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数学教学工作的几点感悟

2015-05-30 14:23梁剑波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教学语言学习习惯分层教学

梁剑波

摘要:从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要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学语言要具有感染力以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几个方面,谈了做好数学教学工作的几点感悟。

关键词:数学 教学总结 学习习惯 教学语言 分层教学

一、艺术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教学需要艺术性,从而激发学生鲜活的思维。清空预设,静侯生成。这种“无案而课”,定位于学生的的当堂生成,而不是教学结构的完整展示。公开课对于老师而言承载了太多老师的展示,愈要展示老师的预设,愈容易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态势。在课堂中实践这种理念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底的。建构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過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融入现代生活元素,使其具有时代性、本土性。课堂教个生动、活博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创造性把数学课堂升级到生活的原来味道。发挥好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互动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

二、升级数学原味

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在生活实际,多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去唤起其原来的数学经验,上数学课就会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如同呼吸身边的氧气那么自然与熟悉。展现数学完美的生活应用性以及对自然本质返璞归真。当老师扎进成绩要成绩的的时候,学生和老师都要付出极大代价,却只能提升有限的成绩。到底在课堂上展示多种方法重要?还是找到一类题的通法重要?都不是。当学生回到家还愿意去做数学题,体验攻克难关而带来的成功喜悦时,比什么都重要。如此,我们为什么还吝啬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对学生我们能做的除了信任还是信任,我想这是一种坚定的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语言便是这艺术生活的中的艺术。一个优秀的教师在他教学时应该具有演员的艺术气质,不是简单的传授讲解知识,而是艺术地再现知识。教师的语言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是构成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语言即表现教师“善言”,“善道”又是获得理想的教育教学的效果的必要手段。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感染力

教师应该是最好的语言艺术家,教学时要婉转迂回,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画龙点睛,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犹如己出的感觉。课堂语言的优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也是熏陶、培养学生品德气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学语言要有充分驾驭、运用语言技巧。结合教学内容活灵活现、节奏明快、绘声绘色的传递科学知识,是教师精湛的语言技术的具体再现。这里就要求教师具有演说家的演讲才能和借鉴相声演员的语言技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随着知识内容、具体环境、情感的起伏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需要,似行如流水、如旱荷逢甘露,更像知音在聚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知识的海洋,如鱼得水,学海畅游,其乐融融。教师的教学语言犹如甘泉叮咚,把知识的“甘露”滴入学生干渴的心田,是教学语言达到的最佳理想意境。赵忠祥津津有味的“旁白”;田连元活灵活现的“段子”;黄宏幽默风趣的“小品”,都有我们提高教学语言水准所值的学习、借鉴的。为了发展完善和纯洁祖国的语言,为了教育的兴旺和发展,为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理想的早日实现,必须把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素质摆在重要的仪事日程。

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曾经听过一节课,课题是五年级下册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节课听过很多次,自己也上过,唯独老师的讲授内容让我记忆深刻。在讲述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之后,是韦恩图的介绍,在这个环节,周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韦恩图,而是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游戏:有8张卡片和两个圈,这8张卡片分别是1、2、3、4、5、10、15、20,把这8张卡片分别放到两个圈里,而这两个圈里分别摆放15的因数和20的因数,8张卡片和两个圈都用吸铁石粘在黑板上。游戏规则说清楚以后,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来做一做。

刚开始,两位同学都井然有序,很快速地拿了卡片就往对应的圈里摆放,到黑板上只剩一张卡片5的时候,两位同学的手同时抓住了这张卡片,谁都不肯放,因为这张卡片两位同学都需要,它既是15的因数,又是20的因数,两个圆圈里都需要它,可是只有一张卡片啊,这可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同学们都开始思考:既然只有一张卡片,那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卡片5既出现在15的因数的圈里,又出现在20的因数的圈里呢?同学们围绕着这个问题开始讨论,马上就有同学提出:“可以把两个圆圈相互靠近,当靠近到出现有一部分交叉时就停止移动。”“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15和20有公因数,这样做,两个圆圈交叉的部分就可以看作它们共同拥有的因数。”“那两个圆圈交叉的部分表示的意思应该是什么?这里面应该放什么数字?”“表示的意思是15和20的公因数,这张卡片5就应该放在这里。”“这个交叉的部分只有5一张卡片吗?”“不是,卡片1也应该放在这里,因为它也是15和20的公因数。”“那其它没有交叉的部分呢?”“就是各自放15和20独有的因数。”

最终,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在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之间,韦恩图就这样展现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讲授,而是通过一个游戏,利用只有一张卡片5的矛盾,通过学生自己的建构过程得到韦恩图。很明显,这位老师属于陶行知先生口中的第三种老师——教学生学,这也和数学新课标中所说的: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内容是一致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尝试,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不是“灌输”式地把书本内容教给学生。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教师的意义应该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当学生走出了学校,没有了老师在身边,他仍然能够运用学习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总之,教好数学就一定要多反思,多总结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总结、多交流,搞活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猜你喜欢
教学语言学习习惯分层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试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教学漫谈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