采集是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常见而重要的操作,其结果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可靠的指标和依据。桡动脉因位置表浅,易于固定、按压,而且避免暴露、重复性好,所以临床上多选用桡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1]。但桡动脉血管管腔细、穿刺时易于滑动,不易“一针见血”[2]。穿刺成功率会受到护士穿刺技术、病人个体差异、护士心理素质等因素影响,其中护士的穿刺技术是影响穿刺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基础护理学》[3]中对动脉采血部分操作细节未做详细规定。笔者根据病人特点、参考相关文献及归纳多年工作经验,于2013年9月—12月对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穿刺方法进行改进,规范操作流程,并进行血管难度分级,有效提高了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成功率,现将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呼吸内科有床位40张,有护士17人(包括正副护士长各1人)、均为女性,年龄22岁~40岁,平均28.7岁;护龄1年~24年,平均10.5年;学历:专科10人,本科7人;职称: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护士9人。成立管理小组:小组成员5人,由正副护士长(主管护师)各1人、责任护士(护师)3人组成。

1.2 方法

1.2.1 规范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穿刺方法 参照《基础护理学》桡动脉穿刺方法[3]及相关文献[4-9]和笔者的临床经验对常规手臂摆放、桡动脉定位、固定方法、进针角度及按压方法进行了改进。①手臂摆放:病人手臂伸直,略向外展,腕部垫小软枕,手指掌面下压,手掌背曲呈反弓状,以使穿刺部位皮肤自然绷紧,桡动脉相应拉直固定,更接近体表,易把握进针深度。②桡动脉定位:以桡骨茎头为基点,向尺侧移动1.0cm,再向肘部方向上移0.5cm即为进针点。解剖观察在桡骨茎头处恰有一动脉吻合支,桡动脉与其掌侧浅支吻合。此处血管较充盈膨大,位置好固定,不易滑脱,穿刺成功率高。③桡动脉固定手法:行平行固定法:穿刺者左手指指尖触摸动脉搏动明显处,以指腹为中点轻轻旋转90°,左手中指与示指并拢,两指尖与血管走向平行,分别按于所选动脉两侧,将桡动脉固定在示指、中指之间,穿刺时不易滑动,并保持了桡动脉正常的充盈状态,回血速度相对较快。④穿刺进针角度:操作者右手持注射器与动脉走向呈45°~60°的角度,于两指尖缝隙正前方0.5cm处进针。易控制进针的力度和深浅,不易穿透动脉,针尖与血管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且进针角度增大。

1.2.2 制定操作流程 ①用物准备:一次性动脉采血器(BD)、皮肤消毒剂、无菌棉签、橡皮塞、小枕。②病人准备:采血前向病人解释采血目的,消除病人紧张情绪,取得合作。③操作方法:病人取平卧或半卧位,手臂平放外展15°~30°,腕下垫一小软枕,手掌背曲呈反弓状,根据解剖定位方法,选择穿刺点,用0.2%活力碘乙醇消毒穿刺皮肤,直径4cm~7cm,待干后,左手示指、中指消毒后平行固定法固定穿刺血管,右手持注射器45°~60°角刺入动脉,抽血0.5mL~1.0mL,拔针后针头斜面即插入橡皮塞隔绝空气。用2支棉签垂直于血管方向,横压于穿刺点上方,5min~10min。血标本即刻送检。

1.2.3 血管难度分级 由管理小组成员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对造成动脉采血穿刺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病人脉搏跳动的强弱、快慢、配合程度、肢体有无水肿对穿刺成功率影响较大。管理小组根据讨论结果,结合相关文献[10]制定了血管难度分级标准,提请院内专家论证(呼吸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各1人,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专家提出要考虑病人的性别、年龄、肥胖因素。管理小组根据专家意见,考虑性别不同主要表现在脉搏的强弱上,肥胖造成的影响可同水肿因素,所以在原有血管难度分级的基础上,增加了年龄因素。修订后的血管条件难度评分:①动脉搏动。由弱到强依次评为1分~3分。②脉率。>120/min或<50/min=1分;101/min~120/min=2分,51/min~100/min=3分。③病人配合程度。不配合=1分,经解释后配合=2分,主动配合=3分。④水肿,由轻到重依次评为1分~3分。⑤年龄。≥80岁=1分,70岁~79岁=2分,60岁~69岁=3分,<60岁=4分。血管难度分级:评分≤5分为Ⅰ级,6分~10分为Ⅱ级,11分~16分为Ⅲ级。级别越低,血管难度越大。

1.2.4 护士分级 由2名护士长共同组织考核:在病区选取Ⅱ级血管条件、医嘱需采血住院病人,每名护士采集3例病人血气标本,由护士长监考。3例均一次成功者定为1级护士,3例中2例一次成功为2级护士,3例中低于2例一次成功定为3级护士。考核历经26d完成,15名护士中1级护士3人,2级护士9人,3级护士3人。按考核后的1级~3级护士按均等原则分配到3个责任制护理小组中,实施责任制小组护理工作模式。每年对科室护士进行一次培训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重新划分护士级别。

