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道德悖论,提高交往能力

2015-05-30 01:11徐茜晶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情感需求

徐茜晶

摘要: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必须直面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化这一事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学会判断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引入道德悖论,利用并突破道德悖论,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道德伦理的甄别能力,从而使他们能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人际交往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道德悖论 情感需求 主流困境

学校德育一直有冲突和整合两种相互伴生的特性。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年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种种新的取向,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道德生活领域正在面临各种现实与可能的冲突,这就说明学校道德教育必须直面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价值多元化这一事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从而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和理想选择能力。然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总是带着固化与理想主义的色彩,在道德观念的教育及管理上尚存在着单一化的现象,以致有部分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知”“行”不一。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现状:其一,是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不完善,是非边界模糊;其二,是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缺少规范约束,自控能力不足;其三,是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欠缺,过于自我甚至自私。因此造成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遭遇了三个困境:“清纯遭遇爱情”“雷锋遭遇老人”“自我遭遇不合群”。

一、人际交往的中主流困境的具体表现

笔者以部分大二学生为样本,进行了调查,设计了当前大学生中比较热门而敏感的三个交往话题:“爱情”“助人”“结伴”的情况统计发现,有以下三大困惑:

1.“我不能恋爱吗”:清纯遭遇恋爱

由于大学生生理、心理正处于青春勃发活力四射的特殊时期,据统计,大二学生80%有初恋的意向或情感经历。初恋情结主要源于高中时期和大学期间的交往,有少量是通过现代网络交结的。大学生正是个体生活,心理发展以及学业进取剧烈变化的重要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段。因此,通过科学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创造力,学会判断和选择,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从已有案例分析入手,本人认为高校学生中恋爱现象频发的根源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社交面窄。有些学生的校园生活仍显单调,常常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也缺乏参加社团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当数量的学生还不愿意远离自己的视线,孤芳自赏,自我封闭;情感需求。不少大学生在中学生是“宠儿”且情感经历单纯,加上学习紧张、高考压力,进入大学后面临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自然有异性相吸的状态和倾向。不可否认,恋爱有时会对自己的学业带来负面影响,而大学生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这么大了,还不应该恋爱吗?婚姻法规定女生20周岁,男生22周岁就可以结婚呀!这正是清纯遭遇恋爱。

2.“我该去做好事吗”:雷锋遭遇老人

“老年人跌倒了,是扶?还是不扶?”这是全民性的道德困惑:“扶得起,伤不起”。当下,老人摔倒诬赖救助者之事时有发生,好人难做成为举国上下民众热议且陷入了某种道德争议。“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的选择是……”对此,调查的结果竟然有48%的大学生选择了“观望和拒绝”。“助人为乐”的义举是人的天性和公认的传统美德,更是文明社会所积极倡导的主流价值。曾几何时,这种中国的传统美德却在当今社会成了人们的迷茫和困惑,国人渐渐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日益下滑,人心不古。面对这一道德困境,如何做出理性的选择?作为社会的人谁都回避不了。大学生岂能袖手旁观,置之不理?这正是雷锋遭遇老人。

3.我怎么交不到知心朋友:自我遭遇不合群

由于“微时代”的到来,当下大部分年轻人都在低头玩微信,沉溺于网络、游戏、虚拟的“微生活”中,加上大批来自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更是“以我为中心”的自我优越感,所以在同伴交结上也同样遭遇到各种问题。甚至有时爆发为“冲突”。本人梳理了大学生在伙伴交往上主要存在自我遭遇不合群的以下几种现象:其一,自傲而引起自大。众多的学生认为从小学到重点大学一路风光,因此逐渐造成了盛气凌人、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的“傲气”,把交往对象均看作是缺乏头脑的笨蛋。其二,自卑而引起孤僻。自卑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感到周围人高人一等而自己看不起自己。其三,自私而引起嫉妒。表现在对他人长处,经常心怀不满,心理承受能力差,蔑视同学,甚至仇视优者。有时容易发生冲突。

