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听障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2015-05-30 02:44杨丽英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听障学生健康人格内涵

【摘 要】现代教育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作为重点,尤其是存在残疾的学生。相较于健康的学生,他们由于先天的缺陷,情绪更为多变、自尊心更为脆弱,健康人格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难题。要培养听障学生的健康人格,远比培养健康的学生要困难,然而这更加表明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分析了听障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听障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希望能够帮助听障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听障学生;健康人格;内涵;途径

相较于正常学生,听障学生更为敏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他们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先天的缺陷,让他们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智力发育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听障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是我们需要中的那关爱和教育的对象。如今的社会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对健康学生没有太大影响,却很容易对让听障学生迷失在社会的阴影和消极面。在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减少这些内容对听障学生的影响,成为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

一、听障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听障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应该凸显出其自身的特征,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情感方面

听障学生天生残疾,对信息的把握不全面,比较敏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树立健康的人格,就要使其保持乐观、开朗的情感的状态,保持向上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美好远景。

2.认知方面

认知客观现实,并在已有条件上谋求发展才是正道。要培养听障学生的健康人格,就要使其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并调节自己的心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每天愁眉苦脸,意志消沉。

3.行为方面

行为的独立性是意志独立性的表现,意志独立是一个人人格健康的表征。对听障学生来说,健康的人格就是要使其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开发自己的潜能,养成自己个性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融入到社会中去,有效地管理和提升自己,做一个利人利己的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二、培养听障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听障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有了清晰地认识。为了使听障学生达到如上的标准,就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健康的人格的基础是价值判断、思想认识,要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人格,就要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树立典范和榜样。典范和榜样本身就有极强的价值导向作用,为此,教师应该结合听障学生的特点,为其讲述一些自强自立、奋斗不息的听障人士,诸如海伦·凯勒、周婷婷等。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的同类,当有自己的同类存在,且其处于自己认为的劣势且能够顽强的奋斗、拼搏的时候,人受到的鼓励和激励是最大的,一切颓废会被一扫而尽。其二,拓展学生的活动范围。听障学生是敏感的,同时也是最愿意证明自己的,因为他们的缺陷使得他们自卑,而他们希望的是别人认可他们而不是同情他们。为此,教师要拓展教育的空间场所,让学生深入到养老院、拜访先进听障人士,通过实际的社会参与来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其三,通过小事育人。相较于健康学生,听障学生的生活和玩耍的范围有很大的局限。为此,思想价值教育的开展还是应该以教学、生活中的小事为例,诸如某个学生助人为乐,教师可以让其用手语来表述自己的心态,将其和同学们分享。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这样通过一件小事,也能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2.制定明确教育目标

为了确保人格培养的效果,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来说,要从如下几点着手:其一,增加成功体验。听障学生一直是受到保护和同情的对象,缺乏成功体验,而自信心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断激励其努力拼搏,培养自信心。其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独立人格形成的基础,独立的人格才是健康的。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不强。听障学生尤其是如此,对父母和教师过于依赖,这并非好事,不利于其独立人格的培养。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独立学习、完成任务的机会,使其养成独立的思维、独立的意志,这样才能使其拥有健康的人格。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础,人格畸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因为心理问题的积累导致的。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预防、疏导心理问题。听障学生更为敏感、脆弱,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学生暴露出的心理问题,教师要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采取提供预防、因势利导的原则。要创设轻松、舒缓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使其存在的焦虑、自卑、猜忌等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其二,注重心理激励。听障学生大部分都不自信,因为不自信而导致自卑、焦虑、不安、忧郁等问题。试想如果他们和平常的孩子一样,这些心理问题要轻得多。针对这个现实,教师要积极寻找学生的优点,并对其进行鼓励,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以必要的激励,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健康人格的培养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行为,教育行为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而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需要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有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教师才能打开听障学生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其遭遇、心理感同身受,针对他们存在问题、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实际的人格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自己满满的爱和包容,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使其放弃一切的“武装”,和教师打成一片。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赖程度就会提高,就会将以往积蓄的一些问题和教师交流、分享。而教师可以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为学生提供指导意见,为其提供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处理对策。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还能使其从教师身上得到日后发展的方向,养成主动、开朗、客观的性格,从而形成健康、富有朝气的人格。

5.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格不健全的学生大部分都腼腆、自闭、不爱表达,由于人际交往过少,这些学生的负面情绪难以得到释放、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长期积累下来就会导致人格畸形。鉴于此,教师应该联系家长,着力提高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听障学生的交际范围大多局限于同样的特殊教育群体,与生活周围人的接触不是很密切,一方面是因为交流不便,另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抹不开面子,不愿意因为孩子听力障碍而被人投以异样的眼光。为此,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要让家长带领孩子融入到生活周围的区域,加强和周围人的交流,争取让孩子早入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让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方式。当其有了独立的意志和自我追求的精神,也就基本形成了独立的人格,这就是健康人格培养的基础,也是关键。

三、总结

本文分析了听障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听障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希望能够帮助听障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石茂林.普通班教师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困境与出路——以美国《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实施状况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3(04)

[2]傅朝晖.特教学校教师合作文化的建构[J].现代特殊教育,2013(Z1)

[3]常建文.特殊教育:因坚持而美丽[J].现代特殊教育,2013(Z1)

作者简介:

杨丽英(1975.8~),女,布依族,籍贯:贵州省三都县,单位:贵州省黔南州特殊教育学校,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

猜你喜欢
听障学生健康人格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浅析独生子女健康人格问题及培养策略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情况
听障学生自残行为的成因与对策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高听障学生注意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