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2015-05-30 10:48余熙
对外传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冰岛文化

一、瑞士演讲首开先声 中国故事人尽可讲

当一个中国公民的双脚迈出国门,他就当然地成为中国形象的传播者。各国民众常会通过中国人讲述的故事,碎片化但却真切地感知中国。身处海外的中国公民,如何借助讲述中国故事传播我们的主流价值,这是每个中国人的社会责任。24年前初出国门的我,在瑞士奥尔滕市第一次运用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不仅有效拉近了瑞士人民与今日中国的距离,也拉开了自己投身公共外交生涯的序幕。

那是1991年8月,我第一次出国到瑞士举办个人画展,其间我常会被瑞士人问到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中国女性是否还在缠小脚?”“你爸爸是否蓄着长辫子?”“中国人怎么也出国了?”……

来瑞士前我并未作演讲的准备,但20世纪90年代资讯相对发达的瑞士人居然对现代中国如此陌生和疏离,令我顿生焦虑,中国公民强烈的国家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有义务向西方说明当今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进步的真相。于是,我向邀请方瑞士扶轮社提议:请为我安排一场中国主题的演讲吧!对方迅即应允。1991年8月20日,我在奥尔滕市最大一座新教教堂的宽敞会议厅内,举办了人生首场海外主题演讲《今日中国的文化艺术》。听众均为瑞士扶轮社成员,全是瑞士工商界卓有成就的知名人士。我运用各种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现状的客观讲述,不断激起掌声和各种提问。新华社日内瓦分社记者施光耀当晚在电讯稿中写道:“余熙的演讲受到瑞士人民的热烈欢迎。”瑞士多家媒体也相继报道评论我的演讲内容及绘画展览,中国《参考消息》译载了这些文章。

初战告捷的我信心陡增并受到启示:身处国外的中国公民也可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者和代言人。中国故事,原本人尽可讲啊!

二、寻求契机对美出击 演绎故事传播文化

自1991年以来的24年来,我在全球六大洲60多个国家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期间,常常见缝插针地寻求各种机遇讲述中国故事,演讲会共举办过100多场,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是我讲述中国故事的主要对象国。

1996年2月9日,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务院外交学院中文系邀我去做一场中国文化主题演讲。正当我着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粹时,台下年轻学子却纷纷举手,要求我就中国最新政治生态进行介绍。我知道这些“准外交官们”将会被派往美国驻华大使馆和驻华语地区外交机构任职,其渴望知悉当今中国社会现状的心情十分迫切。我决定立即调整主题,把介绍文化改为介绍时政,包括介绍中国人权、知识产权、政治体制改革等社会问题。我将自己长期新闻实践所积累的大量信息,以个性化的经历和见解进行整合,并结合中国社会飞速进步发展的历史性进程,将其演绎成具有生动画面感的社会故事。

果然,这些美国准外交官们兴趣顿时高涨,提问与掌声交替响起。时任新华社华盛顿分社副社长周锡生(现任新华社常务副社长、全国记协副主席)感慨地发回电讯通稿《余熙用精湛的中国文化艺术感染美国听众》。三年后的1999年,我应邀在北京的美国大使馆举办《余熙走向密西西比美术摄影展览》,开幕式上,当年听众之一的美国使馆三等秘书詹姆斯一眼便认出了我。他激动地拽着我的手连声说:“您那两个小时的演讲令我至今难忘,它帮助我们感知了真实的中国!”

2014年2月,我在美国匹兹堡、芝加哥和旧金山的三场演讲,均为针对美国主流媒体涉华负面舆情而有的放矢的主动出击。

抵美当日我即获悉,美国《世界日报》等媒体相继转载BBC报道《请看中国怎样愚弄世界》,主题均为“中国崩溃论”。该文所引的部分内容来自武汉且明显偏颇失实,不仅令在美侨胞读者愤愤不平,也令我这个对武汉市情比较了解的人难以释怀。尽管我在美国这些城市停留时间非常短暂(每地只有两三天且日程极满),但我仍然设法争取到中国驻芝加哥和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及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的支持,相继成功举办了三场演讲会,听众大多是美国媒体记者,包括《世界日报》(美东版、美西版)和《芝加哥论坛报》的多位主编到场倾听。我通过讲述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多个故事,特別是我亲身经历的武汉发展故事,实事求是地介绍中国地方政府举债建设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就BBC报道的某些不实内容做出澄清。中国两个总领事馆的总领事、匹兹堡市市长和匹兹堡大学校长,均对我运用故事传播中国主流价值表示赞赏和支持。