二、利用道德悖论,提高交际能力的具体策略

道德悖论,又称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关于道德悖论的思辨。如“义与利”“忠与孝”“饿死与守贞”等。孟子关于“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回答实际上就是对道德悖论的精辟解读。因此,道德悖论在某种意义上是道德信念、道德原则、道德行为在理想化情境中的极端呈现。道德,对处于成长期的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信念,也体现为一种行为。它需要理论的灌输,更需要体验和自省。道德教育的使命在于通过塑造倫理精神,培养完满人格,改善人们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调节、引导和提升,而不是教导人们无条件地遵从某种固定的外在准则。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应从传授道德知识和灌输现成结论,转移到让学生掌握理性的思辨,提高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判断能力的教育上来。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自行判断和处置所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道德冲突或道德选择时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善与恶、正与邪的冲突,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群体利益的冲突,等等。现代西方学校教育一直重视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认为道德判断是道德决策的前提。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和皮亚杰等都认为道德主体在面临道德矛盾与冲突时,首先需要有一定的“反省思维和理性推理能力”(The ability for reflective thinking and ralional discourse),才能作出合乎理性的道德选择,因此,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会人们如何进行道德分析,而不是告诉其结果或结论。比如,设计一种“情景式的道德教育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被给予一个假设的情境,其中某一个人面临着一种抉择;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他们的观点考虑这个问题,并且就这一情形推断,如果面临着一个相似的抉择,你会怎么做。这就是让学生在处理现实的道德问题、道德情境、体验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增加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让学生自己作出合适的判断和选择。然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无法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很多且很有效的道德体验环境,从而使道德教育长期处于单一的灌输状态,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仍然以说教为主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借鉴西方德育理念和方法,引入道德悖论,就是“缩大千世界于一隅,融万千矛盾于一体”,通过理想化的情境构建道德困境,激化道德冲突、引发学生的道德自省,从而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与升华,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和途径。具体策略为:

1.借助道德悖论提升理性,“恋不逢时不如不恋”。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一桩坏事,若强制阻止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具体教育管理中不妨因势利导,让“悖论”去甄别思想,感化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

个案:“拯救”了女班长和“小混混”。她,A班的班长,眉目清秀,爱好打球,有一股“女汉子”味道,且做事雷厉风行,极有正义感;他,B班学生,其貌不扬,跟社会上的“小混混”走的比较近。当有学生告诉我,他俩“恋爱”时,我吃了一惊。经过观察发现,俩人的关系的确亲近,上课下课均结伴而行,课间就在走廊上聊天,时不时有“班级小密探”告知男生送什么礼物给女生了。于是,我不动声色地给他布置“工作”;为响应学校做“志愿者”的号召,班级也要组织同学进行有意义的活动,我建议她先召开班委会议,再写详细的方案,然后联系相关的社区、家庭,忙的不亦乐乎。期间,我联系了她家长,对她的方案进行了肯定,并请家长协助进行活动的准备事宜。一个活动告一段落,第二个活动接踵而来……渐渐的,“小密探”的“八卦”消息也少了,这段“恋情”也不了了之了。其实,她跟他的亲近也是为了感化他,让他断绝跟“小混混”们的交往而已。

爱情是男女双方最真挚的爱慕之情,目的是结婚,建立家庭,并要求双方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决不是一件赶时髦的事情,经济尚未独立,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闯入爱情领域。尚有很大的盲目性、冒险性和冲动性。过早的恋爱,容易分散精力,耽误时光,而且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还不健全,其社会阅历、生活经验不足以处理早恋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感情问题,很容易草率行事,造成终生遗憾。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子。鼓励学生与德高望重的成年人结成“忘年交”,介绍他认识品学兼优的同龄伙伴,既可减少两人单独相处的机会,分散对“恋人”的注意力,又可让学生在交往中,不知不觉地拓宽眼界和胸襟,激发上进心,让学生自己逐步感到局限于个人小圈子,卿卿我我,真是相形见绌。

2.利用悖论原则,助人为乐,“该出手时就出手”

