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2015-05-30 14:23田薇薇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阅读教学

田薇薇

摘要:就教材而言,课本的阅读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课文中典型篇章,优美段落能做到耳熟能详,对课文以外的资料也要多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个例子,没有大量的补充阅读是无法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教师指导学生选好读物就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教育 略读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国家实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中学阶段的阅读对其一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历史学者雷颐在一个座谈会说,一个人在中学阶段读到的东西,会溶进生命,化入血液,而到了大学阶段、成年以后读的,往往只能作为知识存在。那么中学生应该阅读哪些书、如何阅读、怎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方面学校肩负着重要的指导责任。

就教材而言,课本的阅读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课文中典型篇章,优美段落能做到耳熟能详,对课文以外的资料也要多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个例子,没有大量的补充阅读是无法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教师指导学生选好读物就显得极其重要。

在这方面叶老有过充分的论述:“比如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

归纳起来叶老认为应参读的文章有三类:一是文体相同而表现手法不同的文章,可从古今“类选”“类纂”中去找;二是围绕精读文章的相关书籍;三是参看与精读文章的语调及语法相似的文章。为了具体说明问题,叶圣陶引用了夏丏尊在《阅读什么》的演讲辞里的一段话来阐述:

诸君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陶潜的《桃花源记》。这篇文字是晋朝人做的,如果诸君觉得和别时代人所写的情味有些两样,要想知道晋代文的情形,就会去翻中国文学史;这时文学史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这篇文字里所写的是一种乌托邦思想,诸君平日因了师友的指教,知道英国有一位名叫马列斯的社会思想家,写过一本《理想乡消息》,和陶潜所写的性质相近,拿来比较;这时《理想乡消息》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这篇文字是属于记叙一类的,诸君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去翻看记叙文作法。这时记叙文作法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还有,这篇文字的作者叫陶潜,诸君如果想知道他的为人,去翻《晋书·陶潜传》或陶集;这时《晋书》或陶集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

这样以课本的精读文章为出发点,在课外“立体式”的参读相关文章,所学到的东西就会变得深广。做学问写论文所用的途径也不过如此啊!

除此之外,中学阶段指导学生读一些名著也很有必要。名著都是经过时间岁月的考验。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心灵的滋养、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因此应转变的误区就是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学生激发起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读物,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有价值的评估,对读书成效显著的学生进行鼓励,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等等。教师只有发挥好这些作用,课外阅读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

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叶老的观点切中肯綮。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这样说道:“课文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至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

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略读是国文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正项工作,哪有不需要教师指导之理?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功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由此可见,略读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这样才能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在读书方法的引导上,做得很不够。很多语文课几乎全都是精读精讲,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分析得很细致,篇篇如此,学生就会失去兴趣。阅读能力和鉴赏的品味难以提高。

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大力倡导略读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提纲挈领,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精当的点拨,将对话引向深入,鼓励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增进、学习方法的迁移,帮助学生把文本真正读懂。让略读成为通向课外阅读延伸的桥梁,成为名著阅读的桥梁。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它的特殊性在于注重知识的积累,感情的积淀,思想的感悟,不可能短时间内突飞猛进,只能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让学生的视野从较为窄小的天地开阔起来,将学生引入人类优秀文化之门。才能让他们见识高远、思想深邃、胸怀博大,才能走出狭小的自我、狭小的地界,融入国家、民族,融入世界与宇宙。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分析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