演讲次日,美国三个城市20余家媒体相继发稿传播我的观点,《世界日报》和“世界新闻网”等六家媒体还明确引用我驳斥“中国崩溃论”的原话,这对当时涉华负面舆情的遏制起到了一定作用。《芝加哥论坛报》主编伯根热情邀约我访问该报社并与总编辑和多位主编座谈交流。

三、中国故事感动高端 民间促成官方项目

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影响有影响的人”,以民间力量促使官方项目从无到有直至落地,是我给自己确定的任务之一。我坚持讲述中国故事直至促成“冰岛·中国文化节”的举办,就是一次成功实践。

2005年,我自费访问冰岛时,接受冰岛共和国总统奥拉维尔·格里姆松邀请到其官邸作客。我吃惊地得知,冰岛与中国建交20多年来,从未有任何中国文艺团体来冰岛举办过文化交流活动。总统说,高昂的国际旅费是“拦路虎”。我决定以中国公民身份游说总统同意支持在冰岛举办中国文化节。我以京剧、杂技、民乐、水墨画为素材,向他讲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彩故事,总统听得十分入迷。于是我提出建议,冰岛人民若有机会欣赏到璀璨的中国艺术,将会是一桩幸事!但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冰岛最好能全额承担相关费用……总统对我的建议似感意外但依然颇为欣赏,表示愿意考虑。

2006年,我携新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约会极地之缘——冰岛八日》二度赴冰。在首发式上,我继续用中国故事打动冰岛外交部长、教育科学文化部长等政要,敦请冰方力邀中方团组赴冰交流。回国后,我又用中国故事不断游说感染冰岛驻华大使贡纳尔松。2007年2月,贡纳尔松大使以朋友身份从北京来到武汉我的家中作客,转达了冰岛政府的决策:冰岛准备全额出资折合550万元人民币的冰岛克朗,邀请百位中国艺术家赴冰举办中国文化节。

2007年9月29日,“冰岛·中国文化节”在冰岛科坡沃隆重开幕,冰岛半数以上的国民参与该节,中国文化在冰的影响力和国家美誉度得到重大提升。总统格里姆松和夫人欣然主持了我在科坡沃博物馆举办的《当东方哲学邂逅冰岛之光——余熙冰岛抽象水彩画展览》开幕式,总统在致辞中特别向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后,我又促成冰岛科波沃市与武汉市缔结为“国际友城”。中央外宣办、国新办发专文《冰岛缘何“牵手”武汉——武汉<长江日报>记者余熙运用民间外宣促成“冰岛·中国文化节”举办始末》。

四、主动把握演讲机遇 多种角度说明中国

由于我每次去新的国家通常是因为举办画展或开展采访交流活动,并非单纯以演讲为出国任务。如何争取到演讲机会,需要自己敏锐发现机遇并不懈努力。只要怀揣一个“中国梦”,有饱满的传播中国文化之念,有强烈的讲述中国故事之心,在海外创造讲述中国故事的场合与机遇并非不可能。

