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中国的中亚传播学研究:问题与方向

2015-05-30 10:48郑亮
对外传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亚地区中亚国家传播学

郑亮

21世纪以来,中亚地区发生的各种变化要求我国传播学研究放眼这一地区,从我国本土视角出发,结合我国主体价值观念,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推动我国传播学本土化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我国在中亚地区的传播软实力。本文就中亚传播学研究这一领域所应该关注的问题和必要性进行探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一说明。

中亚传播研究的重要性

2001年的“9·11事件”,是整个世界当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整个世界开始重新考虑和集体面对恐怖主义的威胁,也使得中亚这一传统上不为世人重视和熟知的地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亚地区,即地理上亚洲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便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和欧亚大陆的沟通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近代以来,中亚地区一度成为沙皇俄国和大英帝国争夺欧亚陆上霸权的决斗场。中亚地区在前苏联时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苏联解体以后,在全球化加快的背景下,特别是“9·11事件”以来,中亚地区在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美国以“反恐战争”的名义进入中亚地区,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二,虽然有美国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压力,但是伊斯兰极端主义依然在中亚扩张,给中亚各国包括我国新疆地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第三,传统上貌似稳定的中亚各国政局,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先后出现动荡,例如:吉尔吉斯斯坦2010年的民族冲突和政权更迭。第四,在中东持续动荡以及马六甲海峡被美国掌控的情况下,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替代性选择。

2013年,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思提出了“西进”的战略构想,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①。其基本思路是:目前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战略空间都遭受来自美国的挑战和挤压时,我们可以不必正面冲突,而转向西部和中亚,恢复中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在同中亚诸国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之外,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旨在重建历史上丝绸之路在中亚地区的辉煌,并拓展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可以说“西进战略”已经从学术讨论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对于中国而言,地理上处于中亚的新疆地区,历来是一个战略关键地带。新疆在地理上是中亚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同时处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我国能否成功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中亚和我国新疆地区日益崛起的重要性,我国主流传播学研究对一这地区的关注却显得有限和乏力。

中国传媒大学的胡正荣教授对于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传播学研究“是以欧美发达国家的传播产业和‘主流传播学研究为目标,并将之应用于中国的传播与社会现实”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国传播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美国化”特征。胡正荣教授认为:“这一路径实际上并未就国际或全球传播研究体系本身进行认真地解读、分析和评判,因此也就难以将实际上复杂而多元的传播理论与中国多样的传播现实相对应。”

国内外研究综述

搜索国内CNKI文献数据库,首当其冲的是从中国角度考察我国在中亚地区国家形象问题和策略的研究。这一类研究,内容相对空洞,多数是在宏观层面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同时将整个中亚地区作为一个单一的整体,从而忽略了中亚经济、文化和民族广泛的多样性和该地区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

第二类相关中亚的研究则侧重中亚的政治局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永华通过分析2010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政变事件中政治团体争夺主流电视媒体和俄罗斯媒体对吉尔吉斯国内的传媒影响这两个现象,说明该国媒体存在对国家财政依赖程度高、媒体没有自主权、传媒管理体制与发展水平方面的不足,以及俄罗斯媒体在该国的传媒势力的强大等问题。张霞介绍了美国如何通过向中亚独立媒体提供物质支持,制造相应的法律环境,获取中亚民众对独立媒体的舆论支持,通过“媒体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标准来打压中亚国家。这一类研究重点在强调西方国家对中亚地区的干涉和俄罗斯对该地区的影响,同样很少涉及中亚本国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相对我国的中亚传播学研究而言,西方学界关于中亚的研究则更偏重于推行西方诸如民主自由等价值观。Brown比较了中亚五国媒体在苏联解体以后的状况,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放松管制的自由化改革没能在中亚地区生根。中亚五国的领导人认为民族冲突的风险很大,因而持续强化对媒体的政府管制,从而增强媒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Brown, 1995)。Shafer 和 Freedman 探讨了中亚五国地区一系列的地缘和文化因素,特别是宗教因素,是造成这里媒介转型缓慢的主要原因 (Shafer & Freedman, 2009)。Manzella和Yacher研究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媒介转型,认为该国媒介民主化进程是比较成功的,因此相应的媒介民主化转型也比较顺利,但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媒体经济自足的问题 (Manzella & Yacher, 2005)。Kenny和Gross研究了中亚国家的独立新闻媒体。他们认为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严重的自我审查问题,已经让一个基于事实的可靠的新闻业变得不可实现。因此,作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对中亚地区新闻业发展的期待 (Kenny & Gross, 2008)。西方学界关于中亚国家媒介的研究,在审视中亚国家的媒介转型和变迁时,鲜明地以西方的媒介制度为参照物,以西方媒介制度的标准来审视中亚国家媒体转型的成败。这种意识形态化的研究同样在过度关注政治的同时,忽略了中亚地区众多具体的社会文化问题。

