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第38题评析及教学启示

2015-05-30 08:24陈笑娟
求知导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科举制梁启超考点

陈笑娟

一、试题评析

2014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第38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是个相对旧的考点,近年考查比较少,但2014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第38题在秉持以往命题风格的基础上,再次匠心独运,给我们一线老师展示了一道考点新用,指导教学的命题指南。

试卷注重新史观的理解与运用,如第38题的第三问: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是根据材料,只要概括出材料中梁启超个人的观点即可。认清了这点,答题时便不会过于去纠结是否回答课本中的关于科举制的影响。阅题十分重要,以免偏离主旨。而这一问,也体现了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实现对学生学科学习与研究基本方法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旧题新考,意图体现历史学科素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故命题者所选的史料,趋向贴近考生实际生活。从某种角度看,能引起思考的题目就算是好的考题。

二、教学启示

高考是一个指向标,也成为高中老师的指挥棒。研究高考试题的意义在于认识到与平时教学之间的差异,进而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1.打破旧考点及已无新意的观念

2014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第38题的前两问,关于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阅读归纳信息”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得出答案并不困难。而第三问,“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很明显这题的10分,扩展为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到了问题四,“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已经上升到探究的高度。从中可看出对能力的考查有一个递进的过程,既保留了基础知识点,又有所提升,这种多层次体现了高考选拔性的特征。

2.提防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容易让人在总复习过程中对近年考过的内容掉以轻心,不加重视。同一知识考点以不同的视角重新出现的例子其实并不少。

如2010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第38题,考查的是从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人均GDP的角度考查关于工业化发展的相关问题,而201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第38题再次出现。不同的是,2013年是先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到苏维埃政权是如何进行工业化,再从“通常国家” 的工业化道路入手将英国的工业化道路结合进来,最后上升为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和苏联工业化道路不同点的分析,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升华。

而认为高考试题会回避同年太过热点的史实的想法,也是不可取的。

研究高考试题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为了通过总结出题规律来抓题。统计近三年福建高考命题模块分值,可发现近年对必修二经济史的考查比较频繁,分值比重较高。而在对近三年福建高考命题通史分值的统计,可看出对中国历史的考察较全面频繁。

但是,若教师把这些统计值作为猜题的依据,引导学生去猜测来年的考题趋向是否会是出自必修一或必修三,这种习惯是危险的,也背离了历史教学的初衷。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确,强的实力在于脚踏实地。

3.探究思考的教学课堂

无论未来的高考如何改革,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学科的事实不会改变。历史学科的运用、分析、探究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应该侧重于设置探究思考的氛围。

以2014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第38题第三问为例,材料中梁启超认为科举制考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内容僵化的教条,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因此出现了“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的忧虑。结合时代特征,梁启超是晚清时期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借此我们可分析出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是倡导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以挽救民族危机。这要求学生在对科举制的基本知识点清楚的前提下,还能对史实迁移运用,最后将其用文字表述出来。

近代科举制在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命运,这一问则必须置于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科举制度本身有它的积极性,以考试方式选才体现相对公平的择优录取。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人文精神广泛传播,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科举选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念,而科举选官能在西方盛行的原因还在于西方是有选择性地借鉴了科举制的优点,并非全盘接收;而同时期的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八股取士制度的僵化无法满足当时培养实用人才的需求,在此冲击下,科举制积累的弊端长期得不到根本纠正,被废除也属不可避免。

我所理解的历史探究性是,学历史,能影响你的思维方式,提高你的敏锐度,能让你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能改变你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它能培养你的眼光。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科举制梁启超考点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古代的考试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科举”
梁启超的开场白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科举制利与弊及其当代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