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议题”的生活消费因素及防治对策

2015-05-30 10:48刘娟徐菁张天照贾广惠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雾霾消费

刘娟 徐菁 张天照 贾广惠

摘要:目前,黄淮地区雾霾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对雾霾发作范围大、频度高、治理慢等方面。根据对黄淮地区居民消费行为的深入调查思考发现:居民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生活消费更是雾霾产生的诱因,因此根治雾霾的对策不仅需要从上而下的革新,更需要从下而上的改变。按照源头治理和总量控制的治理模式,改善居民生活消费模式,从“转观念”“改方式”“变节奏”三个层面,运用各种方式与手段全面抗击雾霾。

关键词:雾霾 消费 黄淮地区 防治对策

当前,我国經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频频爆发的雾霾,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和工作。华北、黄淮成为最典型的雾霾爆发区。其中,黄淮地区(以江苏徐州、安徽阜阳等地为例)雾霾具有一定代表性,生活消费领域的问题值得关注。本研究就针对这一层面做出探索,以警示社会,改进消费方式,推动绿色消费,减少雾霾危害。

一、黄淮地区(江苏徐州、安徽阜阳)雾霾成因、特点

(一)雾霾的成因

1.自然因素

黄淮地区属于平原地带,在冬春季节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多,气溶胶浓度高都有利于雾霾的形成。在静稳天气条件下,湍流受到抑制,特别是当逆温层出现时,低空中的水汽和颗粒物不易扩散,极易形成雾霾天气。调查显示,徐州以及阜阳大气气溶胶浓度在全国范围来说处于较高水平,这易于催生雾霾天气。

2.社会因素

“城市效应”使得空气流通不畅,城市扬尘严重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民众生活消费不合理更加促使雾霾形成。如今,个人作为社会生产、生活的主体,给社会的发展带来生机和动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发展的“负”产品。作为二线城市,黄淮地区雾霾形成有其特殊性。过度消耗能源、生产生活垃圾无序处理(掩埋、焚烧等)、节约意识淡薄等等不良生活消费习惯,导致秸秆、垃圾焚烧行为盛行;“能开车不坐车、能坐车不骑车”观念的流行,导致了秸秆焚烧、汽车尾气排放过量等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与观念也促使黄淮地区被雾霾频频侵袭。

(二)黄淮地区雾霾的特点

黄淮地区在地理、经济以及气候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征。黄淮地区地跨苏北、皖北、鲁南、豫东,是典型的农业种植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黄淮地区经济地位显著;同时,黄淮地区秸秆焚烧现象严重,致使雾霾季节性发作突出,而在雾霾来源的问题上,黄淮地区雾霾的来源与整个华北比较接近。

此外,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加不容忽视。雾霾天之所以被称之为“危险天”是因为雾霾对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诱发心血管疾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甚至减少人的寿命;同时,除了身体上的疾病,从心理上说,大雾天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这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都会给公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二、调研过程

2014年7月,江苏师范大学新世纪限塑同盟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制定了《雾霾与消费因素之间的关系》的调研方案。包括课题的调查内容、方式等等,并制定了合理有效的调查问卷,使接下来的调查活动得以清晰化、系统化地开展。

从2014年9月下旬开始,课题组陆续对江苏徐州、安徽阜阳等黄淮地区的城市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了以黄淮地区秋收季节秸秆焚烧情况,并在后期进行了相关研究。

根据环保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秸秆禁烧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自2014年5月起徐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然而2014年10月中旬,课题成员在走访江苏徐州、安徽阜阳两地部分农田的秸秆焚烧情况时,发现很多农田里仍有焚烧后留下的焦黑痕迹,甚至还有不少农民在我们走访时正在焚烧自家田地。同时在徐州市铜山区马兰村,我们发现很多堆放在路边、河边被焚烧过的玉米秸秆,而田野里也残留着玉米秸秆焚烧留下的遍地黑灰。

在走访徐州环境监测站后我们得知,受焚烧秸秆影响,2014年秋收季节,徐州地区PM10和PM2.5值达到罕见的高峰。监测站负责人向我们展示了徐州地区秋收季节一天的空气质量数据折线图。根据图表数据显示,徐州白天PM2.5、PM10数据相对较为正常,但是到了晚间数据开始持续走高,而晚上10点左右,PM10的数值比平时正常值超了4倍之多;同时PM2.5超标近6倍,可见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危害性。禁止秸秆焚烧、高效利用秸秆等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2015年初,一部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掀起了全民关于雾霾话题的关注,关于雾霾各方面的内容也被广泛讨论。对此我们制定了关于“居民出行习惯大调查”的调查问卷,并在江苏徐州、安徽阜阳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43%的被调查者习惯私家车出行,28%的受访者习惯行驶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另外将近26%的被调查者喜欢自己骑车(自行车、电动车),少数老年人和工作地点离住宅较近的居民会选择步行出行,大约占整体比例的3%左右。同时,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民众对于雾霾、环保等问题都比较关心,但更多时候,人们只是认为自己是雾霾的受害者,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雾霾的生产者,更没有意识到仅仅是自己日常生活的简单出行,竟对空气、对雾霾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雾霾防治对策与思考

