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物理受力分析静力学部分规范性的思考

2015-05-30 22:10林耀煌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受力分析高中物理

林耀煌

摘要:受力分析静力学部分有很明确的解题步骤,每一个步骤也都有相应的规范化要求。通过对解题步骤的分析,详细阐述每一个步骤中的注意事项与规范化要求。

关键词:高中物理 受力分析 静力学

受力分析是高中入门必过的一大关,对其中静力学的分析步骤,每一位物理老师可以说都是滚瓜烂熟了。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这些解法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对解题的规范性提出几点思考。

一、确定研究对象

这一步是难点,如果一道静力学的题目令人觉得无从下手,多半是确定不了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构成的整体,还可以是几个力的交点。如图1中,我们可以取三条绳子的交点作为研究对象。图2中,我们可以取两绳延长线与重力作用线的交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里面涉及到整体法与隔离法,还涉及到质点的概念,通常,我们要求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还要将其视为一个质点。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原图中物体形状对分析“力”这一物理量的干扰。研究对象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大学问,直接关系到后续分析的难易,而这也是最常被学生忽视的内容之一。比如,像图3中,一重为G的均匀绳子,把它的两端挂在同一高度,绳的两端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θ,求绳的最低点处的张力为多大?很多学生解不出这样的题目,究其原因除了对图形情景不熟悉,对张力概念不理解外,更加重要的是不能很好地选择与变换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运用整体法隔离法及质点的概念。

二、分析受几个力

这一步是重点,如果受力的个数判断错误了,那么后续的分析将变得没有意义。静力学在分析受几个力这一步骤时,有两种基本的分析方式,一种是从力的产生原因进行考虑,另一种是由受力平衡进行考虑,两种方式要能够相互验证。

从这一步开始就涉及到作图了,这里我们要先按一定的顺序画出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并立刻在力的旁边标上相应的力的符号。要强调清楚两点:一是只需要画出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画研究对象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二是要注意区分“力”与“几何长度”。比如图4轻杆受到两根细绳拉力、图5两条轻绳系一个物体,类似这样的图形,如果将力的箭头画到绳子的末端,即便不能说是严格的错误,也可说是一种不好的作图习惯,可以理解成没有很好地区分“力”与“几何长度”,用这种习惯画图6之类的受力图时就容易产生错误。这种作图习惯的根源可以看成分析受力时只考虑产生原因,没有结合平衡的思想,作出的图形可以看成是一种不规范的图形。

三、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

这里要强调,作出的图形是“力的”平行四边形,“边”的长短反映了力的大小。作力的平行四边形有两种基本方法——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初学者的疑惑主要是在于什么时候用合成的方法,什么时候用分解的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在与身边同事的交流中发现,大部分的老师更常直接使用正交分解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之一是与后面的动力学分析有很好的一致性。在此,个人的处理方法是,如果物体只受三个共点力,并且处于平衡状态,则采用合成的方法,依据是: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跟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作图时,要求学生如果确定将两个力合成时,要先将第三个力反向延长,使作出的图形不发生变形,更容易达到规范美观的要求。其它的情况则优先采用正交分解的方法,确定坐标轴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一是尽量利用已经存在的直角;二是沿运动方向或是可能的运动方向建立x轴,垂直于运动的方向建立y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将三力平衡的处理方式规范化,有利于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判断角度列式求解

除了利用同位角、内错角这些特殊角度判断之外,角度相等还有一种常用判断依据是: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在这一步骤,要注意结合力的图形与几何的图形进行分析,找出两种图形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通常表现在边角关系与边边关系上。若几何图形中已经给出了夹角,通常要把这个夹角标在力的平行四边形中,之后再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进行分析;若几何图形中没有给出夹角,则经常能发现受力图形与几何图形有相似关系或是其它关系。若是动态平衡类型的题目,可以先静态分析,找出三角函数关系后再考虑动态变化,或是直接采用矢量三角形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最容易被忽视的研究对象。正如前面所说,研究对象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大学问,如果我们把研究对象的概念拓展,可以把选择研究对象看成是对思维的一种约束与规范,使之能聚焦于某一个物体、某一个点或是某一个过程等,从而能够更快地找出作用于这个物体的物理量。比如说,力学中的力,电学中的电压电流等,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中分析单个电阻与分析几个电阻构成的整体,与力学中整体法隔离法,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当受力分析中的这种规范化在头脑中生根之后,它就能潜移默化的被用到其它的内容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类似受力分析静力学部分这种步骤明确的内容,一定要深挖其中的规范性要求,将其点破讲透练倒,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应用自如。

总之,受力分析的这四个步骤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的。确定了研究对象,在分析受几个力时只需专注于考虑这个对象所受到的力,自然就区分开了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确定力的个数则会影响到后面合成或分解方法的选择,画力的时候要注意与几何长度的区分;规范地作出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则更加有利于角度的分析,甚至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当静力学的这一套分析模式熟练之后就会发现,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会出错的地方只在于分析受几个力与角度判断及函数书写,从而能在相应步骤中细心处理,通过规范化的分析,尽量减少失误,使学生走上创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廖伯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教师用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受力分析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备考可从认知策略入手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掌握截面法,打好力学坚实基础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过山车中心轴装配新方案
受力分析法在初中力学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民用飞机标准爬升剖面性能计算