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对接校内校外

2015-05-30 18:48刘晓春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语文教学素养

刘晓春

摘要: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书本,要自觉对接校内与校外,对接应试与应用,对接书本与现实。走出校门,拓展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养 能力 校内 校外 社会实践

新课改以来,我校语文教学有了不少进步,最直接的是成绩提高了。但若再深一步考查,情况就不乐观了:学生们发言常常磕磕巴巴,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必定上网下载,班会、家长会、文体活动统统照本宣科,去公园看不懂楹联,去博物馆听不懂讲解,作文大片雷同……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養却没有同步增长呢?

原因有很多,从大环境看应试教育仍然影响巨大,从小环境看语文教师固守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重分数轻能力;语文教学并没有围绕学生主体,拘泥于教材拘泥于课堂,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许多关乎学生成长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因为与分数无关,被看作是负担而遭到排斥。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经语惊四座:“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是不应该学的内容。”

大环境的根本改变还需时日,但是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要牢记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日常教学开始,自觉对接校内与校外,对接应试与应用,对接书本与现实,就能让这个改变早一天到来。近几年来,我校语文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小环境。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民阅读”再次被提及,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起初我们的解读仍是一切为了分数,只对学生讲授推荐书目,只做浮光掠影的简介,主要精力花在揣摩命题,训练答题技巧上。结果学生们非考试涉及书籍不读,非经典章节不读,不读全本,只读缩略本、梗概、提要甚至目录,还有人以电影电视代替原著阅读。名著阅读的教与学都极度肤浅极度功利,学生的语言、情感、文化、审美等多方面能力自然无法提升。

后来我们建立读书社,并与地方文化机构联系,拓展教学资源:或邀请校外相关人士来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或带领学生参观图书馆博物馆古典园林,或发动家长与孩子共读好书、带孩子参加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我们指导帮助学生营造“书香校园”,策划各种读书活动:读书笔记展、书香扬州摄影展、好书共欣赏、中秋赛诗会、楹联与书法摄影展……跟踪活动并及时挂到校园网和家长群。再以家长和社会的反馈促进学生持久阅读、广泛阅读、深入阅读。现在,初中3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几场读书活动,都背过几百首诗歌,都读过5本以上的全本名著,都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正是因为校内校外形成合力,学生的阅读态度才变得端正,阅读兴趣才得以激发,阅读习惯才更容易培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近年来重要的考试内容,以“口语交际”为例,在课堂教学和作业训练之后,大多学生是这么进行口语交际的:

劝阻大妈闯红灯:大妈你好,遵守信号灯指示,既保护了你的生命安全,也维护了交通秩序保护了大家的安全,请不要再闯红灯了好吗?

希望老师准时下课:老师你好,虽然你拖堂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成绩,但是会影响我们下节课学习,也会影响你的休息,请你别拖堂了好吗?

安慰考试失利的同学:同学你好,失败是暂时的,只要你吸取教训好好努力,下次会成功的,请你别伤心了好吗?

……

这些都是符合规范的正确答案,不过当我们要求学生别人来一次实战演练时,试卷上的满分竟然变成了生活中的不及格。这样的“口语交际”看似正确标准,实质生硬拗口、呆板单调,看似彬彬有礼实质冷淡疏离——教给学生生活中是行不通的知识,学生怎么可能真正尊重这样的教学呢?

为了让学生切身理解书本与生活的关系,我们鼓励学生为陌生人指回路,当一次交通志愿者,到商场亲自体验退货换货,拨打一次客服电话……总之就是用课堂所学去大胆实践,看看课堂所学哪些有用哪些需要改进。第一轮校外实践结束后再回归课堂,引领学生交流反思改进,提炼出口语交际的基本原则:真诚,文明、自信,尊重……丰富口语交际的技巧:可委婉可直率,或幽默或严肃……反思提高交际成功的方法:增长见识,锻炼表达,提升修养……然后带着新的理解走出课堂再去尝试邀请、劝告、说服、拒绝、交流、辩论、推销、演讲……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磨砺口语交际——这样的“口语交际学习”立足于课堂,实践于社会,打破了时间、空间、资源甚至学科的界限,理论水到渠自成,实践有趣又有用,二者紧密结合,互相推动,师生双方都得到了锻炼提升。

起初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实践性,校内校外结合很自然。而文本解读、写作训练就应该端坐课堂,但是长久以来的作文教学的困境让我们黔驴技穷,穷则思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一个“新闻单元”,写作训练是“写消息”。如果拘泥于教材拘泥于课堂,讲授消息写作的特殊求和新闻语言的特点,再用多媒体读点报纸放点视频,泛泛要求学生想一想校园里的新鲜事,然后就可以让学生下笔作文了。但是这种封闭空间里的“新闻创作”实质是闭门造车,弄虚作假,就算勉强写出格式规范的消息,但是却违背了新闻的第一原则“真实”,除了应试毫无价值,甚至这种违背新闻伦理的写作训练还会对学生产生持久的消极影响。

我们承认生活中的一切都能成为作文的素材,但是所有这些素材的价值都是潜在的,只有帮学生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引领、指导、推动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开辟写作的广阔天地,唤起表达的欲望,生活素材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

我们为此设计了一个为时一个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古镇新城,我的家园我的梦”这一主题,指导学生用上网搜索、调查采访、摄影拍照、汇报交流、新闻报道等方法,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和恰当的方法,互相合作,从家乡的历史变迁、地理环境、产业园区、地标建筑、居民文化生活、名胜特产等多个角度展示家乡的发展状况,最终以图文并茂的课件和新闻报道的形式展示成果,在班级和家长会上先后进行汇报交流。整个过程中,老师及时将学生活动发布到校园网和家长群中,鼓励学生发帖回帖,晒图晒文。

这样的学习促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关注家园关注社会,重新审视司空见惯的世界,更广泛更深入地接触生活思考生活。这样的教学为写作开掘了取之不竭的泉源,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写作实践,给予了从同学老师到家长社会多个层次的反馈和互动。目标是提高写作能力,收获的却是语文综合能力、生活综合能力的提高。

衡量师生语文教与学质量的短期标准是大大小小的考试,终极标准却一定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的发展的要求;而且这个小标准一定要服从大标准。

新课改一直提倡大语文,强调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我们在教学中要打开校门走向社会,主动对接校内校外,这样就会发现“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为了更高的分数,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前言.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语文教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