(一)个人层面

1.转变消费观念,践行低碳消费

大气污染问题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活动形成的环境破坏。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复杂,各种物质消耗也日趋增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个人应当有效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切实践行绿色消费的原则,转变固有的消费观念,树立起应有的环保意识。比如随手关灯、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有意识地选购绿色产品等等。逐渐从实际的生活消费行为中去践行正确的消费观念、响应生态文明并落实绿色消费。居民应当理性对待日常的生活消费,量入未出,避免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消费习惯。

2.绿色出行,健康生活

现代社会中,私家车数量的急剧上升增加了环境的承受力。因此,在居民的日常出行中,较为短途的出行,应选用步行、骑自行车等方式,切实履行“1230”原则,即1公里步行;2公里骑车;3公里坐公交车,即使是长途出行,也应优先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如火车、公共汽车等。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从而有效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3.充分发挥公民权利,实行环境监督

对环境实行监督,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公民,拒绝购买非绿色产品;监督餐馆直排油烟的行为;发现污染浪费行为,及时拨打环保局投诉电话“12369”进行投诉;发现工厂污染,随手拍摄并@当地环保部门等都是公民日常生活中监督权力的使用,而居民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生活生产进行有效监督,有利于促使有关部门关注重视环境问题,加大处理力度,以改善空气质量,缓解雾霾危害。

(二)政府层面

1.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一方面,从源头控制雾霾产生源是治理雾霾的根本途径。机动车尾气是PM2.5的重要来源,政府应控制机动车总量,严格机动车注册登记和转入标准,实施城区机动车辆限行制度,规范机动车环保检测,提高油气标准,开展机动车路抽检;同时加大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战略,优化公共交通线网,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

另一方面,绿化也是治理雾霾的重要举措。在继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也要创新思路,积极鼓励民众参与到植树种林的活动中去,特别是多栽种降霾树种,以更好更快地消除雾霾。

2.鼓励科研创新,为雾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政府要充分鼓励科研创新,鼓励有关部门开发研制新能源、积极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海洋能、氢能、燃料电池、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的开发,扩大能源的利用范围,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人们对煤、石油等“污染能源”的使用;同时,加大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以此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切实减少空气污染物。

3.加强雾霾宣传、引导,公开环境监控信息

政府应该当好对抗雾霾领头羊的角色。加大对治理雾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仅积极宣传引导社会绿色环保低碳消费生活,更应该发挥政府的监督执法职能,对于违法乱纪、污染环境的行为予以惩治,此外,制定相应的排污收费标准,对违规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严厉惩处。完善雾霾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制执行,依法处置重度污染企业是治理雾霾天气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三)媒体层面

1.增强媒体社会责任感,及时准确报道雾霾信息

如今對于雾霾的状况,媒体有责任、有义务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积极追踪雾霾的发展进程,及时将最直观、最全面的信息反馈给社会大众;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扩大雾霾认知的影响范围。

2.普及环保知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民众不科学的生活消费行为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变民众生活消费方式,树立环保意识是媒体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媒体要积极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提倡节俭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各种环保教育主题活动,创造浓厚的社会环保氛围。

3.发挥媒体监督职能,做好雾霾治理瞭望哨

媒体在宣传监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对政府的环保政策落实、环境监测数据的公开、污染惩治措施的实施等进行跟踪监督,同时也应对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等实行监督,切实当好雾霾治理的瞭望哨。

四、结语

雾霾的防治是一个长期、复杂、动态发展的过程。虽然雾霾已经成为严重的污染问题,但雾霾对公众而言,仍然是“有意识无行动”的问题,民众不仅是雾霾的受害者,更是是雾霾的制造者。治理雾霾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全力协作;抗击雾霾不只是一个群体一个单位的责任与义务,而是需要共同的努力,“政府+社会+公民”才是有效抗击雾霾的方程式。政府、社会、个人各个层面都应明确相应的防治措施和责任意识,落实各自具体的治理职责,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和根治雾霾,还天空一片蔚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张小曳,孙俊英,王亚强.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学通报,2013,(13).

[2]阚海东.雾霾天气下的细颗粒物污染和居民健康[J].{H}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06).

[3]刘迅.公众环境态度及行为与雾霾污染程度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4.

[4]王庆.媒体归因归责策略与被“雾化”的雾霾风险——基于对人民网雾霾报道的内容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2).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雾霾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可以消除雾霾的新型无人机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及防治对策分析
新消费ABC
从雾霾中突围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
雾霾下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