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孝文化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015-05-30 21:00曹冬雷孙小桐刘雪花苏晓鹏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孝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曹冬雷 孙小桐 刘雪花 苏晓鹏

摘要: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不仅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其经过发展与积淀,还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以,探析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丰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孝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资源

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传统孝文化经过发展与积淀,蕴藏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原则、方法和内容四个方面入手,对孝文化资源进行发掘与梳理。

一、孝文化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一定社会发展的目标,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概括地说就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则是“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如何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呢?传统孝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地方,即要注重层次,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制定教育目标。

《孝经》这一孝文化经典,生动地描述了不同阶层的主体应怎样对待“孝”、践行“孝”。如《天子章》认为天子应该“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卿大夫章》则指出“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而对于“庶人”这一阶层,《孝经》则是这样规定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可见,在传统孝文化视域下,对不同的行孝主体,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像这样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助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较为容易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不仅如此,哪怕同样的行孝主体,孝文化对“孝”本身进行了分解,把“孝”这一目标分为不同的程度来实现。同样是《孝经》,在开篇便明确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及“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讲的都是在“孝”这一体系内部应有阶段地践行。值得一提的是,“孝”始终以修身行道为最终目标,契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行主张。

二、孝文化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孝文化传承至今,在其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切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归纳如下:

(一)身正为范

在德行教化的过程中,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比起书本、语言要厚重有效得多。战国时期的孔子便已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孝文化发展史中,这种上行下效的事例数见不鲜,如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正因为如此,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执政理念才得以贯彻落实,汉朝整个社会风气都是极其注重孝道的。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论语》一书中可见一斑。

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又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以及“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可见,针对不同的发问者,孔子对于“孝”之一事的回答都不尽相同,对于子夏,他教导他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对孟懿子则告诫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而孟武伯提问时,孔子则让他修炼自己的品行,让父母除了疾病便没有可忧虑地方。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作序道:“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具有普适性,但缺乏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特殊性,这也体现出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三)循序渐进

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程度和需求水平,不能一味地灌输现有的社会道德标准,应该在其所能接受得范围内,一点点地渗透。这一点在古代孝文化教育中也有体现。

《三字经》有云:“《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一是说明了《孝经》在古代经书中的地位,二也说明了古人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循序渐进,根据德育的内在规律,采取与受教育者的心理、生理特点相对应的具体对策,有条不紊地实施教育和引导。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曾撰写《教约》有云:“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该文在王守仁担任南赣巡抚时,被定为社学教条,不仅规定了每日教学程序,同时也肯定了德育在古代教育中的至高地位。

三、孝文化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而且是整个教育内容的手段。同时,它还是贯彻教育原则的保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德育效果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古代孝教育过程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形成了以“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为主要特点的德育方法体系。

(一)学思结合,向内用功

孔子作为我国教育先驱,特别重视学思并举,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可见在孔子看来,“学”这一过程在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过程中是一切的基础,尤为重要。体现在古代孝教育中,“学”的内容便是孝的理论、孝的行为,對象则是关于孝的经典论著和典范。

在“学”的同时,“思”也同样重要,孔子明确表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夏也认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荀子也表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个“省”字,点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二)身体力行,向外用功

我国传统教育中一直注重实践,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一直是“行重于言”,他特别看重言行一致,凡事强调“躬行”,并时刻以“听其言而观其行”作为标准来考核学生,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可见,将理论外化为行动的过程是多么的重要。

在孝文化视域下,也有人进行了“孝理”与“孝行”的辨析,宋代僧人契嵩曾说过,“孝有可见,不可见者,孝之理也;可见者,孝之行也。理也者,孝之所以出也;行也者,孝之所以形容也。”

四、孝文化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教育部2014年3月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及“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而上述三点主要教育内容,在传统孝文化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可以利用的资源。

(一)传统孝文化与爱国思想密不可分

在中国古代,“国”之一字与现在“国家”的意义并不尽相同,又由于家国同构的历史特点,我国古代的“爱国”集中表现为“忠君”,而“忠君”这一思想在孝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在古代,人们认为“忠”以“孝”为基础,在家如果对父母、祖宗能尽孝,长大入世之后必然能“移孝作忠”,报效祖国;在家不孝的人,在国也不会尽忠。宋代程颐曾明确表示,“忠孝,恩义,一理也。不忠则非孝,无恩则非义,而不相悖。”

有人認为,有时候为了保证国家利益,不能在家为父母尽孝,是为不孝。其实不然,爱国才是“大孝”。不管是不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是不是以家国同构为机制,任何时候都是“有国才有家”,大家和谐稳定,小家才能幸福安康。如果时刻以上述教育理念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信会达到《纲要》所规定的目标。

(二)孝文化中潜藏着仁爱思想

“仁,亲也,从人从二。”《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如“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曾将“仁”与“孝”并提,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以说,“仁”与“孝”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孝”是“仁”的一部分,是“仁”的基础,是达到“仁”这一境界的必经途径。

“孝”的进一步发展,便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如今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社会矛盾隐匿其中,若要达到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以“孝”来教化人们,不光孝敬父母、长辈,同时也要尊重所有其他的人,尤其师长、亲朋。可见,弘扬孝文化同样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关爱教育”。

(三)孝文化以“立身”为最终目的,与“人格修养教育”有着内在一致性

我国古代孝文化教育从来都没有局限在“孝敬父母”这一点上,而且明确地指出孝的最高境界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其最高境界是“终于立身”,与现在社会所需求的人格修养不谋而合。

孝文化在修身方面,要求做到“不忧、不辱”和“尊亲、荣亲”两点。《孝经》中记载:“《诗》云: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所生”即父母,意思就是“不要让父母因自己的言行感到耻辱”。前文也曾提到,孔子认为孝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意即“让父母只担心自己的疾病”,其他任何方面无需父母操心。这便是传统孝文化要求人们通过自身修养达到“不忧、不辱”的效果,《礼记·曲礼上》更是直接点明,“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尊亲、荣亲”在古人言行中也有体现。曾子曾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可见“孝”对于父母的最高境界是“尊”,而“尊亲”不一定是通过登科及第、高官厚禄,完全可以通过嘉言善行、完善的人格修养使父母受到别人的尊敬。脍炙人口的《三字经》中便记载,“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上述种种,其目的是对亲人尽孝,但所通过的途径是自身的修养,通过其他传统德目的交融,如“仁义、正直、谨慎、节俭、感恩、慎独、尊师、为学”等,来全面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孝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论是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原则还是教育内容等方面,至今仍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值得我们借鉴。只有充分攫取孝文化中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才能更好地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6.141.

[2]孝经·天子章.

[3]孝经·卿大夫章.

[4]孝经·庶人章.

[5]孝经·开宗明义章.

[6]论语·子路.

[7]二十四孝·亲尝汤药.

[8]论语·为政.

课题来源: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孝文化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2015lslktmks-03)。

猜你喜欢
孝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