中亚传播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我国整体国家战略开始跟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转而“西进”,新疆地区过去10年间的发展和变化的背景,對我国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传播学研究应该对以下六大问题做出基于中国现实的反应:

一、前苏联解体以后,各加盟共和国都经历了社会转型和变迁。这种改革以现代化的改革为主。中亚国家的现代化改革伴随着各种各样社会问题,尤其以民族问题为主。研究中亚国家传播媒介与现代化转型,对新疆地区的改革和民族关系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新疆地区的改革开放本身晚于中国内地十年左右,后发的同时也承载了内地改革发展中类似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疆很多情况下是以民族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发生在新疆的各类社会问题甚至民族问题,主流媒体是如何呈现的,媒体在报道诸多涉疆议题时,如何在忠于事实的同时,有效维护国家文化一体性和民族团结,目前没有看到有价值和深入的探讨。本文作者在2013年天安门恐怖袭击之后发表在《环球时报》上的评论文章《反恐媒介话语需与民族宗教脱钩》,主要提出了这一问题。②

二、在經济改革晚于内地的同时,新疆的媒介体制也依然处于僵化落后的状态。在资本化和集团化浪潮席卷内地媒体行业的同时,新疆媒体依然恪守旧的模式,以至于新疆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收视率中连年垫底。新疆地区媒介体制改革如何进行,尤其在有众多少数民族语言媒体的情况下,改革的方向在何处?内地媒介体制转型当中的经验能否照搬,如果不行如何修改调整?考虑到新疆各个跨境民族的文化相似性,研究中亚国家媒介成功转型的例子,将对新疆地区的媒介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提供帮助。

三、2009年乌鲁木齐的“七五事件”震动世界。随后中央在2010年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确立了新疆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新疆发展最关键的就是南疆的发展。南疆能否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将决定新疆未来能否成为新疆党委书记张春贤所期待的“中华民族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基石”。新疆的发展,尤其是南疆的发展传播学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从Everett Rogers (2003)在上个世纪提出“创新的扩散”理论以来,一代又一代学者对此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和实现提出了修正和创新。当前,新疆地区的发展有赖于现代传播媒介的推动。如何在整体中国和中亚的背景下,在新疆地区进行发展传播学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在过去十年中亚国家发生的各类诸如大规模游行和政变中,互联网新媒体都发挥了主要作用 (Huskey, 1995)。2009年乌鲁木齐“七五事件”以后,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通过研究指出,新媒体如Twitter在“七五事件”及其后续发展当中,起到了关键的组织和动员作用(Xiguang & Jing, 2010)。五年以来,互联网新媒体在新疆社会经济和生活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过去两年社交网络诸如微博和微信应用的兴起,给我们认识受众,认识媒介,特别是互联网新媒体在整个中亚地区重大突发事件和我国对外传播中的角色和效果成为亟需关注的课题。