1.2.5 护士培训 针对各级护士在操用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由护士长对护士进行统一的针对性培训,讲解包括操作前对病人的告知与沟通、桡动脉解剖位置、穿刺点选择、穿刺时固定动脉手法、穿刺进针角度、穿刺后按压方法等;借助BD公司的手臂模型,在模型上进行示范。培训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科室示教室进行,每次1h,理论及实训各30min,护士根据自己时间选择参与培训1次。1周后进行考核。理论以试卷形式进行,90分合格;操作考核在手臂模型上进行,改进后的操作细节能熟练操作为合格。接受培训的护士均考核合格。

1.2.6 临床实践 经过培训后且实行血管难度分级管理,即责任护士负责自己所管床位病人的动脉血气采集,采集前评估病人血管条件,如血管难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畴,直接请本组上一级护士协助或由其直接抽取血标本,被申请的上一级护士不得推诿。

1.2.7 评价方法 临床实践3个月后评价效果。①动脉采集血标本成功率:一次刺进桡动脉并抽取0.5 mL血液为一次穿刺成功;针头未退出,通过2次调整刺入桡动脉并抽取0.5mL血液为二次穿刺成功;针头完全退出,并重新穿刺抽取血标本成功为多次穿刺成功[4]。②病人疼痛程度:采用 Wong-Baker面部表情法评估并记录病人疼痛程度。0分为无疼痛,1分~2分为轻度疼痛,3分为明显疼痛,4分~5分为剧烈疼痛。

1.2.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实施血管分级管理前后桡动脉血标本采集成功率比较(见表1)

表1 实施血管分级管理前后桡动脉血标本采集成功率比较 例次(%)

2.2 实施血管分级管理前后病人疼痛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实施血管分级管理前后病人疼痛情况比较 例次(%)

3 讨论

动脉采血是呼吸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专科操作技术,以往护士专科技术的掌握主要靠实践中的传、帮、带,或是自我摸索,缺少理论依据,护士对技术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规范化。桡动脉穿刺时易伤及骨膜,骨膜神经丰富,病人会有强烈的疼痛[11]。临床工作中,一般由责任护士负责完成所管病人的桡动脉采血,年轻护士担心遭到同事嘲笑或批评,遇到穿刺不成功时也不及时请求援助,存在一次穿刺成功率不高(59.19%),病人因剧烈疼痛(14.35%)对此项操作抗拒的问题。通过对护士进行专科技术培训,对动脉穿刺时病人肢体摆放、血管定位、固定手法、穿刺角度等进行规范;在为血管难度高的病人采血时,级别高的护士更擅长解释和人文关怀,缓解了病人紧张心理,有效地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P<0.01),减轻了病人疼痛(P<0.01)。经科室考核产生的1级护士均为责任组长,护师,年龄28岁~30岁,家庭稳定,专科工作10年左右,此阶段护士对事业规划十分清楚,长期的工作让她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满自信,操作时受病人及家属情绪干扰少,表现沉着、冷静,同时她们也善于与病人沟通,使病人放松,取得病人信任,血管分级为Ⅰ级的病人由她们来进行采血更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3名3级护士,均为参加工作1年~2年,年龄22岁~23岁者年轻护士对社会认知有偏见,对护理专业的职业态度不稳定,往往工作热情不高[12],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专科技术不熟练,与病人沟通时缺乏信心,这些都是造成她们穿刺成功率不高的原因。实施血管难度分级管理,通过对血管难度的量化,护士明确何时需寻求上级护士帮助,何时自己独立完成。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提高增加了年轻护生的信心,同时也体现了高级别护士价值,激发她们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1] 马新翠,刘希芝,韩金红,等.图例分析法在动脉采血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513-514.

[2] 陈锦凤.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新方法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106.

[3]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17-419.

[4] 孟立波,张影.不同动脉采血法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6B):1576-1577.

[5] 彭慧,李晓婷,张亚美.体表坐标在采集血标本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8,7(12):37.

[6] 杨兰杰.桡动脉取血部位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19-720.

[7] 夏雪云.三种动脉采血方式[J].临床护理杂志,2009,8(5):78-79.

[8] 高林玲,任小红.两种桡动脉采血穿刺方法的效果比较[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3(5):377-388.

[9] 邢鑫欣,刘秋云,王艳玲,等.经桡动脉采血后不同按压面积对止血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92-393.

[10] 吕力珍,赖丽英,萧晓霞,等.性别、年龄、肥胖、心力衰竭等因素对桡动脉采血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294-295.

[11] 何美容.改良桡动脉穿刺采血技术探讨[J].全科护理,2014,12(9):820-821.

[12] 李竞群.新护士上岗初期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757-758.

猜你喜欢
桡动脉进针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多档位便携针灸进针器的研制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