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2015-05-30 22:57张悦赵岩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大学生

张悦 赵岩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不断发生改变,通过挖掘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变化特点,针对这些新特点,重点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途径,为促进高校就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就业价值取向 变化特点 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是就业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即以一种什么样的观念来选择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探究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新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意识增强,自我认知偏颇

经过近4年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基本形成,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但是,由于他们一直处在大学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社会实践缺乏,对自我认识比较偏颇,往往会出现所谓的“眼高手低”的现象,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成才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淡化

大学生在即将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选时,深刻感觉到个人能力和学识的重要价值,他们开始注重并专心于培养自己的特长,拓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增加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力,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但是多数学生,都仅满足于个人设计,过分强调个人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较少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标与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因此,择业时,多数毕业生向往和追求大城市、高收入和舒适优越的环境。对于到基层就业,觉得那是埋没和浪费人才,无所作为。

(三)竞争意识增强,道德意识和荣辱观淡化

随着“自主择业,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制度的全面实施,学生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勇于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谋求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但是,因为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成功,获得称心的职位,则忽视基本的道德意识和荣辱观念,丧失诚信、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显功利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西方“拜金主义”及“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等思想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思想的功利性不断加强,很多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大城市、高薪资、环境好的世界500强公司。这样把个人利益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很容易造成忽视他人利益、社会和国家利益。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

从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在处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阶段,出现了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多样化,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从政治角度分析,由于现实思想文化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再是单一地接受主旋律的影响,而是有了多样的声音,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思想文化环境里,独立判断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思想意识导向却朝多向性发展。各种思潮和观念不断冲击着高校这个原本单纯的净土。网络使得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大学生是具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特征的群体,就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样化、复杂性和多向性冲击了高校就业工作。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一个理念”

“一个理念”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锻炼学生形成为社会所需的素质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实现“两个目标”

“两个目标”,即以实现“稳定就业”和“和谐就业”为目标,通过开通多途径的服务渠道和促进渠道,协调处理好学院、学生、社会的关系,形成三者良性互动机制,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实际困难,推动学院就业工作稳步、和谐发展。

(三)遵循“三个步骤”

“三个步骤”,即坚持三步走原则。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其次,进一步实现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完善。再次,让毕业生走出去,积极为毕业生打造多元化的就业平台,全面做好就业信息反馈回访工作,进而加强就业理论研究。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途径

(一)强化角色转换和社会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其一,通過不断地说服教育、座谈、谈心,使学生明白学校与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环境,要有勇敢地投身于新生活的勇气、胆识和心理准备,克服各种可能的心理危机,加速心理调适。其二,通过举办面试技巧讲座、简历制作培训会等,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学生如何避免面试中的尴尬,如何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使学生逐步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尽快适应社会的方法和艺术。其三,明白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是人生旅途中一段新的征程和新的起点,需要确定更远大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事业成功。

(二)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建立新型协调机制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话语表达更加自由化,沟通交流更加网络化。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为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为拓展就业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高校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网站互动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在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上下功夫,摆事实,讲道理,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全面拓展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运行模式。可以通过在高校评比开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精品活动,用事实说话,用效果说话,将活动的宣传平台扩大到网络,努力做到化被动为主动、把握规律、讲求谋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校内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进行大学生网络就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实践探索

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将自已的人生理想与国家民族梦想紧密相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每个人坚信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以这些活动作为就业教育的载体,既能解决思想问题,同时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做到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四)培养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要呼吁、辅助、帮助高校政策制定者打造“四化”就业工作队伍。一是专业化培养。建立健全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专业培养体系。二是职业化发展。为就业管理和教育人员提供相对稳定的职业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积极打造职业化就业工作队伍。三是动态化轮换。根据工作需要,实行不同学院间的阶段性流动以及就业工作部门管理岗位和辅导员之间的岗位流动,保证就业工作队伍的创新能力和良性发展态势。四是集团化作战。实行就业工作队伍一人多种角色,每一名工作人员均承担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指导、创业指导、法律政策指导等工作,打造纵向相连、横向贯通的矩阵式、集团化工作体系。只有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才能真正做好就业工作,真正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上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本文系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就业科研项目《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