2012年3月,我在印度采访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利用紧张的采访间隙,请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协助联系到新德里著名大学尼赫鲁大学,此后又通过尼赫鲁大学联系上西孟加拉邦的泰戈尔国际大学,从而在这两所世界名校的中文系相继成功举办演讲会,受到了印度师生的欢迎与好评。2009至2010年,我在南美数国访问期间,发现南美人民对中国有着强烈的兴趣,但当地的中国信息却并不多见。我决定寻求机会向南美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国大使馆的支持下,我分别获得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邀请,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从中国当代油画看中国女性和青年形象》的演讲。我边播映PPT中国油画作品,边向南美师生生动形象地讲述中国故事,受到广泛而热烈的欢迎,听众们表示“这是自己首次直接听到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中国驻阿根廷和驻巴西使领馆对此高度评价,称“此举为在南美传播中国文化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我于2009年和2014年在牙买加作过多次讲述中国故事的演讲,牙买加总督艾伦、前总督霍尔、国家水利部长皮克斯吉尔、新闻部长福尔克纳等政要应邀出席。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五年间两次致函国内表彰我的活动。2014年5月28日,中国大使馆在致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的函中称“牙买加艾伦总督对余熙推动牙中文化交流表示赞许”,并称这是中国在牙买加举办的听众层次最高、最受欢迎的演讲。

1994年8月,我在保加利亚共和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开幕式时作中国文化专题演讲,保加利亚共和国文化部部长格奥尔基·格奥尔基耶夫出席并致辞,对我的演讲给予了高度评价。2009年12月,我在乌拉圭东岸共和国国家社会保障部和乌拉圭扶轮社讲述中国故事时,乌拉圭内阁的多位部长出席,他们还向我详细询问了解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成就。

除了举办演讲会讲述中国故事,我还以发表文章和画作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1995年8月9日至14日,我用德文在德国《不莱梅日报》辟出五个头条,以每天大半个版的篇幅,连载“中国人在不莱梅”系列故事。这些素材均取自长期生活在不莱梅的中国人群,包括中国店主、中餐馆老板、中国留学生、第二代华人儿童、中资机构技术人员。故事形象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坚韧、勤劳、勇敢、正直的民族品格,见报后引起德国主流社会反响,不莱梅市市长乌利希·诺勒博士和不少读者主动与我联系交流。中国驻德国大使馆致函国内通报情况并予以高度评价。

五、声情并茂介绍中国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能否对故事内容和情节精心设定,能否具备启迪人心的文化感染力量,是不可忽略的传播环节。

千百年来,中國的传统故事薪火相传,汗牛充栋。但绝大多数传统故事因为时代久远、观念隔膜、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冲突等因素,并不太适合拿到西方传播。有些传统故事凝聚着中华民族浓郁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在中国被口口相传,但在西方人眼中却会被另类解读,其结果不但不能给中国文化加分,相反不利于中国现代文化形象的塑造。因此,我对中国故事的选撷,多为针对不同受众的个性化独创,时代背景多为现代,题材多为社会、家庭、伦理、道德、文化等范畴,情节多源自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每天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生动故事。近年来,我自行编辑制作了一套《从中国当代油画看中国女性和青年形象》的主题PPT,通过对中国当代优秀油画的图解,来讲述中国有趣的社会故事。这一传播形式经我在几个大洲采用后,发现因其能令听众“睹画生情”,并沉浸于打动人心的故事画面和情节之中,当属成功实践,于是被我列为保留备用题材。

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在语言上具备必需的表达技巧。尽管我在用中文讲述时可能会追求声情并茂的传播方式,但在海外涉及国别众多,语种五花八门,因而借助于各国翻译人员的支持必不可少。而他们能否做到声情并茂并不太容易。我的补救举措多为提前与翻译者沟通,尽量让对方理解,这也是合作成功的必要前提。

2013年12月15日,当我在非洲苏丹共和国首都走上喀土穆大学的讲台,放眼近百名学习中文的黑人男女大学生听众时,发现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好奇并充满渴望地锁定着我的一颦一笑和一言一行。蓦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我肩负的中国文化传播之责,何其重大!

这么些年来,我的心头一再地感受到这一沉甸甸的责任感,它伴随我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迈上不同国家的演讲台。而今的我,依然乐此不疲地将这种重负感扛在肩头奋力前行,并且力臻把每一个中国故事都讲述得隽永,富于魅力。(作者供图)

猜你喜欢
冰岛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冰岛
谁远谁近?
冰岛导演海上漂流记
冰岛:世界尽头的冰与火之歌
红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