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重在育心

2015-05-30 15:35尤乐融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师爱误区对策

尤乐融

摘要: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的天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在推进,提倡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有人文关怀的意识,了解学生的情感特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灵,让爱转化为学生成长和前行的动力。然而在目前,很多教师虽然知道爱的重要性,但对爱的理解和实践都走入了误区。通过对师爱误区的分析,倡导对学生给予真挚、理性的关爱。

关键词:师爱 误区 对策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有专家对一批优秀班主任做调查,问:你爱你的学生吗?100%的班主任答“我很爱我的学生”,然后对他们的学生做抽样调查,问:你觉得你的班主任爱你吗?只有10%的学生答“我的班主任爱我”。反差之大让人诧异,更让人深思。大作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那为什么老师认为对学生付出了爱,而学生却感受不到呢?其实,并不是我的学生不懂爱,而是我们做老师的满怀爱心却不懂得爱的方法、爱的方式,走入了爱的误区。

爱的误区之一:疾言厉色的“爱”

有的教师头脑里还存在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理念,认为爱学生就是对学生严厉,实行专制式管理,事事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准则,对学生的言行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步一行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奉行“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方式,学生做的不对,轻则严词斥责,重则辱骂体罚。学生接受不了这样的“爱”,它反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学生因为畏惧老师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压抑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或者情绪暴躁待人苛刻,或者唯唯诺诺自卑自弃。

爱的误区之二:万事担当的“爱”

有的教师眼里的学生是不经风雨的花朵,对学生的爱近似于“溺爱”,事事包办,想法设法为学生挡住外来的风浪和诱惑,营造一个柏拉图式的港湾,学生只需要在里面无忧无虑的学习,从表象来看,这样的老师对学生浑身散发着“爱”的气息,师生关系肯定融洽和谐。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独立意识和自主性,甚至养成依赖性人格,将来极可能脱节于社会。思想稍微成熟一些的学生就会体验到老师不对自己做能力上的要求,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剥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心里不认可这样的“爱”。

爱的误区之三:称兄道弟的“爱”

有的教师过分淡化师生关系,甚至同学生“称兄道弟”,平时在语言和行为上无话不说、嬉笑怒骂非常随意,看似平等亲切,颇受学生的欢迎,但教师的角色具有多面性,既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学生行为的“管理者”。过头的“亲民”之举,很容易使教师的失去应有的权威,在学生行为上没有问题的时候师生关系一团和气,一旦学生有违纪行为发生而教师需要介入处理的时候,学生在情感上就难以转变,而无法欣然的去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教育的成效将大打折扣,长久以往学生管理就会产生失控的局面,师生之间看似亲密无间的关系也就难以维系下去了。

爱的误区之四:等级分明的“爱”

美好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喜爱之情,教师也是普通人,常常会把这种情感带入到教育中去,偏爱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学生,给学生的爱区分等级。其一,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成绩后进的学生。当前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成绩的影响仍然坚不可摧。上级、家长、社会最关注的还是孩子的成绩,学生的成绩往往就意味着教师的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被作为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被贴上了“优等生”“差学生”的标签,一旦做出了这种判断,教师就把爱都倾注到“优等生”的身上,“差学生”不仅得不到爱,还要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其二,偏爱“有背景”的学生,个别教师的爱也染上了“市场经济”的味道,为了自身的利益,对那些父母从政或从商的学生特别照顾,而那些家境一般的学生只能分得师爱的一点残羹冷炙。学生的心理是脆弱的,爱的天平的倾斜让一部分学生恃宠而骄,另一部分学生愤世嫉俗,教师错误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了不容低估的负面影响。

爱的误区之五:虚无缥缈的“爱”

爱是一种发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它融合在师生共同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點一滴的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就像诗句所描述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社会的浮躁也影响着教师,此起彼伏的各种电视真人秀让“爱”看起来如此直接、简单。一些教师急于表达对学生的热爱,喜欢把“爱”挂在嘴边,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开展一些以“师爱”为主题的班团活动,教师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爱心演说,然后学生轮流上台列举老师对自己释放爱心的高尚行为。不可否认,教师想表达对学生的爱拉近师生的距离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教师把师爱作为一种日常完成的工作或者一项差事,那么爱的本质就变味了,变得形式化,无法和学生产生心灵的感应。

全国模范教师霍懋征老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促进学生智力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教师的爱只有被学生接受并产生共鸣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师爱是一门学问,要符合教育规律,适应学生特点,爱的有理、有力、有度,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走出爱的误区,掌握爱的策略。

爱的策略之一:懂得尊重学生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尊重是仅次于自我实现的人类需求,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学生渴望得到人格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可以让学生获得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学生不是没有感受的工具,他们有自由的意志,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正确意见和正当要求,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解决问题,绝不能唯我独尊,一切“我说了算”。对于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的学生,也要先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心理感受,体会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再去寻找解决的对策,不可一味的训斥学生。

爱的策略之二:敢于放手自治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古人亦云,修身,齐家,治天下。修身放在第一位,是后两者的基础,而修身就是我们教育里所说的自己管理自己。管理不应该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强化班级管理的民主参与,使得学生的意志和愿望在合理的渠道得到满足,可以减少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又密切了师生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爱的策略之三:学会恰当批评

有些教师认为爱就是理解和宽容,这种认识非常片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无限的理解和宽容有时候是对错误的纵容,不能有效的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反而让学生在舒舒服服里越陷越深。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批评是必需的,起到一种苦口良药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批评不能简单、粗暴,或者让学生丧失志气,抬不起头,或者让学生忿忿不平,产生逆反。批评要讲究艺术和智慧,批评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争取批评教育的主动权,批评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批评还要善于运用适当的批方法,给学生自我反省的契机,自我改正的时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还有热情的关切。

爱的策略之四:爱要一视同仁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相关机构做过一次调查,了解什么样的教师最受学生喜爱,结果“正直,不偏爱”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责任心强”“幽默开朗”“知识丰富”等等。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教师在进行育人时首要遵循的原则。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上,还体现在智能水平,发展潜力上,上进的学生惹人喜爱,后进的学生使人烦恼,这是人之常情,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但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秉持公正公平的教育信念。

爱的策略之五:润物无声的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察觉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教育工作需要的是春风细雨般的心心相印,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爱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嘈杂,爱的力量从教师人格的源泉中产生,教师事事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必布道般的口若悬河,而是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蔼的情感交流去感染学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感化纯真的心灵。无痕的爱,才是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智慧。

师爱应是不求私欲之利,真挚而理性的。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师愛具有不可低估的强大力量,它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激活学生的内在的潜能,引导学生不断向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真诚的对待学生,学生也会把全部的爱心奉献给我们,我们的工作也一定能开展得更加生动活泼,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布鲁肖.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师爱误区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冬季洗澡的误区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以师爱诠释教育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