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园文化之契合研究

2015-05-30 10:48任杰马其南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任杰 马其南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内核的凝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是社会主义社会长期普遍遵循与坚持的价值准则和目标指向,更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基础。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大学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旨在通过分析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刻内涵与本质特征,阐明二者之间的内在契合,即:二者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在目标上存在一致的同向性,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深刻的互动性,并且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从而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其发挥载体功能,在大学生中成功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在契合

一、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及特征

“文化”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笼统地讲,文化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既是社会的,也是历史的。社会文化基本涵盖了国家或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要素。由此,我们可以概括的说,“大学校园文化是包含大学精神、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大学制度和大学环境等在内的一切文化要素的总和。”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如同大学校园存在于社会之中一样,大学校园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大学校园文化既具备社会文化内涵的一般共性,又保有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下的独立文化内涵。二者之间,存在于共性与个性的互动状态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民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然而,社会繁荣的背后也隐含着不少的隐忧,要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主题突出强调,并且每次都有新概括、新发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概念。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基本相同的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结构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结构,从哲学内涵上看,形象的说,就是“一个顶点,三个支点和四个面”——“顶点是爱,支点是真、善、美,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由此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出于爱、始于真、为了善、追求美。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它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举什么旗”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全过程。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它集中反映了全体人民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美好前景的向往,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是连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中间环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

第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发展动力问题,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精髓所在,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最终实现。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其核心内容“八荣八耻”涵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德规范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伦理尺度和道德准则,是整个体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论述中,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结提炼,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表述,更是对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贡献和整体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是指明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来说,就是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而从体系上说,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建的四面结合体。这既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又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2.大学校园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育人功能,并且在育人方面比课堂教学更具有优势。大学校园文化能够联系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能够及时关注并积极回应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体现时代性;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和广泛参与的热情;能够把抽象的理论、深刻的思想形象化、艺术化等。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隐性的育人活动,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大学生更易接受某一思想理论并自觉转化为外在行动。因此,大学校园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其与课堂活动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在联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联系密切,二者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在目标上存在一致的同向性,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深刻的互动性,并且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深刻的互动性。首先,二者间的互动性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重大创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处于思想统领地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组成部分,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思想共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最广泛、最先进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它既指明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也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其次,二者的互动性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转化。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但是,“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价值理论,要想内化为大学生价值共识,外化为大学生价值追求就一定要借助实践手段完成有效转化。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实现其有效转化的重要实践。

实践的统一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凝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过程。

综上,我国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承担着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大学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广大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和思想品质,进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大学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正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促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创新。大学校园文化正是以其新思想、新知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知识动力及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戴艳军,吴桦.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2]李忠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在逻辑与体系建构[M].人民出版社,2014.

[3]廖女男.大學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周希贤.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曾狄,李忠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问题[J].思想政治研究,2013,(6).

[6]郭根,刘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维度及其价值意蕴[J].学术论坛,2012,(9).

[7]胡兵,袁和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内涵[J].创新,2014,(2).

[8]方章东,侯惠勤.文化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9,(3).

本文系2015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研究》(SDSZ-2015-011)研究成果;201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L14ASZ001)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立项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