利用悖论原则,启发学生思考。有冲突,必然会有争论、有思考。道德悖论中存在直接冲突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态度行为,对其中任何一方的认同,都同时是对另一方的否定。这就要求身处其中的人,对自己的道德原则进行解析并做出抉择。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由无效的争论转移到理性的分析、思考中来。“扶起摔倒老人被诬赖”这毕竟是社会特例,不应该因此成了冷漠、不救死扶伤的理由。人们的天性、传统的美德行善积德、古道热肠更不应就此沦落。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去积极引领,帮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助人为乐的道德价值观。事实上,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许多需要人们相互帮助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善良的人在“该出手时就出手”。

3.突破道德悖论,与群同乐,“独乐不如众乐”

“微时代”时代的大学生,虚拟世界过于丰富,而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反而与其隔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以更“亲和”的“对话”方式与他们促膝交谈,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动之以情,并激励大学生的交往热情,让他们冲破学校、亲属的小圈子,与学校以外的社会、团体接轨,在“志愿者”“义工”“联谊会”“党团活动”“野餐野行”……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多种类型的人群,变被动交流为主动交谈,逐步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古人有云:“与人为乐与己也乐,何乐而不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说得都是鼓励人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伙伴、他人分享快乐。对此学校或班级的职责是尽可能的组织一些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班内、外,校内、外的群体交谊性活动,逐渐构建起良好的伙伴关系及提升自身的交往艺术。此外,大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班主任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学习有关礼仪常识、交往策略,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在模拟性的情境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将概念转化为熟练的行为;着眼于从交往教育的角度设计,组织好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如集会演讲、生日庆祝、假日郊游、社会调查,等等,促使交往技艺的内化和保持,并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

三、几点感悟与思考

首先,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交往的自信心,面对城市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要认真面对,真正认识到“社交”的真实意义,利用一切机会去社会上进行锻炼、磨励,可以通过介绍到社会兼职,做志愿者,假期(特别是暑、寒假时)要参加社会活动,广泛接触社会,面对各层面的人群要展示自己善于交流的一面,真诚相待,让“沉迷于微生活”的那部分学生跳出小圈子,融入大社会,不能再低头微生活了,应当抬头看世界。促使其成为一个完整和完善的人才。对此学校教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开拓思想、开拓资源、开启道德教育的闸门,给大学生在思想上予以疏导及引领,有效促进大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人际交往观念、方法、能力。

其次,道德行为是道德培养的归属,大学生道德教育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往往表现在忽视常德,拨高美德,泛化圣德的现象。或者说道德教育过于单一化,然而在多元价值纷呈的社会现实,道德教育显得表现出苍白无力。特别是面对“人际交往”中存在着“恋爱、帮扶、交往”三大困境,我们管理者必须引入道德悖论,利用并突破道德悖论促进多方交流多维交际。借助道德悖论的方法,通过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的考虑,经历了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问题所作的思考,学生就会明白,与另一种抉择相比较,他所作出的某种抉择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同时也会明白各种抉择所包含的道德后果。因此,这些具体事例讨论其实就是发展道德推理判断的技能和能力的一种实际活动过程。

再次,当今大学生时值于一个新的道德取向多元化的繁杂时代,因而,在这人生成长的关键期确立起正确取向的人际交往观无疑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或班级德育对此理应有的积极作为是:因时、因地、因人地给予合理的疏导与引领。既要发挥学校的主流阵地作用,更要充分地挖掘和联盟家庭、社区、企业等社会多样化的道德教育资源,共同为大学生的阳光成长共建一方纯净、阳光的世界,促进当今大学生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人际交往理念和方法。

总之,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者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循善诱,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启发式道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道德问题讨论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去发现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使其道德思维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罗杰斯.文化与青少年[J].青年研究,2001,(04).

[2][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戚萬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5]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情感需求
基于感知和体验的社区公园空间设计研究
班级共同体下高校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
挖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让学生乐学数学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基于成年人情感需求的减压型玩具设计研究
产品设计之智能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现状及发展研究综述
以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