五、中国的经济改革带来的全国范围人口的自由流动,其中包括新疆维吾尔族在内地经商、求学,以及参与文化和其他活动。这些来自新疆的维吾尔人,离开自己的故土,为了自己的梦想或者生存,去内地生根发芽。同时,他们还坚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宗教传统,通过传播媒介同新疆故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对于离开自己的故乡,而生活在他乡的群体,国际学界称呼为“diaspora”。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那些跨境民族或者离开自己祖国,生活在他国的移民群体 (Braziel & Mannur, 2003)。国内学界近几年来,也开始慢慢关注这一群体。但是,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文学。在新闻传播领域,探讨媒介使用和身份认同相关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同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diaspora”翻译,主要有“离散文化”、“流亡文化”、“移民离散文化”等等。在研究对象方面,国内学界主要关注海外华人及其他海外民族,研究处于初始阶段,而忽略了生活在内地的边疆少数民族群体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对于我国国内的“diaspora”群体,学界研究则完全处于空白状态。但是,维吾尔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内地维吾尔族群众显然不能用“离散”、“移民”或者“流亡”这样的词汇来称呼。考虑到内地维吾尔族群众是移居到内地生活,同时散居在全国各地,因此,用“移居散居群体”能更好地反映国内这一群体的特点,简称“移散群体”。研究内地维吾尔族移散群体将为这个领域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六、过去十年以来,在互联网新媒体的作用下,宗教在新疆的传播发生了新的特点和变化。传统的纸质媒介越来越被快速和直观的手机短信和视频等取代。宗教信息的传播借助新媒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一领域,国际上针对新疆的地区宗教和新媒体传播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在我国更是罕见。在新媒体迅猛发展和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持续借助新媒体渗透我国的今天,这一传播学研究课题未来必将受到重大而持续的关注。

讨论

在我国传播学界从西方中心主义开始转型,寻找自身本体价值和本土议题的过程中,中亚地区为我们提供了天然的方向。国际社会和历史在过去几年当中的巨变,使得整个中亚地区对我国未来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具有了举足轻重的意义。微观上说,我国同中亚地区的地区关系将直接影响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一体性。本体论方面,我国中亚传播学研究应立足于中国现实,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情况,来认识中亚,构建我国的中亚传播理论体系。价值论方面,我国中亚传播学研究应首要服务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民族团结和维护多元文化一体性,同时关照中亚地区的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在此地区软实力的提升。我国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者,应及时捕捉到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抓住机遇,开拓我国传播学研究在中亚的新疆界。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号12CXW110)

「注释」

①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world/2012-10/3193760.html

②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china/2013-11/4516355.html

「参考文献」

①胡正荣、姬德强:《反思与超越:中国传播学研究十年历程回顾》,《中亚传播研究:我国传播学研究的新疆界》,2012。

②赵永华:《穷媒体、无序民主与国家动荡——解析吉尔吉斯斯坦政变中的传媒之争》,《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③张霞:《美国在中亚实施的独立媒体项目》,《国际展望》,2012年第3期。

④Brown, J.(1995). Mass Media in Transition in Central Asia. Gazette, 54(3), 249-265.

⑤Shafer, R., & Freedman, E.(2009). Press Constraints As Obstacles To Establishing Civil Societies In Central Asia. Journalism Studies, 10(6), 851-869.

⑥Manzella, J., & Yacher, L.(2005). The Kyrgyz Republics Liminal Media: assessing a journalistic rite of passage. Journalism Studies, 6(4), 431-443.

⑦Kenny, T., & Gross, P.(2008). Journalism in Central Asia: A Victim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Widespread Self-censo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13(4), 515-525.

⑧Rogers, E.(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ition: Free Press.

⑨Huskey, E.(1995). The rise of conteste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Elections in Kyrgyzstan, 1989–90. Europe-Asia Studies, 47(5), 813-833.

⑩Xiguang, L., & Jing, W.(2010). Web-based public diplomacy: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the Iranian and Xinjiang riots.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16(1), 7-22.

11Braziel, J. E., & Mannur, A.(2003). Theorizing Diaspora: A Reader: Blackwell Publishing.

猜你喜欢
中亚地区中亚国家传播学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яс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дает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шанс
МЦПС "Хоргос" дает много возможностей для развития бизнеса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ям из Кита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浅谈中亚地区EPC项目当地雇员HSE管理
当前中亚地区安全局势的特点及走势分析
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中国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出口的影响分析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