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本数学活动,助力聋生“四能”培养

2015-05-30 22:10黄惠卿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四能数学活动聋生

黄惠卿

摘要:基本数学活动是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操作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逐步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活动操作过程中努力挖掘“四能”,也可有效提高聋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活动 聋生 “四能”

基于聋生的生理特点,视觉、触觉在感知中起主导作用,聋校数学课堂中常常采用活动操作弥补手语表达的局限,数学活动能使聋生直接地感受数与形的内在关系及动态变化,让聋生在基本活动中积累经验,使活动操作更具有效性,发挥其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助力“四能”。

一、在基本数学活动中,凸显“四能”目标的具体实现

“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2011年版新课标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数学课程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在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辅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聾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传统的聋校课堂中,教师常常过于保守,不敢大胆创新,使聋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我们要相信聋生的能力,放手让聋生合作、主动探索,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聋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聋生对数学的热情。聋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思维能力还没有真正得到发展,教学时应切合聋生学习的特点,加强动手操作,让聋生通过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形成知识的表象,理解数学的内涵。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复习“平均分”也就是“整除”进行导入,然后让聋生操作小棒发现“余数”的存在,整个过程基本上是由老师牵着,聋生缺少自主空间,只知道余数是平均分后剩余的部分,至于它与除数的关系只是懵懂了解,或者由老师告知,不利于聋生进行数学思考。对此课教学,我进行了改进,通过四大活动引导聋生自主探究。活动一: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复习平均分,强调正好分完;活动二:把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操作结果发现还剩下1根小棒,这根小棒怎么办?可以放进前面的3份吗?应该怎么处理?给予聋生足够的空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出“余数”的概念后,进行活动三: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聋生通过操作,再次发现问题,剩余2根小棒,提出问题“这2根小棒也是余数吗?”加强对余数的认识;最后进行活动四: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这次的操作结果是正好分完,在前面两次活动经验中,聋生就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余数?”“余数可以写0吗?”回顾前面几个活动,引导聋生进行对比,发现什么情况下有余数、什么情况下没有余数,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这四个活动环环相扣,都是在前一个活动的经验下进行的,留给聋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从而一步一步引导聋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数学活动对聋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巧妙的活动设计能让聋生在不断探索、思维撞击中获取经验,从中提高数学能力。

2.在活动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聋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聋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引导聋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这是聋校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养成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以《认识长方体》一课为例,它属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实物让聋生数一数、看一看、摸一摸,直观感受长方体面、棱、顶点,让聋生在操作活动中,感悟知识,获取知识,再进一步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有了这部分活动经验的积累,接着让聋生通过制作长方体框架,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在制作过程中,每组小棒配件的数量不一,聋生发现无法完整地搭出一个长方体,这时教师再引导聋生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要怎样组合配件才能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调动了聋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感知,让他们主动面对问题,选择合适的小棒去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在操作活动与观察中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初步得出结论。真正让聋生经历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等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二、在基本数学活动中,提升聋生“四能”培养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又包含了直接活动经验和间接活动经验。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应巧借积累活动经验的时机,切实提升聋生“四能”培养。

1.在直接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提升“四能”

让聋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亲自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就是直接经验。认识陌生的、新出现的知识,对聋生来说是个痛苦的过程,这对以视觉和触觉为感知主体的聋生,动手操作直接感受是最好的接受方式。比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例中,我发现大部分聋生对分子与分母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模糊不清,单靠直观演绎,满足不了聋生的认知需求,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通过具体操作,积累聋生的活动经验,直观感受分数的产生过程。因此在设计时,我主要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帮助聋生认识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生活情境,引导聋生对每1份数进行表示,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并结合实物体会1/2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安排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意义。“1/2”是分数认识的重点,在具体活动中聋生通过用圆代替蛋糕,操作分蛋糕的情境发现问题,得出1/2的存在,初步理解其意义,紧接着安排在其它图形中找1/2,帮助聋生充分理解二分之一的具体含义;接着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4,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并提出问题“下面这些图形的阴影部分也能用1/4表示吗?”在判断辨析中强化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之后引导聋生在同一个图形中感受平均分成不同份数,所表示的分数意义也不同,在这次操作活动中,让聋生体会了分析问题的过程;最后让聋生自由发挥,动手用不一样的方法折长方形“创造”出一个分数,这个操作在前面几次活动经验的驱使下进行,通过由具体图形到分数的不断深化,引导聋生渐渐明晰“折法”和“形状”都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从而解决了根本问题,真正实现了积累经验与提升“四能”的双赢。

2.在间接活动中积累思维经验,提升“四能”

聋生通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等方式,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就是间接经验。聋生的思维方式单一,主观思考不主动,对于算理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掌握计算方法,却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算,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传统的教法都是从图形导入,即脱离了生活實际,也不利于激发聋生的思考,聋生只知道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要先通分,但为什么要先通分,相信大部分聋生说不清楚。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通过情景导入进行分类,在情境活动中找到旧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与新知“异分母的加减法”的连接点,发现问题,为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提供了学习资源。通过提出“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这个问题,引导聋生运用已有的活动经验,对比同分母分数加法进行思考,配合数形结合等直观操作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把模糊的算理直观化。让聋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聋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在思维活动过程中,注重对聋生进行转化思想的培养,引导聋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聋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了间接活动经验,同时发展了聋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类似这样的思维活动在聋校数学课堂中经常被忽略,我们应该引导聋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积累经验,努力让聋生在每次的数学活动中进步一点点,相信提升聋生四能的美好目标不会再是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本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更是体验、经历背后深深的经验积累。数学“四能”,归根结底,它是一种涉猎更广、潜入更深、影响更远的深层智慧,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数学“四能”怎提升,数学活动来助力。身处聋校数学教学战线上的我们,应站在为聋生终身成长奠基的高度,打造更有力度、充满张力的数学活动,让积累经验与提升“四能”比翼齐飞,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苏明强.从“四能”的角度解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的四个核心概念.福建教育.

猜你喜欢
四能数学活动聋生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微课技术在初一数学课堂教学运用初探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刍议苏科版初中数学活动的对策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着眼细节,促进学生“四能”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 “四能” 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