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新”为导向,建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2015-05-30 22:57何佳常亮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三新长效机制

何佳 常亮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愈发普及,大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大学生党员的发展队伍日益壮大,新党员的推荐、选拔、考核、教育等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制约了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的“三新”为导向,创建与完善高校党员发展的长效机制,创新与发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和思想,重视与研究入党后再教育与管理,使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更加高效有序的发展,从而培育出优秀的大学生党员。

关键词:三新 高校基层党建 长效机制

近年来,随着90后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党员数量增多。与此同时,社会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而网络的普及更使得大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社会思潮,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前期我们根据党员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了一系列的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衡量党员思想素质的标准、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的教育载体,党员的继续教育等新时期面临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适合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一、目前大学生党员发展的现状

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着:学生党支部建设组织生活形式单一、质量不高、引领性不够,党员发展过程中标准不明确、程序不严格,重学习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新形势、新问题、新现象的出现,我们要认真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1.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隐蔽性

当代大学生处在单纯平稳,没有波折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对党的认识深刻度、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性以及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的热情不足。他们的入党动机还存在表面肤浅,思想模糊的问题,特别是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舆论的影响,据统计23.6%的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趋于功利化。但是这种功利化的入党动机存在一定的隐蔽性,拟发展对象在谈话时一方面畅谈加入党组织的目的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却对时事政策的关注甚少,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明确的政治立场。

2.大学生入党思想政治素质的标准难以量化

在实际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每所高校都严格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规定,制定学校的组织发展工作细则。但发展党员工作中最重要的标准是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而这一点又难以用统一标准去量化,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3.大学生入党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创新性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最直接的工作者和培养人——思想政治辅导员,难免会用学生的学习好和工作好来替代思想好作为评价标准,而思想问题和入党动机一样存在一定隐蔽性,没有明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基层党支部书记根据单一化的标准来发展党员和党员继续考核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4.对大学生拟发展对象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单一

积极分子和拟发展对象可以参加学院或学校的党校学习班或者有选择性的让他们参与党内的组织生活,但是这些活动对学生政治理论的教育方式仍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主,传统的说教和讲课方式很难让大学生在心理上真正的接受和认同,学习往往是流于表面,很难引起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震动和思想上的共鸣。

二、以“三新”为导向,建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的“三新”为导向,不断创新,在新形势下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1.建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理念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有“全局理念”,着眼于大局,应当围绕高校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局展开,为高校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服务,培养真正优秀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次,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树立“服务理念”,应当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无私奉献的意识为导向,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最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树立“开放理念”,传统的课堂上理论灌输,课余时间的政治学习的模式早已经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了,应当走出去与时代接轨,与社会融合,与外界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2.完善高校党员发展量化标准的新机制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创建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在不同年级、专业建立相应的学生党支部,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包括思想、组织、作风、民主测评等方面,让学生熟悉标准认真执行,同时,由于思想政治素质难以用分数量化,可以采取分区分层分阶段的量化,既有对其实际活动中表現出的为群众服务意识的评价,也有学生群众对其日常表现的评价。在实际考察环节,支部书记与培养人可以进行突击式考察,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看到最真实的一面,评定其是否有资格进一步发展。通过量化评分进行分组面试,从对党的认识,到当前的形势与政策等相关认识进行现场答辩,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3.构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的新模式

加强党员与时俱进的深化教育,通过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举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强组织生活制度建设,促使学生党员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创设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把党员的材料公示到活动展板上,引领学生向优秀学生党员学习,并且安排党员宿舍管理责任区,提高党员的服务意识,结合适当的寓教于乐的党知识讲座、红歌会等,丰富活动载体。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发展与创新,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带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发展,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新载体,将党建工作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不断摸索形成比较系统的、科学的、成型的工作体系,为培养高质量大学生党员队伍提供坚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静.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

[2]姚志平.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J].南通大学学报,2005,(3).

[3]马跃.浅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本文系2015年度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合作课题Islgslhl-088。

猜你喜欢
三新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
话剧史上的“三新”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应拓展“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